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结构—解构视角:《诗人与死》的时空意象与拓扑思维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燕
周安馨
-
机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
出处
《江汉学术》
2022年第2期63-71,共9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作家郑敏在海内外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7JDWXB001)。
-
文摘
郑敏的十四行组诗《诗人与死》(1991)是为纪念九叶派诗人唐祈而作,充分呈现了诗人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向后期的后现代主义转型之踪迹。使用"结构—解构"视角和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诗人与死》中核心意象的词频数据,可以阐明《诗人与死》的多元复杂的时空意象,解码本诗的"结构—解构—重构"的拓扑思维特质以及延异、反讽、互文性、播撒等艺术手法。此哀诗彰显郑敏融通德里达解构哲学与古典道家思想而成的"结构—解构"诗学,这为中国现代汉诗的诗学创新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范例。
-
关键词
郑敏
唐祈
《诗人与死》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时空意象
互文性
拓扑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组诗《诗人与死》看郑敏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温文华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艺术科技》
2017年第7期206-206,共1页
-
文摘
1990年,诗友唐祈突然逝世,郑敏悲愤写下十四行组诗《诗人与死》,以告慰一直致力探索中国十四行的唐祈在天之灵,同时深情、有力地控诉现实社会对于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压迫。本文拟立足于组诗《诗人与死》,以文本为路径,探求诗人郑敏和时代的紧张关系。
-
关键词
《诗人与死》
唐祈
知识分子命运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人间原来只是一条鸡肠”——读郑敏《诗人与死》
- 3
-
-
作者
张雯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品位·经典》
2021年第2期6-8,共3页
-
文摘
《诗人与死》是郑敏写于20世圮末的一组十四行长诗,以悼念诗人唐祈的意外离世为由,深入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郑敏内心情思的涌动、生命幻化的归途、经由自我而通向时代的达观三方面,发掘《诗人与死》的深层意蕴。
-
关键词
郑敏
《诗人与死》
死亡
唐祈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无声的极光:郑敏十四行组诗《诗人与死》解读
被引量:3
- 4
-
-
作者
刘燕
-
机构
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0-172,共13页
-
文摘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郑敏为纪念九叶派诗人唐祈之死写下的挽歌《诗人与死》。这首诗使用了反转、反讽、悖论、隐喻、神话等创作手法,以里尔克式"十四行组诗"的形式书写了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在语言学的审美自足与社会学的责任承担、现代主义的张力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之间获得了微妙的平衡。
-
关键词
郑敏
《诗人与死》
十四行组诗
解构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八十年代后期郑敏诗歌的探索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张玉玲
-
机构
兰州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0-135,共6页
-
文摘
郑敏在八九十年代接连写出《心象组诗》、《不再存在的存在》、《诗人与死》等诗。在众声喧哗、价值失范的 90年代 ,她不仅撰文呼吁诗歌回归古典 ,回归传统 ,还在保留 40年代人文主义观念的基础上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里尔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郑敏诗歌中的“不在之在”表现为爱情、童年的记忆、善良的人性 ,包括深埋在意识层面下的潜意识、欲望等 ,郑敏的诗歌以有形写无形 ,以残缺写丰富 。
-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郑敏
诗歌
《心象组诗》
《不再存在的存在》
《诗人与死》
人文主义
解构主义
存在主义
“不在之在”
人性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