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诗论》属于战国《诗》学思想体系 被引量:4
1
作者 葛立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0-67,共8页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诗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诗》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诗》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论》 战国 《诗》学思想
下载PDF
战国时期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立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138,共3页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 战国时期非儒家的诸子各派都有各自不同的《诗》学思想和用《诗》态度。墨家将《诗》仅作为文献与史料,表现出理性的《诗》学观念;道家的《诗》学思想较复杂,他们追忆周代传统文化中的《诗》,而对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儒士和百家诸子的用《诗》则给以批判;法家对《诗》秉持直接反对和否定的态度;纵横家则表现出了明显地将《诗》作为格言警句来达到说服人主的功利心理。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诗经》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学思想的分化状态,这也正是汉代学者在统一《诗》本、建立新的《诗》学体系上显得步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诗》学思想 墨家 道家 法家 纵横家
下载PDF
早期《诗》的流传与儒家《诗》学思想的发展——基于简、帛《五行》引《诗》的讨论
3
作者 熊芳藩 吴文文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9-76,共8页
出土文献简、帛《五行》中出现大量引《诗》现象,这些引《诗》现象体现出《诗经》早期流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一方面,通过对简、帛《五行》的引《诗》目的、形式和类别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具体了解《诗经》这部经典在早期社会中的功用... 出土文献简、帛《五行》中出现大量引《诗》现象,这些引《诗》现象体现出《诗经》早期流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一方面,通过对简、帛《五行》的引《诗》目的、形式和类别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具体了解《诗经》这部经典在早期社会中的功用和地位变化情况;另一方面,简、帛《五行》展现的《诗》学思想具有“道德化”的显著特征,这种特征是子思从孔子《诗》学思想中继承发展而来,同时子思这种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诗》学观念又影响作用于之后的孟子学派,从而展现出从孔子、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的儒家“道德化”《诗》学思想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诗 流传 《诗》学思想
下载PDF
从《论语》到《孟子》——论孔孟《诗》学思想的变迁
4
作者 占青青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9-93,共5页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孟子》 《诗》学思想
下载PDF
子思及其《诗》学思想寻迹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银琴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1,共10页
本文在考证子思生年及其学术思想来源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子思著作引《诗》的主要方式及其思想特点。本文认为,子思著作的引《诗》方式及其关注重点,与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紧密相关。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当"君臣之道","礼&qu... 本文在考证子思生年及其学术思想来源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子思著作引《诗》的主要方式及其思想特点。本文认为,子思著作的引《诗》方式及其关注重点,与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紧密相关。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当"君臣之道","礼"、"仁"之学是讨论的中心问题时,《诗》中反映"君臣之道",涉及"礼"、"仁"的句子便得到了较多的引用;而当后期的子思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德"、"诚"、"五行"等问题上时,能够阐发"德"、"诚"及仁义礼智圣"五行"的《诗》句,就成为子思引用的重点。此时的《诗》,在子思"道德化"的观照下,已成为其论述"诚明"、"五行"学说的思想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思 子曰 《诗》云 《诗》学思想
原文传递
王先谦的《诗经》学思想及形成原因
6
作者 李慧琳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3年第6期83-85,共3页
清末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诗经》学的集大成之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诗三家义集疏》为依据,结合王先谦的家学传统、师承关系、晚清的学术氛围以及一些地域学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先谦的《诗经》学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进... 清末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诗经》学的集大成之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诗三家义集疏》为依据,结合王先谦的家学传统、师承关系、晚清的学术氛围以及一些地域学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先谦的《诗经》学思想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诗》学思想 风影响
下载PDF
“统物通变:”陆贾《新语》的《诗》学观
7
作者 葛立斌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4期25-30,共6页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 陆贾《新语》中多处叙《诗》史、言《诗》事、论《诗》说、引《诗》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陆贾的《诗》学观。他以"统物通变"为探讨汉初《诗》学的主要方法,提出了"原情立本"、"以匡衰乱"、"尽情为器"的《诗》史观;提出了"《诗》以仁义存亡"的《诗》学思想总纲以及"调心在己"的学《诗》观;并提出了"书不必起仲尼之门"的用《诗》观。陆贾这种"统物通变"的《诗》学阐释是汉初儒者对《诗》学思想的一次创新与改造,极大地影响了汉代后学对《诗》的理解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贾 《新语》 统物通变 《诗》学思想
下载PDF
《潜夫论》引《诗》考 被引量:1
8
作者 白云娇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8-80,共3页
《潜夫论》引《诗》具有形式多样、依据说理需要灵活用《诗》和以《雅》、《颂》为主的突出特征,体现出王符继承先秦时期"以《诗》为教"传统的《诗》学思想;但他又不囿于故说,而是根据论述需要对各家所说融合而用,甚至突破四... 《潜夫论》引《诗》具有形式多样、依据说理需要灵活用《诗》和以《雅》、《颂》为主的突出特征,体现出王符继承先秦时期"以《诗》为教"传统的《诗》学思想;但他又不囿于故说,而是根据论述需要对各家所说融合而用,甚至突破四家《诗》说,纯据诗句文本涵义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夫论》 《诗》特征 《诗》学思想
下载PDF
《白虎通义》引《诗》、说《诗》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关小彬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33-36,共4页
《白虎通义》作为白虎观会议时众多经学大师讲论异同,由汉章帝亲自定决,班固最后编辑的一本经学著作,其中的引《诗》、说《诗》反映了在汉朝长期并立的四家诗的内容,而并非是一家之言;从《白虎通义》中的引《诗》、说《诗》与白虎会议... 《白虎通义》作为白虎观会议时众多经学大师讲论异同,由汉章帝亲自定决,班固最后编辑的一本经学著作,其中的引《诗》、说《诗》反映了在汉朝长期并立的四家诗的内容,而并非是一家之言;从《白虎通义》中的引《诗》、说《诗》与白虎会议与会者的关系来看,《白虎通义》中的《诗》学思想反映了当时与会各家的学说,是汉章帝对四家诗说的一种折衷与汇合。班固作为与会者和最后编纂者,也可能有自己的思想渗透在其中,但并不能代表《白虎通义》中全部的《诗》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诗》学思想 四家 班固
下载PDF
王质“自成一家”的《诗序》观
10
作者 孙玉安 孙云英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6-62,共7页
王质是宋代“废序言诗”的代表学者,但实际上,他的《诗序》观较为复杂,除了有对《诗序》的否定,还兼有认同、存疑,甚至是曲解附会。相比于汉代的《诗序》和时人的《诗》学思想,王质对诗文的理解与阐释,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上的三个特... 王质是宋代“废序言诗”的代表学者,但实际上,他的《诗序》观较为复杂,除了有对《诗序》的否定,还兼有认同、存疑,甚至是曲解附会。相比于汉代的《诗序》和时人的《诗》学思想,王质对诗文的理解与阐释,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上的三个特点。一是经学为本,深入发展儒家德礼学说;二是借《诗》言志,彰显忠君爱国之心;三是“因情求意”,展现人文关怀的温度。这其中一些观点更是具有着超时代的意义,因此,他无愧于“以意逆志、自成一家”的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质 《诗总闻》 《诗序》观 《诗》学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