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拉罗莎暗道》中的记忆书写与伦理选择
1
作者 胡星怡 刘兮颖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贝拉罗莎暗道》是美国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晚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作为大屠杀后叙事的经典文本,小说以美国犹太移民及其后裔有关大屠杀记忆的代际矛盾为线索,勾勒美国犹太移民大屠杀记忆断裂、认同缺失的流散间性... 《贝拉罗莎暗道》是美国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晚期创作的中篇小说。作为大屠杀后叙事的经典文本,小说以美国犹太移民及其后裔有关大屠杀记忆的代际矛盾为线索,勾勒美国犹太移民大屠杀记忆断裂、认同缺失的流散间性问题。在小说中,三处家宅空间的流变,暗指犹太民族在代际更迭中大屠杀创伤记忆的遗忘与消弭,从而造成犹太文化断层的记忆危机。尽管部分犹太移民尝试以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手段来维系大屠杀记忆,但仍无法弥补文化涵化后的记忆淡化。因此,作家反驳以交往记忆、文化记忆为代表的外部手段,意在以主人公的德性自醒与伦理觉悟为契机,强化人物内心伦理选择后对大屠杀记忆及犹太族裔身份的心灵认同,以期解决记忆危机与认同危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拉罗莎暗道》 记忆书写 伦理选择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新出埃及记:《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原型隐喻与犹太族群身份危机
2
作者 罗理浩 刘兮颖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1-16,共6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以二战大屠杀为背景,通过方斯坦、比利和“我”的多线原型叙事呈现充满张力的犹太移民处境与民族身份认同启示。方斯坦从罗马集中营逃往美国是出埃及记的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以二战大屠杀为背景,通过方斯坦、比利和“我”的多线原型叙事呈现充满张力的犹太移民处境与民族身份认同启示。方斯坦从罗马集中营逃往美国是出埃及记的当代再现。作为现代摩西的犹太难民拯救者比利却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丧失犹太人的集体身份认同,未能带领犹太移民找到信仰归宿。以约伯为原型的方斯坦在苦难考验中坚持犹太信仰,继承摩西身份,却未完成代际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传递。而“我”由痴迷储存记忆转而关注犹太民族的功能记忆,完成新一代摩西的转变。小说勾勒了当代犹太移民群体在新流散境遇中身份认同的现实危机和作者希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拉罗莎暗道》 索尔·贝娄 原型 记忆 犹太族群身份危机
下载PDF
《贝拉罗莎暗道》:创伤的传播及其反思
3
作者 宁宝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贝拉罗莎暗道》的主题是种族创伤书写的遗忘与反思。作为一部反思小说,它描述了创伤如何被压抑的过程,讲述了种族创伤记忆的幽灵再现对匿名叙述者的精神折磨。通过描写创伤记忆的抑制和播散,这部小说辩证地思考了创伤的记忆与遗忘的... 《贝拉罗莎暗道》的主题是种族创伤书写的遗忘与反思。作为一部反思小说,它描述了创伤如何被压抑的过程,讲述了种族创伤记忆的幽灵再现对匿名叙述者的精神折磨。通过描写创伤记忆的抑制和播散,这部小说辩证地思考了创伤的记忆与遗忘的关系。同时作者描述了美国犹太人信仰的一种新的趋势:上帝信仰逐渐衰落,世俗信仰逐渐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拉罗莎暗道》 创伤的传播 记忆
下载PDF
《贝拉罗莎暗道》的记忆书写与身份建构
4
作者 林妍 刘兮颖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50-54,共5页
《贝拉罗莎暗道》以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和流散记忆为故事主干,书写了犹太人二战后在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上的困境。贝娄以三代犹太移民对大屠杀记忆的态度差异显现出他们不同的身份选择,揭示犹太民族“美国化”的民族身份危机,并以疾病... 《贝拉罗莎暗道》以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和流散记忆为故事主干,书写了犹太人二战后在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上的困境。贝娄以三代犹太移民对大屠杀记忆的态度差异显现出他们不同的身份选择,揭示犹太民族“美国化”的民族身份危机,并以疾病为隐喻揭露犹太人在流散地国家遭遇的“他者化”境况,批判战后对受害者缺乏人文关怀的主流话语和意识形态。大屠杀记忆在小说中由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流变”促成了“我”对自身犹太民族身份的不断建构“。我”的“犹太化”回归指出建立起一个以集体记忆为基石的情感共同体才是疗愈犹太民族创伤与重塑民族身份认同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拉罗莎暗道》 记忆书写 身份建构 他者 犹太化
下载PDF
记忆对忘却的人性审判——论贝娄《贝拉罗莎暗道》中的道德哲学
5
作者 武跃速 蒋承勇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 5-10,共6页
贝娄的《贝拉罗莎暗道》从历史记忆与忘却的隐喻角度,讲述了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种种遭际,涉及美国犹太人后裔面对民族历史的态度、"美国化"中的文化传统延续、关于人类大屠杀的哲学思考等,在传统价值与美国后... 贝娄的《贝拉罗莎暗道》从历史记忆与忘却的隐喻角度,讲述了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种种遭际,涉及美国犹太人后裔面对民族历史的态度、"美国化"中的文化传统延续、关于人类大屠杀的哲学思考等,在传统价值与美国后现代文化的纠结中,对刻意与无意的历史忘却进行了一场心灵大审判,同时也是作家身份自审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小说表现的不仅是犹太文化在美国的遭遇,而在于揭示了一个如何面对人类和人性灾难的道德哲学问题,因此小说具有其深刻的普遍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娄 《贝拉罗莎暗道》 记忆与忘却 德审判
下载PDF
建构历史轴线——索尔·贝娄成长小说《贝拉罗莎暗道》中的引路人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军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9,共9页
对引路人进行刻画是索尔·贝娄成长小说的一大特征,《贝拉罗莎暗道》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首先分析无名叙述者历史意识缺失的表征、方斯坦夫妇的强力引领,以及被引领后的叙述者如何完成历史轴线的建构,继而指出贝娄刻画引路人... 对引路人进行刻画是索尔·贝娄成长小说的一大特征,《贝拉罗莎暗道》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本文首先分析无名叙述者历史意识缺失的表征、方斯坦夫妇的强力引领,以及被引领后的叙述者如何完成历史轴线的建构,继而指出贝娄刻画引路人方斯坦夫妇的深刻文学寓意:既披露了美国犹太人历史意识缺失的现状,又传递了贝娄期望美国犹太人建构历史轴线的强烈愿望;既揭示了建构历史轴线的核心内容,又道出了贝娄坚定的历史观。方斯坦夫妇的引领措施,还向美国犹太人指出了建构历史轴线的具体方法。在贝娄看来,方斯坦夫妇的引领为当时历史意识缺失的美国犹太人提供了恰当的行动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贝拉罗莎暗道》 成长小说 引路人 历史轴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