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众多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同时也着手编订了数量颇多的辞书,以供本国的读者快速了解彼时汉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华风土人情,而时至今日,诸如理雅各(JamesLegge)、卫三畏(Samuel WellsWilliams)、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晚清至民国时期,众多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同时也着手编订了数量颇多的辞书,以供本国的读者快速了解彼时汉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华风土人情,而时至今日,诸如理雅各(JamesLegge)、卫三畏(Samuel WellsWilliams)、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等著名人物所编撰的双语辞书仍是国际汉学界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就所涉及的社会领域而言,部分语言辞书的研究内容甚至起到了填补国内语言研究的空白领域,开创新颖研究视角的卓著效果,本文以1875年由英国循道会来华传教士沙修道(WilliamScarborough)编撰的《谚语丛话》(A Collection of Chinese Proverbs)为例,探究其作为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编撰的汉语谚语辞书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与其外译传播的相关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晚清至民国时期,众多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同时也着手编订了数量颇多的辞书,以供本国的读者快速了解彼时汉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华风土人情,而时至今日,诸如理雅各(JamesLegge)、卫三畏(Samuel WellsWilliams)、翟理斯(HerbertAllenGiles)等著名人物所编撰的双语辞书仍是国际汉学界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就所涉及的社会领域而言,部分语言辞书的研究内容甚至起到了填补国内语言研究的空白领域,开创新颖研究视角的卓著效果,本文以1875年由英国循道会来华传教士沙修道(WilliamScarborough)编撰的《谚语丛话》(A Collection of Chinese Proverbs)为例,探究其作为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编撰的汉语谚语辞书所采用的主要翻译策略与其外译传播的相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