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远门》: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及其问题
1
作者 张望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52-57,共6页
小说《通远门》以重庆方言、地域历史与地域元素符号建构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但其表现出的语言阈限问题,地域、历史范式的固化演绎问题,以及地域元素符号化堆砌问题,却带来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危机,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性的相对回归... 小说《通远门》以重庆方言、地域历史与地域元素符号建构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意义,但其表现出的语言阈限问题,地域、历史范式的固化演绎问题,以及地域元素符号化堆砌问题,却带来了地域文学的主体性危机,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性的相对回归、对象主体性的叙事限制以及创作主体性的意图迷失。地域文学创作的意义在于它敞开了地方语言的话语经验与生活经验,从而生成多样而又独特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生活,使文学的主体性在地域文学之中真正地唤回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地域文学创作唯有不断克服问题,坚守人的主体性实现,才能真正创造出经典之作,才能实现审美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才能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人的在场与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远门》 地域文学 文学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