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5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寻东坡足迹,倾听苏子心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联读教学探索
1
作者 童志国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2-57,共6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作为苏轼在豪放词和赋体散文领域的代表作,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比较式群文联读模式,对这两篇体裁各异但题材与创作背景相似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经过“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作为苏轼在豪放词和赋体散文领域的代表作,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比较式群文联读模式,对这两篇体裁各异但题材与创作背景相似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经过“感知性阅读—读出情感”“理解性阅读—读出作者”“思辨性阅读—读出发现”三个阶段的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深度剖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深层心理意涵,解读苏子字里行间隐藏的心灵密码,从而实现对经典文本的持续创新解读与教学,达到使经典作品常读常新、教学方法常教常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 感知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 高阶思维
下载PDF
经典、民俗互济中东亚汉文化圈的认同与个性——以朝鲜半岛苏轼《赤壁赋》流播为中心
2
作者 成明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5,共9页
朝鲜半岛文人对苏轼赤壁泛舟行为的仿效任性而通脱,对《赤壁赋》的艺术体验执着且痴迷。文学经典与民俗活动互渗融合,自娱自乐和自我求证里“小中华”的属性认同不免夹杂着些自以为是,但其间形塑生长着较短量长,难以掩饰的文化自信确是... 朝鲜半岛文人对苏轼赤壁泛舟行为的仿效任性而通脱,对《赤壁赋》的艺术体验执着且痴迷。文学经典与民俗活动互渗融合,自娱自乐和自我求证里“小中华”的属性认同不免夹杂着些自以为是,但其间形塑生长着较短量长,难以掩饰的文化自信确是事实。而这一切发生的背景,缘于自宋以来朝鲜半岛和中华文化认同关系的迁转。《赤壁赋》流播集中于高丽中期到朝鲜王朝后期的七百余年里,朝鲜文人以周边区域的位置身份展示了对中国中心权威的挑战,其文学创作扩大了中国古典文学史版图,映射出宋型文化的博大深邃。经典将长久赋能东亚汉文化圈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赤壁赋》 民俗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意义的多模态协作构建——对《赤壁》三个经典情节的解读
3
作者 王永赟 范中英 《外国语言文学》 2024年第4期41-53,70,134,共15页
电影解读是电影完成“制作方—消费者—制作方”信息传播完整闭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电影相关研究的第一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理论和分析手段从微观层面揭示模态表征的意义、模态间互动及模态与语境的互动,挖掘话语背后的权力与... 电影解读是电影完成“制作方—消费者—制作方”信息传播完整闭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电影相关研究的第一步。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理论和分析手段从微观层面揭示模态表征的意义、模态间互动及模态与语境的互动,挖掘话语背后的权力与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减少了电影解读的主观性问题。对电影《赤壁》中三个经典情节的分析揭示了多模态符号如何协作构建意义、为观众呈现出别样的“三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解读 《赤壁
下载PDF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以《赤壁赋》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成金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28期53-55,共3页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建具有“语文味”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度品析文本的语言和意象,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这一理念出发,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赤壁赋》为例,围绕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文章主要内容,通...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建具有“语文味”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度品析文本的语言和意象,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这一理念出发,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赤壁赋》为例,围绕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提取关键字眼、关注主要意象、诵读文本内容和组织情景活动等方式,积极探索有“语文味”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策略 《赤壁赋》
下载PDF
苏轼《赤壁赋》异文考
5
作者 盛大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25-132,共8页
苏轼《赤壁赋》存在3处异文,即“渺浮海之一粟”中的“浮”有作“沧”、“盈虚者如彼”中的“彼”有作“代”、“吾与子之所共食”中的“食”有作“适”。现存东坡墨迹《赤壁赋》分别为“浮”“彼”“食”,现行人教版《语文》分别为“... 苏轼《赤壁赋》存在3处异文,即“渺浮海之一粟”中的“浮”有作“沧”、“盈虚者如彼”中的“彼”有作“代”、“吾与子之所共食”中的“食”有作“适”。现存东坡墨迹《赤壁赋》分别为“浮”“彼”“食”,现行人教版《语文》分别为“沧”“彼”“适”。其中“渺沧海之一粟”还衍生了成语“沧海一粟”。然“浮海”出自《论语》,有避世之意,高度契合东坡当时心境。“食”字意为享用,出自《易经》中的“食旧德”,《赤壁赋》所谓“共食”即共同享用上文所说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和下文所说的“杯盘”之物,承上启下,意蕴丰富。此三字均当以墨迹原本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赤壁赋》 异文 考证 沧海一粟
下载PDF
武元直《赤壁图》考
6
作者 梁秀坤 《中国书画》 2024年第2期14-18,共5页
苏前后《赤壁赋》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并不断有画家就赤壁题材进行图绘。武元直《赤壁图》就是苏黄州赤壁相关绘画当中重要的一幅,也是金朝绘画的杰出作品之一。武元直《赤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引首白纸,洒冷金笔,纵4... 苏前后《赤壁赋》在北宋时期就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并不断有画家就赤壁题材进行图绘。武元直《赤壁图》就是苏黄州赤壁相关绘画当中重要的一幅,也是金朝绘画的杰出作品之一。武元直《赤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引首白纸,洒冷金笔,纵41.3厘米,横120.3厘米,孙恭篆题“赤壁遗言”,有铃印三,二寓轩、神游诗翰、孙恭而安印章。又有项元之题签,装于前隔水,云:“北宋朱锐画赤壁图赵闲闲追和坡仙词韵。携李项元汴珍秘”。画心前隔水上有一方清代宋萃“字余曰牧仲”及“自若斋图书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坡仙 武元直 赤壁 项元汴
下载PDF
《赤壁赋》:苏轼精神突围背后的情与理
7
作者 陈颖彦 黄丹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31-33,共3页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创作的名篇之一。该赋文化底蕴深厚,哲思论辩性强,既展现了苏轼内心由喜悦到苦闷,再到超脱的情绪起伏,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体察、审视与思考,是引导高中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得与失、常与变、生与死、有限与无限...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创作的名篇之一。该赋文化底蕴深厚,哲思论辩性强,既展现了苏轼内心由喜悦到苦闷,再到超脱的情绪起伏,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体察、审视与思考,是引导高中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得与失、常与变、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经典范本。尝试深入文本,结合儒道思想,就该赋的情与理做简要梳理与阐释,供教师备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儒道思想 感情 哲理
下载PDF
大单元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单篇教学路径——以《赤壁赋》为例
8
作者 蔡睿 《天津教育》 2024年第30期180-182,共3页
大单元指的既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思路,也是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教、学单位,由大概念统领、大目标导向、大情境支撑、大任务驱动,有着包含整体性、系统性、结构化和综合性在内的多个特点。从学生成... 大单元指的既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思路,也是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教、学单位,由大概念统领、大目标导向、大情境支撑、大任务驱动,有着包含整体性、系统性、结构化和综合性在内的多个特点。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单元视域下建立在大单元框架上的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所以教师应当更多地站在整体视角探寻教学路径、设计教学活动,以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和全面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高中语文 教学路径 任务驱动 目标导向 个性化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下载PDF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以《赤壁赋》为例
9
作者 杨彩英 《最小说》 2024年第7期73-75,共3页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从课标出发,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提出抓住关键字词、设计有效问题、提供多样阅读、开展课堂讨论和设置课后写作等六个具体实施策略,探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提升...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文从课标出发,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提出抓住关键字词、设计有效问题、提供多样阅读、开展课堂讨论和设置课后写作等六个具体实施策略,探讨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期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思辨能力 《赤壁赋》
下载PDF
从《诗画中国》栏目看传统艺术作品的现代创新路径——以作品《赤壁图》为例
10
作者 边存 《声屏世界》 2024年第4期72-74,共3页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传承经典、创新经典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以文化类综艺节目《诗画中国》中的经典作品再创作为切入点,探讨经典作品在当代综艺节目中的现代化创新路径,对此选取节目中的《赤壁图》为个案,对传...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传承经典、创新经典是时代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以文化类综艺节目《诗画中国》中的经典作品再创作为切入点,探讨经典作品在当代综艺节目中的现代化创新路径,对此选取节目中的《赤壁图》为个案,对传统艺术作品的现代化演绎进行分析,探析综艺节目如何以创新的手法将经典作品重新呈现,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诗画中国》 《赤壁图》 现代创新
下载PDF
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策略探究——以《赤壁赋》为例
11
作者 王军社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年第17期2-5,共4页
《赤壁赋》是一篇具有高度思辨性的文章,以《赤壁赋》为切入点开展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篇文章,打通阅读与写作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具体探讨了教... 《赤壁赋》是一篇具有高度思辨性的文章,以《赤壁赋》为切入点开展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篇文章,打通阅读与写作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具体探讨了教师借助《赤壁赋》开展高中语文思辨性作文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引入背景知识、深入探究文本、引导思辨讨论、创设写作情境、提供优秀范文、引导反思复盘六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高中语文 思辨性作文 写作教学
下载PDF
《赤壁赋》“乐—悲—喜”情感主线的重新审视
12
作者 李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7期50-54,共5页
《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并非是字面上“乐—悲—喜”的情感流变,而是由“悲”到“喜”的二元转换。其中,“悲”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底色。无论是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是苏子所诵之诗、所唱之歌,其内在意蕴均指向对明主贤君... 《赤壁赋》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并非是字面上“乐—悲—喜”的情感流变,而是由“悲”到“喜”的二元转换。其中,“悲”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底色。无论是第一、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是苏子所诵之诗、所唱之歌,其内在意蕴均指向对明主贤君的渴慕。三次言及曹操,其内在指向是对自我怀才不遇现实的悲叹。直到文章结尾,才将“悲”说尽,实现了由“悲”到“喜”的精神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赤壁赋》 情感主线
下载PDF
浅谈戏曲字幕文化负载词翻译——以京剧《赤壁》字幕翻译为例
13
作者 张睿喆 尚云英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5期81-84,共4页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它集结了千百年的艺术精髓,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京剧作为戏曲的翘楚,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将京剧译为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无疑成为一大挑战...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它集结了千百年的艺术精髓,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京剧作为戏曲的翘楚,更是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将京剧译为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无疑成为一大挑战。本文以京剧《赤壁》为例,深入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技巧、难点和建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更要尽可能地保留原剧的文化精髓。同时,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一深入的探讨,本文旨在为京剧的跨文化传播和推广提供有力的参考,让世界更好地领略中国戏曲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字幕翻译 京剧《赤壁
下载PDF
《赤壁赋》经典化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沙先一 朱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78-82,104,共6页
《赤壁赋》得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文为赋"是《赤壁赋》在艺术上的创新,苏轼在继承传统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多用散文笔法,骈散结合,打破了板重的句式,有效地发挥了赋体的功能。《赤壁赋》... 《赤壁赋》得以成为文学经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文为赋"是《赤壁赋》在艺术上的创新,苏轼在继承传统赋体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多用散文笔法,骈散结合,打破了板重的句式,有效地发挥了赋体的功能。《赤壁赋》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极为丰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苏轼才气纵横且敏于政事,其直而不随的品格、超旷自由的人生态度更是为历代文人所激赏,并且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标准。苏轼为文讲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表现出强烈的超越意识。另外,艺术家们也从《赤壁赋》中得到了某种启发,并对《赤壁赋》作了不同程度的接受,从而为我们呈现出更为多元的艺术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经典化 以文为赋 《赤壁图》 艺术接受
下载PDF
“一时谪向黄州去,四海传为赤壁图”——历代画家笔下的《赤壁赋》
15
作者 杨旭辉 《艺苑》 2010年第4期60-69,共10页
本文在"诗画本一律"的理论基础上,力图通过文献考索、文本解读与文物鉴赏三种不同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结合,从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双向维度进行审视,对历代《赤壁图》和苏轼《赤壁》二赋之间作关联性研究。通过这样的尝试,既可... 本文在"诗画本一律"的理论基础上,力图通过文献考索、文本解读与文物鉴赏三种不同研究手段和方法的结合,从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双向维度进行审视,对历代《赤壁图》和苏轼《赤壁》二赋之间作关联性研究。通过这样的尝试,既可以展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特质和艺术影响力,为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阈;也可以充分体味中国绘画艺术深厚的文学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中国传统画家丰富的文学素养、精神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赤壁赋图》 诗画融通 文征明
下载PDF
苏轼《赤壁赋》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5
16
作者 俞泽峰 梁秀慧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6-48,共3页
苏轼以复绝千古的才情受到历代读者的倾慕,其《赤壁赋》更是因高邈难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对于这篇旷世之作,人们往往读出的是作者超旷的胸襟、缥缈的禅意和随遇而安的“乐观”。这种解读显然是依据“言为心声”的理论,采用“以... 苏轼以复绝千古的才情受到历代读者的倾慕,其《赤壁赋》更是因高邈难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对于这篇旷世之作,人们往往读出的是作者超旷的胸襟、缥缈的禅意和随遇而安的“乐观”。这种解读显然是依据“言为心声”的理论,采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所作的阐释,虽未为不可,却不免有郢书燕说之虞。如果立足于文本本身.从互文性视角重新观照,或许会别有所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赋》 互文性 解读 苏轼 “以意逆志” 作者 才情 心声
下载PDF
感受《赤壁》中别样的传统纹样情结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天刚 朱虹 耿大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57-58,共2页
由吴宇森导演的耗资巨大的《赤壁》中也无处不体现着当年的"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影片的成功,不能忽略中国传统纹样在整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给影片场景增加几分亮点。主要是传统纹样与兵器的完美结合,传统纹样与战事的巧妙结... 由吴宇森导演的耗资巨大的《赤壁》中也无处不体现着当年的"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影片的成功,不能忽略中国传统纹样在整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给影片场景增加几分亮点。主要是传统纹样与兵器的完美结合,传统纹样与战事的巧妙结合,传统纹样与人物性格的精妙结合,这种将传统纹样的运用和加工融入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是赋予传统纹样新生命的表现,是传统纹样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延续和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 传统 纹样 情结
下载PDF
传统纹样在现代电影语言中的分析——以电影《赤壁》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虹 詹秦川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期33-33,共1页
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表现的的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电影标志性的表现手法已运用已久。无论现代电影中是以哪一种形式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必含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中国传统纹样。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中更是将此运用的淋漓尽致。这种... 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表现的的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电影标志性的表现手法已运用已久。无论现代电影中是以哪一种形式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必含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中国传统纹样。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中更是将此运用的淋漓尽致。这种将传统纹样的运用和加工融入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是传统纹样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延续和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纹样 《赤壁 结合 分析
下载PDF
历代书画家的赤壁情怀——苏轼《赤壁赋》在书画中的接受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克锋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历代书画家反复书写《赤壁赋》并以之为题材大量创作"赤壁图",反映了对《赤壁赋》的无比喜爱和推崇。究其原因有五:一是《赤壁赋》具备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要素,"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极具绘画美和多重象征意味,为绘画... 历代书画家反复书写《赤壁赋》并以之为题材大量创作"赤壁图",反映了对《赤壁赋》的无比喜爱和推崇。究其原因有五:一是《赤壁赋》具备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要素,"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极具绘画美和多重象征意味,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构思空间;二是《赤壁赋》表达宇宙无穷,自然永恒,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直揭人生悲剧意识的根源,契合中国文人的心灵,形成强烈的共鸣;三是《赤壁赋》以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苏轼从容、旷达、豪迈、坚韧的人生态度具有人格范式的意义;四是书画家借"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表达对苏轼的同情以及自身的不遇之悲;五是画家的职业化促进了《赤壁赋》书画的生产。《赤壁赋》对书画艺术创作、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文化人格的塑造都有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赤壁赋》 赤壁 文化精神 接受
下载PDF
三国题材影视改编的文化魅力——从电影《赤壁》说起 被引量:4
20
作者 米文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20,共2页
《三国演义》因其故事精彩纷呈,出场人物多,历史跨度大,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多如牛毛,充满魅力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因而从古以来就被大量改编成花样繁多的戏剧等艺术形式。到当代,尤其是近年来,三国题材更受影视导演的青睐和观众... 《三国演义》因其故事精彩纷呈,出场人物多,历史跨度大,动人心魄的著名战役多如牛毛,充满魅力的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因而从古以来就被大量改编成花样繁多的戏剧等艺术形式。到当代,尤其是近年来,三国题材更受影视导演的青睐和观众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三国题材被搬上影视屏幕。电影《赤壁》更是将这一改编热潮推向高峰。这主要是和三国题材自身蕴涵着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广大受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认同心理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题材 影视改编 文化魅力 电影 《赤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