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德米特的《调性游戏》及其理论基础(上) 被引量:4
1
作者 姚恒璐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50-57,共8页
在20世纪具有创新性的音乐理论中,保罗·兴德米特的理论体系是主要之一。这一理论体系源出于泛音列,与声学原理相关,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对艺术领域的渗透性,并且通过调性的设计,将音乐建立在十二音组织上,摒弃了传统调式的概念。本... 在20世纪具有创新性的音乐理论中,保罗·兴德米特的理论体系是主要之一。这一理论体系源出于泛音列,与声学原理相关,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对艺术领域的渗透性,并且通过调性的设计,将音乐建立在十二音组织上,摒弃了传统调式的概念。本文将涉及以下问题:1.兴德米特和声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泛音阶与两个音序;和弦根音、和声值与和声起伏;2.《调性游戏》中的调性关系:转调的意义;《调性游戏》中调性的总体设计;赋格、前奏曲及后奏曲的调性设计:3.各首赋格与间奏曲之间的结构联系:对称的美——赋格结构的选择性分析;非对称的美——间奏曲结构的选择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性游戏》十二音调性 和声价值 和声起伏 顺分(逆分)
下载PDF
西方后调性时期“调性变形”的线性和声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姚恒璐 《音乐探索》 2022年第1期82-100,共19页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窥见和声发展的总趋势,包括从“前调性时期”的非功能调性到功能和声,从数字低音偶然性的线性碰撞到有意识地运用线性思维。进入20世纪之后,调性的“虚拟瓦解”、实则变异的种种作曲技法好似回到16世纪前,没... 从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窥见和声发展的总趋势,包括从“前调性时期”的非功能调性到功能和声,从数字低音偶然性的线性碰撞到有意识地运用线性思维。进入20世纪之后,调性的“虚拟瓦解”、实则变异的种种作曲技法好似回到16世纪前,没有功能圈的约束,进而产生许多多样化音乐风格的作品,历史事实的确是融合前人的成果以“螺旋式上升”在向前推进中。如果说西方16世纪以前的调式和声与16—19世纪的调性和声都是以七声调式为主体的创作思路,那么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就具备了以十二音为依据的半音化写作特征,在回归“调式和声”的同时,还出现了多样化的“后调性形态”:1.和声二元论;2.20世纪欧洲音乐中的调式和声;3.调式构成的线性多声部;4.双、多调性(式)和声;5.和声场——按照音程级(interval class)类别设计的音乐结构;6.十二音泛调性;7.十二音序列——音列线性化的分析;8.无调性十二音音乐中的“有调式”和声;9.十二音非调性音乐中的“有调式”和声。其调性的样式之多,堪称“调性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调性 调性 调性 调性 线进行 和声二元论
下载PDF
约翰·科里利亚诺室内乐《幻影》调性结构思维研究
3
作者 杨红光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作为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后期一部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幻影》不仅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创作流派所产生的音乐风格与技术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且从其异质多元的结构布局、"十二音调性序列"的隐蔽处理以及和声技术对隐蔽调性... 作为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后期一部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幻影》不仅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创作流派所产生的音乐风格与技术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且从其异质多元的结构布局、"十二音调性序列"的隐蔽处理以及和声技术对隐蔽调性的开掘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后可得出:调性结构在全曲中具有核心主导作用。概言之,正是这一调性结构思维在回溯过去、指向未来的历时性技术实践,才使得《幻影》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观念与技术兼长并美的综合化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科里利亚诺 《幻影》 异质多元 十二调性序列” 调性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