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54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的多重博弈——基于豫西北沟村古杏林扬高戏剧团的演出调查
1
作者 高彩荣 《文化遗产》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向着纵深推进,非遗传承逐渐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高戏在传承实践中就出现了传承人身份认同的缺位与错位、非遗再建构诉求不一、非遗群体内部观念冲突与碰撞等问题,呈现出地方政府...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向着纵深推进,非遗传承逐渐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高戏在传承实践中就出现了传承人身份认同的缺位与错位、非遗再建构诉求不一、非遗群体内部观念冲突与碰撞等问题,呈现出地方政府、传承人、传承群体间多重博弈的困局。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地方政府应强化“主导”角色,以乡土的生活逻辑理解非遗传承群体,并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宣传以及协调等外围优势,助力传承群体发展。传承群体应有“主人翁”意识,加强内部间的沟通和交流。只有通过平等的协商与对话,各归其位形成恰当之局,才能使非遗保护工作良性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高戏 非遗传承 文化建构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后亚文化视域下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例
2
作者 朱居悦 张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55-60,共6页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亚文化 主流文化 身份认同 文艺青年 个人叙事 新部落
下载PDF
符号建构与身份认同:亚文化视域下live house传播现象研究
3
作者 李彤彤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在媒介技术和经济的驱动下,亚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以live house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本文将从场景传播和圈层传播两方面对live house的走红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伯明翰学派提出的亚文化理论对live house呈现的符号化表... 在媒介技术和经济的驱动下,亚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以live house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在青年群体中迅速兴起。本文将从场景传播和圈层传播两方面对live house的走红现象进行研究,并基于伯明翰学派提出的亚文化理论对live house呈现的符号化表达和身份认同进行探究,最后分析以live house为代表的音乐亚文化在新媒体情境下的发展趋势,旨在对当前小众音乐传播形式进行阐释,从而重塑亚文化与主流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建构 身份认同 文化 live house
下载PDF
地域书写、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以《民族文学》期刊小说为中心(2018-2022)
4
作者 潘萨如拉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1期49-52,58,共5页
《民族文学》月刊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公司主办的唯一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作为面向少数民族作家征稿的《民族文学》,不仅拥有作家书写的独特地域特色,而且纵观小说人物,身份建构问题是重要的话题。从小说文本... 《民族文学》月刊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公司主办的唯一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作为面向少数民族作家征稿的《民族文学》,不仅拥有作家书写的独特地域特色,而且纵观小说人物,身份建构问题是重要的话题。从小说文本中的地域书写与人物的身份找寻和建构上,可以充分感受到各民族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本文以《民族文学》2018-2022年刊发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探析小说作者的地域书写与身份建构从而展现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地域书写 身份建构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二重情境:数字视听文化中的身份构建与认同疏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梓轩 李政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数字视听媒介及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情境,推动用户产生新的媒介实践,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现象,即情境生成逻辑向流媒体用户让渡的转变、情境功能作为交往工具的偏移,以及情境秩序在去公共性过程中权力再结构化的取向。其中隐含着情... 数字视听媒介及其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情境,推动用户产生新的媒介实践,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现象,即情境生成逻辑向流媒体用户让渡的转变、情境功能作为交往工具的偏移,以及情境秩序在去公共性过程中权力再结构化的取向。其中隐含着情境之于用户身份构建的二重性:一方面,流媒体用户依据情境构建身份,身份的构建过程进一步激发了情境的创造;另一方面,这些被构建的身份呈现出去情境化的流动趋向,造成了身份与认同的疏离。对此,文章在厘清数字视听文化新情境特征的基础上,阐释流媒体用户基于身份的情境互动过程,以及身份认同疏离的成因及危机。更进一步,文章尝试将新媒介—新情境—新行为的线性模式延展为更具解释力的用户主导循环模式,并提出通过共识的凝聚、公共性的重拾和共同体的重建,推动数字视听文化的良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视听文化 流媒体 媒介情境论 身份构建 认同疏离
下载PDF
身份认同、衰老焦虑与性别平等:当代西方文化老年学关键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后亮 吴丹妮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2,共7页
20世纪末以来,西方的老年学研究广泛吸收人文学科研究成果,从单纯的生物医学研究转向更为多元的文化研究,形成了人文老年学、文化老年学等具有明显跨学科特征的分支学科。文化老年学积极借鉴文化研究理论,将年龄置于同阶级、性别、种族... 20世纪末以来,西方的老年学研究广泛吸收人文学科研究成果,从单纯的生物医学研究转向更为多元的文化研究,形成了人文老年学、文化老年学等具有明显跨学科特征的分支学科。文化老年学积极借鉴文化研究理论,将年龄置于同阶级、性别、种族等相似的范畴中进行审视,试图揭示老年所暗含的文化建构属性。在传统观念中,老年一直以来被赋予脆弱、固执、无用、落后等负面刻板形象,对老年的恐惧、抵制和歧视成了常见的社会现象。事实上,人生从童年到老年的各阶段划分,并非一个自然形成的概念,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对围绕老年概念的身份认同、衰老焦虑及性别权力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可以揭示文化在塑造老年经验和身份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力地解构附着在老年人身上的负面话语,并为国内老年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研究 文化老年学 身份认同 衰老焦虑 性别平等
下载PDF
经典的生成与东北作家群的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佳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1,共7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群落,他们是受“五四”精神指引的启蒙知识分子,是孤独悲壮的流亡者,是不在地的东北叙事者,他们在进入左翼阵营之后为爱国主义的代名词,但又在融入抗战文学的话语洪流之后表现出主体身份...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群落,他们是受“五四”精神指引的启蒙知识分子,是孤独悲壮的流亡者,是不在地的东北叙事者,他们在进入左翼阵营之后为爱国主义的代名词,但又在融入抗战文学的话语洪流之后表现出主体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东北作家、流亡文人、左翼先锋、启蒙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使东北作家群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极具身份标识性的作家群体,而其作品经典性的生成也正是基于这种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因此,从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切入,揭示东北作家群与其他文化主体之间的内在差异性,可以为我们重新厘定和审视东北作家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文化身份认同 经典化
下载PDF
西汉王朝“文化身份”的确认与“文化认同”的形成——以屈原、楚辞的被发现为契机
8
作者 孙少华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3,164,共17页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文化以及藩属国文化,在汉初依然盛行。“大汉”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受到质疑或挑战的时候,“汉文化”也缺乏一个精神源头和“合法身份”,“汉文化认同”也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贾谊入楚,发现屈原、楚辞,将“楚文化”...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文化以及藩属国文化,在汉初依然盛行。“大汉”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受到质疑或挑战的时候,“汉文化”也缺乏一个精神源头和“合法身份”,“汉文化认同”也就无法顺利建立起来。贾谊入楚,发现屈原、楚辞,将“楚文化”从诸多文化中突出出来,为汉王朝所接受。在“楚变汉”的过程中,西汉王朝的“文化身份”逐渐得以确认,推动了汉代文化的深度发展。西汉王朝的“文化认同”也逐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得以完成,最终形成了代表汉王朝“文化形象”的文学、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文化 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 文化形象
下载PDF
江南的自我:旗营文化空间与三多的身份认同
9
作者 多洛肯 张炅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1650年,杭州城西落成八旗驻防营地,此举将杭州城市空间一分为二,旗人与民人则处于半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但在杭州旗营建设、毁灭和重建的三个阶段之间,双方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化涵化过程的深入、驻防政策的改变及城... 1650年,杭州城西落成八旗驻防营地,此举将杭州城市空间一分为二,旗人与民人则处于半隔离的社会生活状态。但在杭州旗营建设、毁灭和重建的三个阶段之间,双方始终保持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随着文化涵化过程的深入、驻防政策的改变及城市创伤记忆的驱动,杭州旗人逐渐发生地方化转化,显现出江南地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了修史编志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背景下,杭州蒙古旗人三多立志于旗营掌故的整理,并对江南旗人的身份建构展开了思考。三多通过其组诗《柳营谣》,以文学的方式将杭州旗营的历史片段重构为一方文武兼备的文化空间,这不仅是对杭州旗营文化溯源的一次尝试,也体现了其在多元文化的浑融中,凭借特殊的旗人身份和普遍的江南文化所产生的独特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考察三多出任库伦办事大臣前后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三多仍抱持着以“江南”为中心的文化视角审视蒙地风物,呈现出明显的“他者化”的文学叙事,这说明空间转移和文化记忆让三多最根本的身份认同意识回归到了“江南”,可谓近代中国民族交融和文化互动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多 杭州旗营 文化空间 《柳营谣》 身份认同 旗人 江南
下载PDF
古诗词中的生态文化身份建构
10
作者 胡钰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2-85,共4页
以中国古诗词为语料,基于和谐生态场所观,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选择体现积极生态文化身份的诗词并分析语言特征。研究发现,诗词主要借助拟人/能动性、比喻、象征和第二人称视角等语言手段体现作者对自然的积极情感联结、同化认知与趋向... 以中国古诗词为语料,基于和谐生态场所观,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选择体现积极生态文化身份的诗词并分析语言特征。研究发现,诗词主要借助拟人/能动性、比喻、象征和第二人称视角等语言手段体现作者对自然的积极情感联结、同化认知与趋向意动,建构了有益的生态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生态文化身份 建构 诗词 语言手段
下载PDF
多民族国家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适应——身份动机的视角
11
作者 管健 杭宁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4年第4期119-132,共14页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 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与文化适应,是多民族国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动态建构受到归属、独特、防御三种身份动机的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程序准备和行动准备这两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并影响民族成员的文化适应。这些研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要在激发各民族成员共同体归属动机的同时,满足民族成员的独特动机,降低民族成员的防御动机。与此同时,利用纵向文化进程塑造共同体身份的长期可及性,通过情境文化线索凸显共同体身份的当下可及性,进一步促进民族成员多重身份的认同整合,推动多元文化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动机 少数民族 身份认同 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超文本叙事与共同意义建构——新媒体技术对文化认同机制的重构
12
作者 肖飞 《新闻传播》 2024年第11期34-36,共3页
新媒体技术是今天社会传播的基本技术语境,它实现了传播关系从单向度的线性二元结构到多元交互主体间关系的转化。在新技术语境下,信息功能仍然是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新媒介技术对介质功能的消解,使它已经不能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居于... 新媒体技术是今天社会传播的基本技术语境,它实现了传播关系从单向度的线性二元结构到多元交互主体间关系的转化。在新技术语境下,信息功能仍然是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新媒介技术对介质功能的消解,使它已经不能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居于中心位置,受众从经典的“传-受”关系中脱离,重新回归多元社会个体的本体角色主导意义的建构。拉斯韦尔模式下的“传播”与“接收”,不再是刚性分际的对象关系,而变成了社会个体基于沟通和交往需求、可以自主切换的交互手段。由此构建了超越信息流的、新的网络社会传播形态,即超文本叙事。本文将超文本叙事作为新媒体技术语境下的典型传播形态,以交互和共同意义建构作为其基本传播逻辑,尝试从过程的角度解析新技术媒介语境下文化认同机制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技术 超文本叙事 共同意义建构 文化信息交互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轨道交通短视频对城市空间、文化与交往的三维认同建构研究
13
作者 吴越 李明德 顾宾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16-I0019,共4页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网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是都市人群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地理、城市历史文化、市民生活交往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连接与沟通作用,塑造和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感知与认同。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中。
关键词 短视频 城市历史文化 信息流通 沟通作用 空间地理 认同建构 都市人群 城市轨道交通
下载PDF
燎燃久远的记忆:探寻新媒体福建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身份认同之道
14
作者 陈哲 《东南传播》 2024年第6期88-91,共4页
福建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海峡两岸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在塑造福建涉台非遗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形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与风险。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找到有效的传播路径和方法,推... 福建涉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海峡两岸的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在塑造福建涉台非遗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形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与风险。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找到有效的传播路径和方法,推动福建涉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福建涉台非遗文化身份认同中的积极作用,对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应对策略展开相关的探讨,希望对于后续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涉台非遗 新媒体 文化身份认同 挑战 对策
下载PDF
中国电影中的文化记忆与集体身份认同
15
作者 齐瑞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29,共5页
中国电影中文化记忆的重现不仅丰富了历史的视角,还通过银幕上的细腻描绘,赋予观众共鸣的情感体验。文化符号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观众在熟悉的文化脉络中找到归属感,强化了集体身份认同。电影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与文化精华的呈现,不仅... 中国电影中文化记忆的重现不仅丰富了历史的视角,还通过银幕上的细腻描绘,赋予观众共鸣的情感体验。文化符号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观众在熟悉的文化脉络中找到归属感,强化了集体身份认同。电影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与文化精华的呈现,不仅构建了观众的集体身份感,更深化了共同的文化脉络,使身份认同得以巩固。中国电影在民族叙事、角色情节、视听元素方面的设计,成功地塑造并强化了集体身份认同,彰显了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深刻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文化记忆 集体身份认同 民族叙事
下载PDF
银龄教师:高校退休教师身份的抉择、认同与建构——基于“二次”高校银龄教师的多个案分析
16
作者 张聪 《教师教育论坛》 2024年第9期8-14,共7页
担任银龄教师是当前很多高校优秀退休教师后的新选项。通过对“二次”成为银龄教师的多个案分析发现,契合国家需求、奉献西部教育以及符合自身生涯规划,是这些银龄教师抉择的前提;理性应对受援高校教育需求、科学确立银龄教师身份、有... 担任银龄教师是当前很多高校优秀退休教师后的新选项。通过对“二次”成为银龄教师的多个案分析发现,契合国家需求、奉献西部教育以及符合自身生涯规划,是这些银龄教师抉择的前提;理性应对受援高校教育需求、科学确立银龄教师身份、有效沟通援派高校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建构银龄教师身份。为此,高校银龄教师正着力建构成为青年教师的关怀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校发展的助推者、区域文化的创新者以及自身发展的反思者。这为新时代银龄教师相关政策研制及后续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龄教师 身份认同 角色建构 资源挖潜
下载PDF
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建构
17
作者 孙景珊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青年学生政治认同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网络政治文化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培育和建构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需要从政治认同主体、政治认同客体、网络媒介多维视角出发,立足于青年学生自... 青年学生政治认同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息息相关,网络政治文化对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培育和建构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需要从政治认同主体、政治认同客体、网络媒介多维视角出发,立足于青年学生自身实际,注重于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的崛起及其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冲击与挑战,强化主导政治文化、完善政治体系、加强网络治理,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从而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有效维护政治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文化 青年学生 政治认同 建构
下载PDF
情感依托—身份建构:公众有效参与文化治理的基层实践——以滇中城郊G社区为例
18
作者 傅今 马永清 《天府新论》 2024年第6期99-110,156,157,共14页
文化治理的效能体现在公众通过文化参与行为,重构社区文化的公共价值基础,建构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文章基于滇中城郊G社区的案例,以期理解促进公众参与文化治理并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公众的社区身份认知与基本... 文化治理的效能体现在公众通过文化参与行为,重构社区文化的公共价值基础,建构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文章基于滇中城郊G社区的案例,以期理解促进公众参与文化治理并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公众的社区身份认知与基本情感紧密相关,而依托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情感开展参与性文化活动,是促进公众参与的有效策略。通过引导公众在参与中再生产与居民身份规范和价值观相一致的瞬时情感并将其内化,可将公众参与有效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案例中所呈现的“情感依托—身份建构”机制,为公众有效参与文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对于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文化治理 治理效能 情感治理 身份建构
下载PDF
建构论视角下的共青团员身份认同研究
19
作者 程德兴 卫甜甜 沈建良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4-58,共5页
在建构论视角下,共青团员身份认同被认为是主体与其他力量之间持续地互相建构、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但在现实中,团员身份认同的建构方式是以组织主导、自上而下的制度化建构手段为主,具有明显的“组织在场”特征。自上而下的身份... 在建构论视角下,共青团员身份认同被认为是主体与其他力量之间持续地互相建构、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但在现实中,团员身份认同的建构方式是以组织主导、自上而下的制度化建构手段为主,具有明显的“组织在场”特征。自上而下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建构的缺失容易造成“团员身份认同需要靠制度力量才得以解决”的局面,难以有效激发团员内生性认同的生成。分析发现,政治身份的特殊性、团员价值理性断裂的倾向和团员在社会结构中先进性体现不充分等是造成团员身份认同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断层以及自我建构内驱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为此,要强化团员群体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大力构建团员自我管理的机制和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共青团员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都市消费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以上海为例
20
作者 周诗妍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日渐壮大,都市中消费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愈发复杂。本研究选取上海作为切入点,通过梳理20世纪初至今的不同时期的上海消费文化发展历程,分析都市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揭示都市消费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规模日渐壮大,都市中消费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愈发复杂。本研究选取上海作为切入点,通过梳理20世纪初至今的不同时期的上海消费文化发展历程,分析都市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揭示都市消费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通过历史纵向考察与现代横向分析,探析消费行为与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总结这一关系如何在上海这一特定都市背景下得以显现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都市 身份认同 上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