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动声色的双重颠覆——评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透明》
1
作者 朱彦芳 《黑河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60-161,共2页
蒋一谈的小说带有显著的"先锋性"特质。短篇小说《透明》的先锋性特质体现在不动声色的颠覆。首先对女性话语的颠覆,其次对男性话语成规的颠覆。小说的题目叫"透明",小说的主题恰恰是模糊的,"透明"只能... 蒋一谈的小说带有显著的"先锋性"特质。短篇小说《透明》的先锋性特质体现在不动声色的颠覆。首先对女性话语的颠覆,其次对男性话语成规的颠覆。小说的题目叫"透明",小说的主题恰恰是模糊的,"透明"只能是主人公心中一厢情愿的理想和愿望。所谓明晰的时代精神,在本篇小说的三个人物身上是难以归纳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一谈 《透明》 先锋性 颠覆
下载PDF
浅析《透明》人物休·珀森的人格分裂
2
作者 龙艳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30-130,121,117,共3页
通过对《透明》主人公休·珀森的精神分析,指出主人公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主体人格与客体人格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休·珀森的死亡象征着主体人格最终战胜了客体人格,用毁灭完成了统一。
关键词 《透明》 休·珀森 精神分析 人格分裂
下载PDF
混沌·向内转及变形术--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的叙述突破
3
作者 王学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3-59,共7页
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其创作的突破。该小说打破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叙述成规。小说虽然设置了“文革”背景,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文革”叙述,从而造成一种内蕴的混沌。在最初的阅读时,如莫言的老师徐怀中以及他的同班同... 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其创作的突破。该小说打破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叙述成规。小说虽然设置了“文革”背景,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文革”叙述,从而造成一种内蕴的混沌。在最初的阅读时,如莫言的老师徐怀中以及他的同班同学,都感受到了这篇小说的模糊性。小说展现出明显的“向内转”倾向,对于人物的内在心态、情绪、欲望进行了深度叙述。此外,人物形象的扭曲与变形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同时,小说的感觉化语言,也受到朦胧诗通感语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混沌 向内转
下载PDF
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透明的红萝卜》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4
作者 曾佑蓥 邹晓萍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本研究基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特别是其提出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翻译过程,深入分析了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葛浩文英译本。通过“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的互动框架,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 本研究基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特别是其提出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步骤翻译过程,深入分析了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葛浩文英译本。通过“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的互动框架,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译者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实现精准的意义转换和有效的文化交流。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译者主体性,不仅在语言层面进行了创造性转换,还在文化层面进行了恰当的补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忠实于原著又富有艺术魅力的译本。This study is based on George Steiner’s hermeneutic motion theory, particularly his proposed four-step translation process of trust-aggression-incorporation-restitution,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Mo Yan’s novel Radish by Howard Goldblatt.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framework of author-original work-translator-translation-reader,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o explore how the translator, while respecting the original work, achieves accurate meaning conversion and effective cultural exchange through creative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Howard Goldblatt fully demonstrate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not only creatively transforming on the linguistic level but also appropriately compensating on the cultural level, providing readers with a translation that is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work and full of artistic cha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纳 阐释学 翻译过程 《透明的红萝卜》
下载PDF
《透明》:一种温暖的良心写作
5
作者 曾祥金 《艺术品鉴》 2015年第3期342-342,共1页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写作者沉迷于长篇小说的魔力之中。他们以为积累的文字愈多,就愈能向读者展示他们的博学和智慧。但是我始终觉得短篇小说才最见写作者的功力。短篇小说创作是一道窄门,在极短的篇幅里谋篇布局,达到匠心独运的效果,...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写作者沉迷于长篇小说的魔力之中。他们以为积累的文字愈多,就愈能向读者展示他们的博学和智慧。但是我始终觉得短篇小说才最见写作者的功力。短篇小说创作是一道窄门,在极短的篇幅里谋篇布局,达到匠心独运的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著名作家蒋一谈新出的短篇小说集《透明》通过展现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传达出当代中国人的困惑、孤独、疏离、承受和理解。他用写实的姿态给我们打开了这道窄门,让我们能够不紧不慢地领略其中的细腻与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透明》 温暖 良心写作
原文传递
意象建构中的浓墨重彩——重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剑龙 朱叶熔 +2 位作者 陈鲁芳 赵磊 张欣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0年第2期58-61,共4页
杨剑龙:文学需要经典。在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回首新时期文学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使文学经典化的过程。莫言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我们研究其作品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诚然,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使莫... 杨剑龙:文学需要经典。在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回首新时期文学走过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使文学经典化的过程。莫言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我们研究其作品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诚然,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使莫言迅速走红,但是他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因其与众不同的风格而成为新时期文学史的经典。莫言的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故事情节虽然很普通但不乏耐人寻味之处,下面我们以讨论的方式来发掘这篇作品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 意象建构 新时期文学 改革开放30年 重读 历史价值 小说改编
下载PDF
颠倒的乡村——再读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被引量:17
7
作者 程光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22,共7页
论文试图绕过文学批评对这篇小说的认定,采取文本细读与文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方式,还原197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并以黑孩为观察点,揭示人民公社背后的传统乡社结构、宗族关系对作品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以此为问题层面... 论文试图绕过文学批评对这篇小说的认定,采取文本细读与文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方式,还原197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并以黑孩为观察点,揭示人民公社背后的传统乡社结构、宗族关系对作品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以此为问题层面,呈现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多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人民公社 1970年代 乡社结构
下载PDF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的文学起点——莫言与村上春树的小说艺术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尚一鸥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8-152,共5页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分别是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两位作家文学起点上的某些规律性存在,反映出两位大师成功的某些侧面。处女作一鸣惊人以后,莫言以故事讲述、村上以语言革命为艺术追求特色,并最终形成... 《透明的红萝卜》与《且听风吟》分别是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成名作。两位作家文学起点上的某些规律性存在,反映出两位大师成功的某些侧面。处女作一鸣惊人以后,莫言以故事讲述、村上以语言革命为艺术追求特色,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小说风格。两位作家在自己的文学起点上笔耕不辍,农村生活积累和都市题材创作是佳作陆续产生的源泉。对蒲松龄志怪小说的发掘与"以译养文"的持之以恒,分别是莫言与村上完善自己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村上春树 《透明的红罗卜》 《且听风吟》
下载PDF
多棱世界的折射与融合——读《透明的红萝卜》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德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10,共3页
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普通读者们却不认识这位获得“世界作家”头衔的人。原因或许很多,但跟同时代的中国优秀作家相比,莫言有的是天马行空式的离奇想象,魔幻现实主义式的怪诞;虽然同样讲述中国乡村和历史故事,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世界 折射 诺贝尔文学奖 魔幻现实主义 普通读者 历史故事 莫言
下载PDF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重读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明晓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43-46,共4页
论文通过介绍"红萝卜"的来由,结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两部外国现代派作品对莫言创作的影响,简要分析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至真、至美、至善的审美因素,指出莫言于魔幻现实... 论文通过介绍"红萝卜"的来由,结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两部外国现代派作品对莫言创作的影响,简要分析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至真、至美、至善的审美因素,指出莫言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试牛刀,创作的《透明的红萝卜》与其诸多代表作相比,显得清新动人,稚嫩而真实,别具一格,成为莫言作品中的"小清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 “小清新”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重读
下载PDF
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感觉化语言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佳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4-25,共2页
感觉化语言在小说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小说更加生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能够促使小说内的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将小说可感的艺术形象凸显出来。本文从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实性感觉化入手,阐述了莫言小... 感觉化语言在小说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小说更加生动,基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描写,能够促使小说内的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将小说可感的艺术形象凸显出来。本文从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实性感觉化入手,阐述了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超现实感觉化,最后总结了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感觉化的几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小说 《透明的红萝卜》 感觉化 语言分析
下载PDF
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与超越——《透明的红萝卜》解读
12
作者 王平 王欢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54,共3页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在欧洲、美洲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上观照现实世界,融神话、幻想、传说、现实于一体,既立足于书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丁美洲当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在欧洲、美洲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上观照现实世界,融神话、幻想、传说、现实于一体,既立足于书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欧美文学艺术的营养,深刻反映了生活的神秘和人类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透明的红萝卜》 借鉴 解读 拉丁美洲 五六十年代 文学流派 20世纪
下载PDF
混沌中的秩序:重读《透明物》——兼论两个中文译本的缺陷
13
作者 史菊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透明物》是一部元小说风格的作品,内容隐晦,结构复杂。其叙事者具备双重身份,小说表面来看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四次瑞士之旅展开的有关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深层故事却是有关一个作家如何建构一部艺术作品的步...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透明物》是一部元小说风格的作品,内容隐晦,结构复杂。其叙事者具备双重身份,小说表面来看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四次瑞士之旅展开的有关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深层故事却是有关一个作家如何建构一部艺术作品的步骤勾勒。这部作品目前国内有两个译本,但是由于两位译者都没有看出原著貌似混乱的表象下面隐藏的深层秩序,两个译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原作中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当做噪音屏蔽掉了,结果彻底消解了原作中的深层故事,破坏了原作的元小说风格,让中文译本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一些混乱琐碎的细节。强调秩序隐藏于混沌之中的混沌理论被认为是解读元小说的一种有效方法,借用该理论的"神奇吸力"、"重复"和"自我组织"三个概念,认为《透明物》的各种叙事技巧使其文本结构具备"自我组织能力",召唤读者对文本反复重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透明物》 元小说 混沌理论 秩序 中译本 译本缺陷 重读
下载PDF
同源异形,同题异构,同旨异趣——《边城》与《透明的红萝卜》比较阅读
14
作者 杨汉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47,共4页
沈从文的成名作《边城》和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都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虽然这两篇小说都是乡土题材作品,两位作家都是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民间视角叙写平民大众的“人事哀乐”,但梳理作品的旨趣,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 沈从文的成名作《边城》和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都被选人中学语文教材。虽然这两篇小说都是乡土题材作品,两位作家都是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民间视角叙写平民大众的“人事哀乐”,但梳理作品的旨趣,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迥异个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边城》 比较阅读 同源 中学语文教材 “乡下人” 乡土题材 民间视角
下载PDF
《透明的红萝卜》新解
15
作者 马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74-76,共3页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借此把自己童年记忆的百宝箱中压抑得最深的一种欲望———原欲 ,给予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解读 原欲宣泄
下载PDF
苦难与童趣交错丛生的世界——论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的叙事策略
16
作者 赵云洁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62-64,67,共4页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个与成人世界的无声对抗者的形象——黑孩,他抵触与成人世界的交流沟通,却与大自然亲密无间,他对自然界的种种感受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个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小说同时塑造了小石匠、菊子...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个与成人世界的无声对抗者的形象——黑孩,他抵触与成人世界的交流沟通,却与大自然亲密无间,他对自然界的种种感受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个奇幻瑰丽的童话世界。小说同时塑造了小石匠、菊子姑娘、小铁匠、老铁匠等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彰显了人性在特殊年代依然善心不泯的美好品质。小说有着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故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叙述按照两条线索展开,又把主要人物分成看似毫无关联的三组,但作家在文本中渲染出的淡淡哀伤情绪把这三组人物联系起来,在一种朦胧的气氛笼罩下,这三组人物浑然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黑孩 儿童视角 线索 结构
下载PDF
透明
17
作者 野鹤 《黄河之声》 2015年第19期73-73,共1页
1每天的心情决定了阳光是否温暖。哪怕就是阴天或雨天也如此。 2男人或对女人的过程就是个得到的过程,而根本的所在却取决于女人自身。
关键词 诗歌 《透明》 中国 野鹤
下载PDF
熟悉的故事 陌生的感觉——《透明的红萝卜》陌生化解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詹丽娟 颜静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95-98,共4页
该文基于陌生化理论,从语言、修辞、情境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分析了莫言的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陌生化元素。陌生化理论元素突出新颖、奇异的语言和形式加强审美主体的体验,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魅力。莫言通过在故事中运用陌生... 该文基于陌生化理论,从语言、修辞、情境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分析了莫言的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陌生化元素。陌生化理论元素突出新颖、奇异的语言和形式加强审美主体的体验,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魅力。莫言通过在故事中运用陌生化手法将作品深层的意蕴和美学价值巧妙彰显于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透明的红萝卜》
下载PDF
《透明的红萝卜》中比喻修辞日译特点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晴晴 徐凤 《滨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9-74,共6页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用山东高密口语化方言所表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特点,消除了日本读者阅读该小说时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了直译、意译方式的灵活转变,为中国文学日译成功和文学中的修辞翻译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也为研究莫言文学和莫言文学日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修辞 比喻 翻译 日译
下载PDF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藤井省三《透明的红萝卜》日译本浅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桂华 高照慧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5-58,共4页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包括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类,范畴转换又可以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类别转换、内部体系转换四种类型。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文笔具有典型的山东方言特色。藤井省三的日译本在把带有浓厚山...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包括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类,范畴转换又可以分为结构转换、单位转换、类别转换、内部体系转换四种类型。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文笔具有典型的山东方言特色。藤井省三的日译本在把带有浓厚山东方言气息的莫言语言转换成日语的过程中在语法、词汇、句节、短语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层次或范畴转换,从而使译文更符合日本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提高了译文的受众效果与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的红萝卜》 层次转换 范畴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