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读书》杂志中的马克思形象
1
作者 郗戈 《云梦学刊》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读书》作者们对马克思所做的诠释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分别被意识形态化、边缘化和知识分子化。目前《读书》中马克思论说的主流是:马克思的形象逐步地被塑造为承载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 《读书》作者们对马克思所做的诠释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马克思的思想形象分别被意识形态化、边缘化和知识分子化。目前《读书》中马克思论说的主流是:马克思的形象逐步地被塑造为承载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典型;而这一塑造过程又恰恰是作者们的“自我塑造”过程。《读书》杂志在马克思思想的诠释和研究方面基本上保持了与国内学术界的同步发展,在某些方面——如对马克思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维度的强调——甚至稍有领先,开一代风气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马克思形象 公共知识分子 自我塑造
下载PDF
《读书》杂志“三无”办刊,“兼收并蓄”
2
《出版参考》 2012年第18期7-7,共1页
《新闻爱好者》报道:新闻出版工作者多是知识分子,很多是某方面的专家,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出版工作确实大有裨益,近些年更是提倡“专家型记者编辑”,看上去与多年来倡导的“杂家”理念相矛盾。1995年前的《读书》杂志,并不提倡... 《新闻爱好者》报道:新闻出版工作者多是知识分子,很多是某方面的专家,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出版工作确实大有裨益,近些年更是提倡“专家型记者编辑”,看上去与多年来倡导的“杂家”理念相矛盾。1995年前的《读书》杂志,并不提倡“专家型编辑”,而是追求编辑的“无为-无我-无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三无” 兼收并蓄 新闻出版工作者 专家型记者 《新闻爱好者》 办刊 知识分子
下载PDF
法国《读书》杂志推荐2007年最佳图书20种
3
作者 余中先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08年第2期40-43,共4页
2007年,《读书》的做法跟以往有所不同,编辑和记者选择了二十个类别的各一本最佳书,同时还提了各个类别的两本入围书,这样一来,实际上已经有六十本图书了。
关键词 《读书》杂志 法国
原文传递
法国《读书》杂志推荐2004年度最佳图书20种(上)
4
作者 余中先 《外国文学动态》 2005年第1期41-43,共3页
按照惯例,法国《读书》杂志在2004年12月号上公布了该刊书评专家推荐的当年最佳图书20种。此前,他们已于12月2日在巴黎的蓬图瓦游泳馆公布了20种图书的书目。同往年一样,这20种图书都是当年在法国出版的,其中小说占了16处,外国作品... 按照惯例,法国《读书》杂志在2004年12月号上公布了该刊书评专家推荐的当年最佳图书20种。此前,他们已于12月2日在巴黎的蓬图瓦游泳馆公布了20种图书的书目。同往年一样,这20种图书都是当年在法国出版的,其中小说占了16处,外国作品有8种。现根据有关材料编译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2004年度 法国 最佳 2004年12月 专家推荐 外国作品 游泳馆 小说
原文传递
法国《读书》杂志推荐2004年度最佳图书20种(下)
5
作者 余中先 《外国文学动态》 2005年第2期40-42,共3页
(接上期)10.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兽》《垂死的兽》(中译本名为《垂死的肉身》)写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的美国教授大卫·凯普什与他的学生24岁的古巴姑娘康秀拉发生的一段情爱。沉湎于色欲的教授形象在罗斯的作品中... (接上期)10.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兽》《垂死的兽》(中译本名为《垂死的肉身》)写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的美国教授大卫·凯普什与他的学生24岁的古巴姑娘康秀拉发生的一段情爱。沉湎于色欲的教授形象在罗斯的作品中已出现了多次,但作者的兴趣显然不在对性爱的简单描写,而在于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下来审视这一人类生活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读书》杂志 2004年 《垂死的兽》 菲利普·罗斯 伊莲娜·内米罗夫斯基 《法兰西组曲》
原文传递
《读书杂志》据文例校勘述例
6
作者 张其昀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53-60,共8页
据文例进行校勘在《读书杂志》中被王念孙作为一个常规校勘手段,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古籍校勘。通过论列《读书杂志》之校勘实例,将从一个侧面展示王念孙对于校勘学方法论之贡献。
关键词 《读杂志 文例 校勘手段
下载PDF
《读书》中的丁聪漫画
7
作者 甘险峰 徐进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2-54,共3页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
关键词 《读书》杂志 漫画 丁聪 知识分子话语 文化评论 现实关怀 批判精神 文化理想
下载PDF
《读书》的办刊定位与编辑策略
8
作者 庞海音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8-49,共2页
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 自1979年4月创刊以来,《读书》杂志坚持和贯彻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和“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的宗旨,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媒经典和广大读书人的一面文化旗帜。创刊35年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经营来说,《读书》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知识分子杂志,甚至可能影响一个时代思潮的走向,而这都与《读书》杂志的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编辑策略 办刊定位 当代知识分子 思想评论 人文关怀 时代思潮 办刊宗旨
下载PDF
沈昌文的《读书》办刊思想
9
作者 刘业伟 《传媒》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74,共2页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思想界、出版界异常活跃,于是,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等集合在一起,办起了《读书》这本思想评论杂志。1986年至1995年,沈昌文任生活·读书... 《读书》杂志1979年4月创刊。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不久,思想界、出版界异常活跃,于是,一些饱经沧桑的老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等集合在一起,办起了《读书》这本思想评论杂志。1986年至1995年,沈昌文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十年里,《读书》介绍过许多新思潮、新视点,被誉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思想刊物之一。有一句曾经流传很广的话:可以不读书,但不可不读《读书》。过去的《读书》与其说是一个学者的大讲堂,倒不如说是读书人聚会的沙龙、茶馆。这一切,都和沈昌文独特的办刊思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办刊思想 沈昌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评论 三联 思想界 出版界
下载PDF
以《读书》为视角 知识分子对“考古”的认知
10
作者 唐锦琼 《大众考古》 2014年第1期46-47,共2页
考古学在中国被归入人文社会学科范畴,但其本身大艟艰涩的理论术语以及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虽有兴趣却往往望而却步。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读书》杂志编辑部曾经邀请考古圈内外的学者分别就“考古学与中... 考古学在中国被归入人文社会学科范畴,但其本身大艟艰涩的理论术语以及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虽有兴趣却往往望而却步。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读书》杂志编辑部曾经邀请考古圈内外的学者分别就“考古学与中国的历史图景”和“考古与人文知识的反思”等两个论题展开过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考古学 知识分子 认知 学科范畴 人文社会 科学技术 人文学科
下载PDF
当《读书》成为一种现象
11
作者 张弘 《小康》 2007年第8期82-83,共2页
对于当代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创办近30年的《读书》杂志无疑称得上是老中青三代读书人的风向标,在很大程度上,《读书》体现着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思想走向和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曾经历三代主编的更替:近期,《读书》再次换帅,这在思想界... 对于当代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创办近30年的《读书》杂志无疑称得上是老中青三代读书人的风向标,在很大程度上,《读书》体现着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思想走向和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曾经历三代主编的更替:近期,《读书》再次换帅,这在思想界和读书界引起不同反响。有读者指出《读书》自命不凡的“精英意识”离社会现实和文化需求越来越远,该醒醒了;有作者担忧,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今天的传媒正在丧失太多的责任和真诚,这一事件会不会导致一种人文理想的落难;有学者认为,思想类传播媒介当务之急需要强调传播的有效性,需要培养练习公民言说的意识,需要对用活泼的文风表达高深的问题持有足够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社会热点问题 精英意识 传播媒介 当代中国 中国社会 文化需求 社会现实
下载PDF
往事与随想——《读书》史学类文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刚 《云梦学刊》 2007年第3期10-15,98,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读书》史学类文章有几个特点:思想史学科地位上升,近代大学形象被重新建构,作者群对近代知识分子持续关注,“大历史”观念广泛传播并引起争议等。其变动趋势大致体现了史学研究的进展,但也有《读书》杂志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 《读书》杂志 思想史 大学史
下载PDF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13
《竞争力》 2004年第1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竞争力》杂志 企业管理 《爱乐》杂志 古典音乐刊物 《读书》杂志
下载PDF
他雕塑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教科书——纪峰老师印象
14
作者 朱永新 《新教师》 2021年第8期10-10,共1页
2018年1月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贾宝兰邀请我去通州看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她告诉我,想发展他为民进会员。她告诉了我这位雕塑家的名字:纪峰。说句实话,当时我在大脑记忆中搜索了一遍,但没有什... 2018年1月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读书》杂志原执行主编贾宝兰邀请我去通州看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她告诉我,想发展他为民进会员。她告诉了我这位雕塑家的名字:纪峰。说句实话,当时我在大脑记忆中搜索了一遍,但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来到纪峰的雕塑馆,里面的塑像每个人都是如雷贯耳——语言学家周有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有光 大脑记忆 民进会员 《读书》杂志 雕塑 教科 印象
下载PDF
《读书》编辑的三个命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炳亮 《中国编辑》 2005年第4期71-73,共3页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 沈昌文先生写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重新勾起了人们对20多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的诸多记忆。这本以汇集《读书》杂志“编读往来”和“编辑人语”的小义章而成的书,提供了中国思想文化潮流20多年演进的诸多信息和有趣往事,而从出版人,尤其是编辑的角度,这本书带给我们的阅读快乐和思考,并不亚于它的思想文化价值。下面撷取三个命题予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 命题 中国思想文化 《读书》杂志 思想文化价值 知识分子 沈昌文 出版人 记忆
原文传递
人文精神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友渔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4期147-149,共3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读书》杂志 1994年
下载PDF
不失乾嘉以来之矩矱——从钱穆评徐复《后读书杂志》想到的
17
作者 王继如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1-8,278,共9页
1944年徐复先生向当时的教育部提交手写稿《后读书杂志》参与学术评奖,审评人中有一位是钱穆先生,其评语竟然得以保存并在2016年出版的《学灯》第一辑上刊出。通过这个评语,可以体会到当时学者对学术矩矱的遵循并依循此学术矩矱而进行... 1944年徐复先生向当时的教育部提交手写稿《后读书杂志》参与学术评奖,审评人中有一位是钱穆先生,其评语竟然得以保存并在2016年出版的《学灯》第一辑上刊出。通过这个评语,可以体会到当时学者对学术矩矱的遵循并依循此学术矩矱而进行创造性探索的情形。《后读书杂志》直至52年后的1996年方正式出版,其考释成果是经历时间的磨砺的。这里举出《汉书》一例、《荀子》一例、《庄子》一例,从作为徐复先生的学生的角度,来探索徐复先生考释这些问题的思想路径并体味这些思考是如何遵循学术矩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徐复 杂志 学术矩矱
原文传递
坚守出版的那份崇高与纯粹——扬之水编辑活动启示
18
作者 李振荣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0,共2页
扬之水新著《〈读书〉十年》问世以来,在知识界广受关注。一者,作者的经历委实非比寻常,不惟可称传奇,简直算是"离奇"(张中行语)。年轻时开卡车、卖水果,而立后做职业编辑,年逾不惑又归宗学术志业。步步走来,活脱脱一个20世纪80年... 扬之水新著《〈读书〉十年》问世以来,在知识界广受关注。一者,作者的经历委实非比寻常,不惟可称传奇,简直算是"离奇"(张中行语)。年轻时开卡车、卖水果,而立后做职业编辑,年逾不惑又归宗学术志业。步步走来,活脱脱一个20世纪80年代自学成才者的经典形象。再者,作者在知识界的风向标——《读书》杂志担任编辑十年,可谓阅尽了那一时段的风云激荡。书中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界世相人情的真实摹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活动 扬之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 《读书》杂志 出版 知识界 职业编辑
下载PDF
跟扬之水学做编辑——《〈读书〉十年》阅后有感
19
作者 李振荣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91,共4页
在近年来出版的编辑业务方面的著作中,给笔者带来深刻阅读体验的是扬之水先生的日记《(读书)十年轧这部日记,以其独具原生态与现场感的文字,展示了扬之水先生——这位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的编辑圈的奇女子,是如何从卖水... 在近年来出版的编辑业务方面的著作中,给笔者带来深刻阅读体验的是扬之水先生的日记《(读书)十年轧这部日记,以其独具原生态与现场感的文字,展示了扬之水先生——这位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的编辑圈的奇女子,是如何从卖水果切西瓜的卡车司机,成为响当当的《读书》杂志的编辑,到最后跨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这座文学研究殿堂的。这样的人生阅历与传奇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杂志 编辑业务 扬之水 中国社科院 体验 卡车司机 文学研究 传奇故事
原文传递
成就研究型记者——以王军和《城记》为例
20
作者 吴麟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2,共4页
关键词 《城记》 研究型记者 王军 2003年10月 《读书》杂志 2004年度 成就 三联 城市建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