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6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域侵染与本土生成──评《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1
作者 李开军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研究风格 内容体系
下载PDF
寓创新于严谨之中——读《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2
作者 康文 《东岳论丛》 2002年第4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郭延礼 文化交流 翻译文学 《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下载PDF
近代北京的三种英文学刊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
3
作者 顾钧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1期23-41,共19页
辛亥革命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回国和中外学术交往的深入,在北京出版了多种英文学刊,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对它们均未有系统研究。本文作为首次尝试,在全面梳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评述了三份主要刊物《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辅仁英文学志》... 辛亥革命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回国和中外学术交往的深入,在北京出版了多种英文学刊,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对它们均未有系统研究。本文作为首次尝试,在全面梳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评述了三份主要刊物《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辅仁英文学志》《燕京社会学界》的创办过程、作者队伍和主要内容。这些英文学刊见证了中国传统学术如文学、史学、哲学的国际化,也见证了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和繁荣,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些刊物曾拥有一批学术精良、英语熟练的优秀作者,但很多长期被学界淡忘,即使是一些知名人物,他们的英文文章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选取各个学科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为例,揭示留学生群体对于知识迁移和近代中国学术现代化的贡献。这三份英文学刊的创办不晚于同类的中文期刊,但更具有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了北京的学术中心地位。考虑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国内国际环境,做到这一点就更显得可贵。这些学刊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为当今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一、如何直接用英文的学术话语来表述中国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二、如何将优秀的中文学术成果翻译成英文,扩大其学术影响力;三、如何创办中国特色的英文刊物,使之真正具有学术话语权和世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 《辅仁英文学志》 《燕京社会学界》 留学生 近代中国学术
下载PDF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所载谢汝铨译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考论
4
作者 刘璇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96-102,153,共8页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1907年至1908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1904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原著有所不同。久保天随及当时日本汉学界的文学观念对谢汝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其翻译此书的主要原因。谢汝铨的翻译可以视作近代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文学研究观念与保存推广传统文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久保天随 谢汝铨 中国文学史》 翻译 近代
下载PDF
从“义士”到“成功者”的思想史脉络——对近代中国报刊中安德鲁·卡内基形象的文学性分析
5
作者 邱月 胡雪翔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8,共6页
近代报刊中的人物新闻,在与时代拉开距离之后,呈现出文学性的特征,进而折射出传统文学研究容易忽略的思想史意义。以近代报刊中关于美国企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报道为例,其媒体形象经历了从“义士”到“成功者”的变迁。近代... 近代报刊中的人物新闻,在与时代拉开距离之后,呈现出文学性的特征,进而折射出传统文学研究容易忽略的思想史意义。以近代报刊中关于美国企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报道为例,其媒体形象经历了从“义士”到“成功者”的变迁。近代报刊对卡内基的发现,源于其慈善事业的新闻效应,但在接受的过程中,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义”来解释慈善,过滤了慈善的现代意义。随着国人对卡内基认识的深入,媒体开始关注其作为“成功者”的人格魅力,体现出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人生启蒙的重视,但忽略卡内基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贡献,也限制了近代中国对于变革和自强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报刊 安德鲁·卡内基 文学 人物新闻 人物形象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与研究方法--评《中国近代文学十二讲》
6
作者 罗玉钗 《中国教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I0014-I0014,共1页
近代中国文学既是古典文学的尾声,亦是现代文学的序幕,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印记,呈现出独特风貌。《中国近代文学十二讲》一书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近代文学图景,其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观... 近代中国文学既是古典文学的尾声,亦是现代文学的序幕,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印记,呈现出独特风貌。《中国近代文学十二讲》一书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近代文学图景,其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观念、研究方法提供了路径。近代文学是历史新旧交替时期的文学,其演进过程较为复杂。该书第一讲中,吴福辉教授以亲身经历为线索,勾勒出近代文学的历史演进,从个体的视角出发,将自身经历与时代文学相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吴福辉 社会历史文化 文学观念 文学图景 现代文学 古典文学 独特风貌
下载PDF
互动视野与过渡形态——评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7
作者 黄发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2年第2期149-153,共5页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强东侵、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实质是"被近代化".处于被侵略的弱势地位,当时的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时的心态是被动的,两种文化的对话也缺乏一种平等的空间,但...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强东侵、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实质是"被近代化".处于被侵略的弱势地位,当时的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时的心态是被动的,两种文化的对话也缺乏一种平等的空间,但近代化并没有完全受制于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并没有作茧自缚,更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在内外交困中逐渐走向主动的重新建构,西学的冲击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的应激反应和自新因素,在与西方文化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郭延礼教授的新作<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正是在文化互动的视野中,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近代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精辟地描述出近代化从被迫而主动的心态史与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应和 心态史 自身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过渡 近代 西学 侵略
原文传递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
8
作者 朱文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125-130,共6页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朱文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①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历史灾难”无疑是指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把中国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打乱;而“历史的进步...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朱文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①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历史灾难”无疑是指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把中国原有的社会政治秩序打乱;而“历史的进步”也正表现为:随着腐朽没落的封建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军 中国知识分子 完全性 维新运动 传教士 思想内容 新内容 西学
下载PDF
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被引量:1
9
作者 管华 管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学术史 《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史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
下载PDF
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玉 梅新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文学本位观主宰着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正是这两种文学本位观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缺乏主体性。在古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 ,但更是古代文学的衰落和死亡 ;在现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种文学本位观主宰着当今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正是这两种文学本位观使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缺乏主体性。在古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的延续 ,但更是古代文学的衰落和死亡 ;在现代文学的立场而视 ,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生 ,是现代文学的先声和开端。古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现代文学更看重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因素的萌生和壮大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学本位观观照下 ,近代文学被拆解成两种面貌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更重要的是 ,不论是站在现代文学的本位立场还是站在古代文学的本位立场 ,近代文学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肯定 ,其地位都不可能得到认可。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 ,中国近代文学都是边缘性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没有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那样的内在统一性 ,不具备充分的类型化 ,同时表现出典型的变革时代色彩。建立起恰切的中国近代文学本位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本位性 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下载PDF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被引量:45
11
作者 罗志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20世纪中国学术明显受到西潮的影响 ,以西学分科为基准来认识和调整既存中国学问 ,是许多学人遵循的主流取向。一些人在回向中国传统寻找分类体系时误将图书四部分类视为学术分类 ,实则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 20世纪中国学术明显受到西潮的影响 ,以西学分科为基准来认识和调整既存中国学问 ,是许多学人遵循的主流取向。一些人在回向中国传统寻找分类体系时误将图书四部分类视为学术分类 ,实则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现在清末办理各类新学中的学科分类。清季学人曾据“学”与“术”分的传统观念将学问分为“学理”和“致用”两大类 ,但以 (日本式 )西学分类来规范中国学术的方式最后得到确立并基本维持到今日。不过 ,向不提倡分科的中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系统 ,在不少地方与西学并不能充分吻合。“国学”在新的分类中究属何类即困扰了民初许多学人 ,实际也影响到今日学者对“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分类 西学冲击 近代中国学术 国学 图书分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玉 梅新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过渡性的文学类型,它具有自己的本位性,表现为变动不居、价值多元、内在的紧张与冲突、探索与创造等特征。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近代的本位性文学。确立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观对中国文学通史具有关键性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本位性 中国文学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
下载PDF
“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 被引量:10
13
作者 乔以钢 刘堃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7,共8页
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近代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通过女性与国家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辩难... 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近代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通过女性与国家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辩难以及性别角色与国民身份的博弈,确立了独立的个体身份——"女国民"。尽管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系统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但她们通过别开生面的文学实践,一再言说和强化着这一主体身份,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女国民"话语;同时也因对"女权"、"民权"、"天赋人权"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在相关话语场的内部形成了富有意义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国民 近代中国 女性主体身份 文学实践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延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30,共7页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不仅它本身正在发展与转化,而且在西方文化撞击与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已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不仅它本身正在发展与转化,而且在西方文化撞击与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已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如下五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一、启蒙精神与文学启蒙;二、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三、自由、民主精神的张扬;四、西学东渐与文学的变革;五、革新精神与大众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学精神 文学启蒙 西学东渐 革新精神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观念、方法与格局(笔谈)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达敏 李思清 +2 位作者 马昕 潘静如 马勤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86,共19页
中国近代文学(1840—1919)是古典文学的终结,也是现代文学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迈着趑趄的步伐,从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中国文学体系也跬步日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并驾齐驱的中国近代文... 中国近代文学(1840—1919)是古典文学的终结,也是现代文学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迈着趑趄的步伐,从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中国文学体系也跬步日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并驾齐驱的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近七十年来,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先后崛起了两个研究范式:一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二是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在这两个范式笼罩下,中国近代文学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为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的潜力虽然还未完全掘尽,但其局限早已有目共睹;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因其解释尚具一定的有效性而仍在学界流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不足之处也引起学者注意。这里刊出的五篇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对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在宏观层面,马昕的《“晚清”还是“近代”》认为,“近代”概念依托旧民主主义文学研究范式,内中隐含着进化论的思路;“晚清”概念则与传统文学史观念接榫,内中隐含着更多变化和可能,因此用“晚清”替代“近代”或者预示着研究范式将发生新的转移。为构建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的自足空间,揭示其自性所在,马勤勤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发生学问题》以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说文类的兴起为例,说明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于共时空间中异常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场域。民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庞大的历史存在,在现有文学史体系中却无立锥之地,王达敏在《文学史如何妥置民国古典文学》中为民国古典文学回归文学史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路径。在微观层面,李思清的《近代文学视野中的“Christian Literature”》对新教传教士在华文学活动的研究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他认为,传教士不仅带来了西学,也通过编、译、写等方式参与了近代中国的文学生产。潘静如的《近代诗词的“未充分经典化”及其研究》认为,由于近代诗人、词家距今太近,其作品并未充分经典化。因此,学者在研究中应慎选方法,以免出现“研究的热情与密度超过了被研究对象所能承受的阈值”的尴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重镇。此次笔谈的四位作者李思清、马勤勤、马昕、潘静如是我文学所的年轻同事。他们与文学所另外数位青年学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强的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学术群体。这一群体的学者春秋正盛,有鸿鹄之志。他们治学刻苦,又好深湛之思,或握灵蛇之珠,或抱荆山之玉。可以预断:他们与全国其他青年学者一道,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另开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女性小说 民国旧体文学 近代诗词
下载PDF
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延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47,共7页
我研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梳理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脉络,另方面也是想透过翻译文学这个参照系,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进程中,外国文学对中国近代文学究竟有哪些影响。
关键词 中国文学 翻译文学 近代 中国近代文学 近代翻译 侦探小说 翻译小说 科学小说 梁启超 近代小说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被引量:14
17
作者 田毅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0-126,共7页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 从 1 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研究和关注。很多思想家从中西社会比较研究入手 ,批判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 ,并试图综合中西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他们还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 ,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社会福利思想 宗族福利保障 近代中国 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定位反思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卫涛 梁玲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135,共4页
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相比,近代文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明显的不足,这是由于近代文学学科定位的局限性或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应该突破这种单一的过渡性的学科定位,并从断裂性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的学科建构。中国近... 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相比,近代文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明显的不足,这是由于近代文学学科定位的局限性或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应该突破这种单一的过渡性的学科定位,并从断裂性视角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的学科建构。中国近现代之交的“三重断裂”现象———文化断裂、语言断裂以及认识型断裂将会给中国近代文学断裂性研究带来更多的学术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学科定位 三重断裂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延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38,共20页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具有独立的历史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学界有一种消解近代文学的意向,极不利于全部中国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和中国文学史学的建构。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具有独立的历史地位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近年来,学界有一种消解近代文学的意向,极不利于全部中国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和中国文学史学的建构。中国文学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中国文学学习西方,以及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中国文学求新求变的过程。因此,八十年的近代文学(18401919),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继续和尾声,也不是现代文学的前奏和背景,它有其独立的历史地位。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建构中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列宁语),这些"新的东西"既为古代文学所无,又对现当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近代 文学史分期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德威 陈平原 +2 位作者 夏晓虹 关爱和 杨萌芽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2年第4期4-10,共7页
杨萌芽(以下简称杨):河南大学有较好的近现代文学研究传统,我们老师中有研究小说的,有做报刊的。我现在在研究诗文,时间不是很长。有些看法很受几位老师的影响,比如王老师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在我看到的评论中,有一... 杨萌芽(以下简称杨):河南大学有较好的近现代文学研究传统,我们老师中有研究小说的,有做报刊的。我现在在研究诗文,时间不是很长。有些看法很受几位老师的影响,比如王老师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在我看到的评论中,有一些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把现代的起点向前推进了。其实王老师的本意是对晚清文学研究的一种促进.使大家更多的关注晚清这一块,所以想请王老师先谈谈这个概念提出背后的一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 河南大学 老师 晚清 小说 诗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