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踊跃从军 慷慨自助——《诗经·无衣》赏析
1
作者 杨树增 《政工学刊》 2002年第1期62-62,共1页
从本期开始 ,本刊将在“文化广角”栏目里开设“中国古代军旅诗词赏析”专栏。旨在通过采撷几朵璀璨的古典军旅诗词的奇葩 ,品味欣赏其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继承和发扬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陶冶当代军人... 从本期开始 ,本刊将在“文化广角”栏目里开设“中国古代军旅诗词赏析”专栏。旨在通过采撷几朵璀璨的古典军旅诗词的奇葩 ,品味欣赏其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继承和发扬其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 ,陶冶当代军人的高尚情操 ,提高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更好地为建设国防、振兴中华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无衣》 中国 文学研究 艺术形式
下载PDF
论《诗经》“共衣”文学主题的生成与《红楼梦》“共衣”情节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玲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共衣”文学主题肇始于以《诗经·秦风·无衣》为代表的借衣抒情之作,其生成是原始思维的表现,也与秦地气候酷寒相关,更与早期秦地多战争的现实,以及春秋时期盛行“共衣”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诗经·秦风·无衣》... “共衣”文学主题肇始于以《诗经·秦风·无衣》为代表的借衣抒情之作,其生成是原始思维的表现,也与秦地气候酷寒相关,更与早期秦地多战争的现实,以及春秋时期盛行“共衣”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诗经·秦风·无衣》三章吟咏衣物不同,其所象征感情层次也相应发生变化。随着《诗经》的传播,“共衣”发展成为诗歌主题,进而演变为叙事文学主题。《红楼梦》中发生在宝玉和蒋少涵、宝玉和晴雯之间的两“共衣”情节踵武《诗经》,借“共衣”言“共情”,同时又突破《诗经》中“共衣”主要被用作抒情手段的局限,将其作为结撰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意脉,体现出《红楼梦》对《诗经》“共衣”主题的接受、阐释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 文学主题 《诗经·秦风·无衣 《红楼梦》
下载PDF
《诗经·秦风·无衣》研究述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樊国相 田利红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2-41,共10页
历代学者对《诗经·秦风·无衣》的主旨、作者与作时的诠释分歧较大。其诗旨有“刺诗”与“美诗”二说,其作时有秦庄公、文公、穆公、康公、哀公五说,其作者则有秦人、秦哀公、周人三说。诸说或不能成立,或仅为多种可能之一种... 历代学者对《诗经·秦风·无衣》的主旨、作者与作时的诠释分歧较大。其诗旨有“刺诗”与“美诗”二说,其作时有秦庄公、文公、穆公、康公、哀公五说,其作者则有秦人、秦哀公、周人三说。诸说或不能成立,或仅为多种可能之一种。这既是由于历史文献记载模糊、诗歌内容简单、文字训释多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又与诠释者的战争、阶级、正统、国家诸观念及政治立场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以史证《诗》”方法的过度运用,使该诗的诠释处于多解而无解的状态。为避免这种状况,《诗经》部分诗篇或可采取有限的“以史证《诗》”即“模糊研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秦风·无衣 多解而无解 以史证《诗》 模糊研究
下载PDF
一曲震荡千年的边塞古歌——《诗经·秦风·无衣》赏析
4
作者 李梅训 《学语文》 2000年第3期32-32,共1页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关键词 边塞古歌 《诗经·秦风·无衣 秦国 诗歌
下载PDF
释“与子同仇”的“仇”
5
作者 杨华当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4年第5期34-35,共2页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 《诗经·秦风·无衣》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的基本篇目,对这首诗中的"与子同仇"的"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解释为"仇敌""敌人",音chóu。然而,无论从"仇"字的本义以及《诗经》对这个字的运用情况来考察,还是从全诗遣词造句的特征以及从全诗表达感情的侧重点来看,"与子同仇"的"仇"解释为"同伴""战友""伴侣"等意思为宜,音qi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秦风·无衣 意义 读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