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现代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和内核——《资本论》哲学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承叔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9-63,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现代史观。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支柱;马克思现代史观则是灵魂和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实践性的最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宣...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三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现代史观。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支柱;马克思现代史观则是灵魂和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实践性的最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宣传过程中,我们往往强调前两个部分而忽视了第三个部分。资本是理解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范畴和基本哲学范畴。结合《资本论》的六卷写作计划和总体结构,我们就能发现马克思要展现的是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资本论》哲学的本质就是马克思现代史观,即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第二大社会形态——以资本与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根本认识。要使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被边缘化的趋势,我们就必须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让马克思现代史观回到它应该在的中心位置,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现代史观 《资本论》哲学 资本 现代社会
下载PDF
《资本论》哲学化解读再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常庆欣 张旭 《天府新论》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资本论》哲学化研究认为,《资本论》考察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研究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这种研究,把物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表现、掩盖... 《资本论》哲学化研究认为,《资本论》考察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研究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这种研究,把物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表现、掩盖与支配的多维关系,简化为一种缺乏解释力的单纯的掩盖关系,把以物(商品)的关系为“中介”的人的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呈现为用抽象概念就足以描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对《资本论》所做的哲学化解读只有使马克思退回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水平上才能够成立,它不会为我们理解《资本论》中的核心思想提供应有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论》哲学化解读 人与人的关系 物与物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下载PDF
“当代视野中的《资本论》哲学”研讨会
3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17年正值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150周年。深入探讨《资本论》哲学思想并充分彰显其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12月16—17日... 2017年正值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150周年。深入探讨《资本论》哲学思想并充分彰显其哲学意蕴和当代价值,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12月16—17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动态》编辑部、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主要刊物的编辑近120人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视野中的《资本论》哲学 研讨会
下载PDF
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资本论》哲学主题再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郗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7,共9页
理解资本逻辑与革命主体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当首先从西方思想史上厘清《资本论》及手稿中的“资本主体”概念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关系,辨明“资本主体”的真实哲学内涵,进而才能深入《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探究资本逻辑与主体... 理解资本逻辑与革命主体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应当首先从西方思想史上厘清《资本论》及手稿中的“资本主体”概念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概念的关系,辨明“资本主体”的真实哲学内涵,进而才能深入《资本论》的理论逻辑,探究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的内在关联。首先,资本主体概念与近代的自我意识主体概念在形式上同构,而实质上则根本不同:资本逻辑呈现为价值增殖过程剥削能动实践、支配自我意识主体的权力支配结构。进而,研究资本逻辑与主体生成问题,不能停留于主体与结构的外部对峙,而要把握资本逻辑与劳动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在资本逻辑内部探究劳动主体如何从价值增殖手段发展为自我解放主体的潜能与路径。资本逻辑的基本矛盾不仅准备了主体生成的客观条件,而且还蕴含着主体的能动性生成机制。《资本论》并没有完整地回答资本逻辑中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而只是提供了这一问题的“局部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哲学 资本逻辑 主体生成
原文传递
试论《资本论》哲学研究的中国特色
5
作者 杨洪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1,共10页
就其主题、方法、内容、观点、成果等而言,中国《资本论》哲学研究已经具有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资本论》哲学研究包括基本立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理论意旨等要素。其中,中国特色这一基本立场的形成,依附于中国道路的实践经... 就其主题、方法、内容、观点、成果等而言,中国《资本论》哲学研究已经具有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资本论》哲学研究包括基本立场、研究对象、主要方法、理论意旨等要素。其中,中国特色这一基本立场的形成,依附于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表现在比较研究与学术对话中。相应地,中国特色《资本论》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只限于《资本论》的笔记、手稿、定稿、书信,更应囊括中国道路之于《资本论》思想精髓的检验与发展。实现文本思想与中国道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现实问题的导向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方法论依据,例如,研究逻辑与叙述结构的变迁,观照与把握社会和历史的方法,当今现实问题的破解之道,《资本论》当代价值之重估等。不仅如此,中国特色《资本论》哲学研究还应置于世界历史发展中并产生意义,方可具备完整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哲学 中国特色 中国道路 现实问题 世界历史
原文传递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视野中价值形式批判的限度——以亚瑟“新辩证法”为中心的分析
6
作者 郗戈 郑洸宇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3年第2期181-194,共14页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深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辩证法。其中,社会形式对物质内容的支配性,并不能归结为一种物质内容向社会形式的“完全...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即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深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辩证法。其中,社会形式对物质内容的支配性,并不能归结为一种物质内容向社会形式的“完全化约性”,不能抹杀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历史的非同一性、差异性,更不能消解物质内容作为历史前提对社会形式所具有的基础性和变革性作用。以亚瑟为代表的价值形式批判由于根植于“现实趋近于概念”的资本主义现实抽象,因而有其客观的社会存在前提和科学合理之处。然而,由于价值形式范畴的自身泛化、过分拔高和思辨抽象化、对社会形式的逻辑位置的取代,进而对物质内容的能动性和革命性的遮蔽,使得价值形式批判在力图重新奠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时暴露出了深刻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哲学 价值形式批判 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
下载PDF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资本论》的哲学性质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鲍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1-67,共7页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分别有"活动""视角"和"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三种方式。其中,"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使...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分别有"活动""视角"和"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三种方式。其中,"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使命的哲学,它是理解《资本论》哲学性质的重要视域。以此观之,《资本论》哲学正是在一个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上将实践哲学的"革命化"规定性展示出来的典型。《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思想、关于经济范畴的本质性思想以及关于资本运动的辩证法思想,都在本质意义上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或改变世界,由此《资本论》哲学才实现为"革命化"意义的实践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资本论》哲学 革命化
原文传递
苏联马克思学的遗产——中国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鲁克俭 李靖新弘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共23页
苏联马克思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西方学界的马克思研究,但其原创性解读却位于中国学者的视域之外。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学家率先从哲学角度解读《资本论》,开启了《资本论》哲学研究这一新领域。西方学界20世纪5... 苏联马克思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西方学界的马克思研究,但其原创性解读却位于中国学者的视域之外。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学家率先从哲学角度解读《资本论》,开启了《资本论》哲学研究这一新领域。西方学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资本论》研究与苏联马克思学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鲁宾、帕舒卡尼斯、伊里因科夫等人的研究成果先后影响了日本的宇野学派、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西德的“新马克思阅读”以及英语世界的“新辩证法学派”。类似于《资本论》哲学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法学家帕舒卡尼斯、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里因科夫基于马克思相关文本对唯物史观所作的新解读,既有别于苏联马哲教科书的正统,又没有投向形形色色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人道主义思潮)的怀抱,是真正的“回到马克思”。苏联马克思学是苏联学者留给中国学者的宝贵遗产,能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助推近年来中国学界如火如荼的《资本论》哲学研究,并且启发中国学者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展开区别于苏联马哲教科书、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学的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马克思学 《资本论》哲学研究 唯物史观
下载PDF
The Intemal Implication of the Economic Ethics in the Alienated Labor Theory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9
作者 Shunqia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年第10期24-25,共2页
Alienated labor, also known as labor alienation, was a concept with historical creativity, which was first raised in Marx' 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The Manuscripts was important works of Marx... Alienated labor, also known as labor alienation, was a concept with historical creativity, which was first raised in Marx' 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The Manuscripts was important works of Marx, in which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capitalism private ownership were analyzed by Marx using the concept of alienated labor. A dee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Marx from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facts, in which the rational kernel of the alienated problem in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capitalism was mentioned. Specifically, the alienated labor theory was analyz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laborers with their labor products and labor itself, human' s essence, and other peopl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the "ought to be"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s were expound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and the abnormal labor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were ethically reviewed and criticized. Therefore, rich economic ethics thoughts were contained in Marx' s analysis of the alienated labor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lienated Labor Theory the Internal Implication of the Economic Eth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