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言志与风化:早期《诗》教功能的分化与转变——基于出土文献的再思考 |
孟庆楠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 |
王倩
|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3
|
也谈朱熹“《诗》教”旨趣 |
王倩
|
《晋中学院学报》
|
2006 |
2
|
|
4
|
儒家《诗》教传统与汉代诗歌讽谏论 |
张克锋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 |
1
|
|
5
|
孔子《诗》教视野下的“《诗》始《关雎》”及其阐释转向 |
唐定坤
|
《励耘学刊》
|
2022 |
1
|
|
6
|
“《文选》例主《诗》教”说辨正 |
邵杰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7
|
“临川四梦”引《诗》所见汤显祖“《诗》教”观 |
戴健
|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王夫之《诗》教思想的成人之道及当代意义 |
高文霞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9
|
代圣人立心——孟子“《诗》教”的特征分析 |
王倩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5 |
0 |
|
10
|
王夫之“和乐”《诗》教思想影响下的生死观--以《诗广传》为核心 |
高文霞
杨建艳
|
《邯郸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1
|
“性情”与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 |
刘春雪
|
《文教资料》
|
2011 |
0 |
|
12
|
从“《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谈孔子的《诗》教观 |
盛莉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3
|
从清华简《诗》类文献看先秦楚地《诗》教特征 |
禄书果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4
|
论《关雎》“以色喻礼”与儒家《诗》教思想发展 |
王晓祎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5
|
先秦《诗》教管窥——兼论对青年网络道德异化问题的纠治 |
于涛
张元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22 |
0 |
|
16
|
“感通”情意 敦和《诗》教——以《论语》为本 |
宁静贤
|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7
|
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散论 |
白振奎
石晓宁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5
|
|
18
|
“威仪”与“气志”:孔子《诗》教的人格取向 |
王齐洲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19
|
先秦进谏制度与怨刺诗及《诗》教之关系 |
刘怀荣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20
|
经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儒家《诗》教观——以“思无邪”为中心 |
李丽琴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