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伤寒辨类》看江南何氏伤寒家学传承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姗 李兆健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4期79-85,共7页
江南何氏医学至今已传29世,治疗伤寒是其专长,从《伤寒辨类》一书可以探究何氏伤寒家学要义。《伤寒辨类》是何氏医学第22代传人何元长所著,是书融合伤寒和温病为大伤寒概念,不仅从发热症着手区分伤寒、温病及杂病的定义,更进一步结合... 江南何氏医学至今已传29世,治疗伤寒是其专长,从《伤寒辨类》一书可以探究何氏伤寒家学要义。《伤寒辨类》是何氏医学第22代传人何元长所著,是书融合伤寒和温病为大伤寒概念,不仅从发热症着手区分伤寒、温病及杂病的定义,更进一步结合明清温病学说提出"伤寒、温病、热病、冬温、感冒伤寒"同为发热,治法应有不同。何元长汲取前代伤寒医家的理论与临证经验,在明清医家的基础上增补、化裁了许多治疗温病、时疫的医方。《伤寒辨类》作为何氏伤寒学著作之一,对后世伤寒研究大有裨益,对当今中医教育及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类》 何氏世医 江南医学 伤寒
下载PDF
《伤寒论》版本表解 被引量:12
2
作者 钱超尘 《中医文献杂志》 2011年第5期1-4,共4页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 《(伤寒论)版本表解》含两节,一为《伤寒论》版本表,一为《伤寒论》版本解说。《伤寒论》所据底本为《汉书·艺文志》所载之《汤液经法》32卷,王叔和三次整理编次《伤寒论》,第一次见《脉经》卷七、八、九,以卷七为重心:第二次整理为三阴三阳模式;第三次整理见《伤寒论》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梁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上承两晋《辨伤寒》,下开隋本《伤寒论》及唐孙思邈本《伤寒论》。孙思邈本见《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荆南国末帝高继冲进献北宋朝廷者即隋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以高继冲本为底本校定之,刊成大小两种字体流行,明代赵开美据小字本翻刻,逼真原貌,名为《宋本伤寒论》,今存五部,皆藏中国,已成国宝,逐项以文献资料证明之,本文对研究《伤寒论》文献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版本 王叔和整理 阮孝绪《辨伤寒》孙思邈本 高继冲本赵开美本
下载PDF
《伤寒论》在唐代失传了吗?
3
作者 钱超尘 《河南中医》 2008年第3期5-5,共1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唐代 《辨伤寒》
下载PDF
陈延之及其《小品方》时代考 被引量:3
4
作者 钱超尘 《中医药文化》 2013年第6期25-27,共3页
考证陈延之生活时代、《小品方》成书时代、《辨伤寒》与《杂病方》分别流行时代及《金匮要略》方剂补遗,在考察仲景著作流传及补充《金匮要略》阙佚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陈延之 《小品方》 《辨伤寒》 《杂病论》
下载PDF
张仲景“可”与“不可”篇章节命名考 被引量:2
5
作者 姚鑫 黄作阵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802-1805,共4页
本文对张仲景“可”与“不可”篇5个古传本的章节命名进行文献研究,探究其命名变化的形式、原因及诸版本之间的关系。章节命名大致经历了从“病某某证”到“辨某某病形证治”再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这3个主要阶段。从“病某某”到“... 本文对张仲景“可”与“不可”篇5个古传本的章节命名进行文献研究,探究其命名变化的形式、原因及诸版本之间的关系。章节命名大致经历了从“病某某证”到“辨某某病形证治”再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这3个主要阶段。从“病某某”到“辨某某”的转变,可能受到南北朝时期《伤寒杂病论》离析出《辨伤寒》的影响。“形证”属同义复用词语,与“证”意义相同,并进一步发展为“脉证”。孙思邈将唐本《伤寒论》章节命名调整为“忌宜”的形式。《金匮玉函经》的章节命名与淳化本《伤寒论》为同一系统,宋本《伤寒论》由此继承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辨伤寒》 《金匮玉函经》 《脉经》 “可” “不可” “证” “形证” “脉证” “忌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