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鉴考异》著作凡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4-68,共5页
《通鉴考异》著作凡例近六十条 ,可归纳为四个层次。一、基本凡例 ,属理论性方法 ,核心是现实政治内容 ,它是当代史概念的基础环节。二、一般凡例 ,属技术性方法 ,在所有凡例中数量最多 ,它是基于史料本身产生出来的一些必要的鉴别和考... 《通鉴考异》著作凡例近六十条 ,可归纳为四个层次。一、基本凡例 ,属理论性方法 ,核心是现实政治内容 ,它是当代史概念的基础环节。二、一般凡例 ,属技术性方法 ,在所有凡例中数量最多 ,它是基于史料本身产生出来的一些必要的鉴别和考证方法。三、随机凡例 ,比一般凡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四、辩证凡例 ,许多表面上似乎截然对立的凡例的存在 ,说明《考异》凡例正朝着辩证统一的方向发展。三、四两个层次均属撰述性方法。通过对《考异》凡例的分析 ,有助于准确地认识《通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考异》 凡例分析 中国 司马光 历史评学
下载PDF
《通鉴考异》考辨释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德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94-99,共6页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学风极为严谨的历史巨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通鉴考异》考辨精当,最能体现作者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本文就《考异》一书的体例及其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司马光及其助手在广泛收集各种史料的基础上,比勘...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学风极为严谨的历史巨著,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通鉴考异》考辨精当,最能体现作者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本文就《考异》一书的体例及其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司马光及其助手在广泛收集各种史料的基础上,比勘异同,证实求真,取是舍非,保证了《通鉴》一书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通鉴考异》 文献学
下载PDF
《通鉴考异》引“唐书”性质考辨——与徐冲先生商榷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帅淇 《唐宋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131-143,251,共14页
司马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起三家分晋,迄后周将灭,以编年体记叙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向来是了解这一时段历史大势的佳作上选。其中《隋纪》及以下的部分,因为引据了大量实录国史、官方档案、杂史笔记而别具史料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代历史 《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 司马光 《通鉴考异》 史料价值 编年体 档案
下载PDF
略论《通鉴注商》的地名学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华林甫 《安徽史学》 1999年第4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元丰九域志》 《通鉴 地名学 点校本 《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 胡氏 《十七史商榷》 《日知录》 二百五
下载PDF
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如何做好主编工作
5
作者 李乐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4-77,共4页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历代...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王朝,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294卷,加上它的副产品《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总计354卷,300余万字。历代学者对于此书都有很高的评价: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繁简得宜,很有分寸,文章技术不在司马迁之下。”翦伯赞在《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这样评价:“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漏,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练,没有费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主编工作 历史研究法 《通鉴考异》 编年体通史 删繁就简 历史论文
下载PDF
刘文静劝李渊通突厥事之记载与《通鉴》叙事体例
6
作者 张耐冬 《唐宋历史评论》 2021年第1期3-7,251,共6页
《资治通鉴》记李渊于晋阳起兵后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事云:"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①《通鉴考异》分别在"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与"自为手启... 《资治通鉴》记李渊于晋阳起兵后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事云:"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①《通鉴考异》分别在"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与"自为手启"下加以说明:《创业注》云:"突厥去,觇人来报,文武入贺。帝曰:‘且勿相贺,当为诸君召而使之。’即自手与突厥书。"盖温大雅欲归功高祖耳。今从《唐书·刘文静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通鉴 刘文静 李渊 唐书 突厥 温大雅 《通鉴考异》
下载PDF
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传承与衍变 被引量:1
7
作者 程蕾 施建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两宋时期,考据工作为众多学者所重视。司马光撰《通鉴考异》,详考各书史事记载的差异、说明史料去取的理由。他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记闻》不仅在考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而且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深度与广度有了很大程... 两宋时期,考据工作为众多学者所重视。司马光撰《通鉴考异》,详考各书史事记载的差异、说明史料去取的理由。他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记闻》不仅在考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而且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深度与广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司马光等启于前,洪迈、王应麟等倡于后,加上时代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将宋代历史考证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也为传统学术研究的继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史学史 历史证学 《通鉴考异》 《容斋随笔》 《困学纪闻》
下载PDF
宋代历史考证学的传承与衍变 被引量:1
8
作者 程蕾 施建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80,共8页
两宋时期,历史考据工作为众多学者所重视。司马光撰《通鉴考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记闻》不仅在考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而且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深度与广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历史考证由对历史现象时空要素的... 两宋时期,历史考据工作为众多学者所重视。司马光撰《通鉴考异》,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记闻》不仅在考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而且在形式上也趋于多样化,深度与广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历史考证由对历史现象时空要素的单纯考辨上升到政治、经济制度的系统考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历史考证方法日益成熟,将宋代历史考证学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也为传统学术研究的继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通鉴考异》 《容斋随笔》 《困学纪闻》
下载PDF
《通鉴》年代学方法举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文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33-38,共6页
《通鉴》问世已来,研究者颇多.但对其年代学方法,自洪迈以来多限于指摘其用后元的弊端,绝少论及其成就。本文拟从《通鉴目录》的作用及《通鉴》的历法划一这两个方面,对《通鉴》的年代学体例提出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通鉴 年代学方法 研究者 历法 洪迈 《通鉴考异》 《目录》 司马光 《魏书》 异》
下载PDF
说司马光的人才思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怀祺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3,共5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五代周世宋显德六年,共1362年。与此书相关的还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前者是“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后者是参考群书基础上,以评其同异。总计是35...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94卷,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五代周世宋显德六年,共1362年。与此书相关的还有《通鉴目录》、《通鉴考异》各30卷。前者是“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后者是参考群书基础上,以评其同异。总计是354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人才思想 《资治通鉴 《通鉴考异》 北宋
下载PDF
读《壶关录》札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光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年第5期5-7,共3页
读《壶关录》札记陈光崇韩昱《壶关录》三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中国丛书综录》诸书,并为《通鉴考异》所征引,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唐代传记资料。但是多年来... 读《壶关录》札记陈光崇韩昱《壶关录》三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中国丛书综录》诸书,并为《通鉴考异》所征引,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唐代传记资料。但是多年来为人们所忽视,《中国历史大词典·史学史》分卷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考异》 壶关 《通鉴 李密 《通志·艺文略》 异》 《新唐书·艺文志》 《说郛》 王世充 大唐创业起居注
下载PDF
关于古代典籍整理与研究的关系
12
作者 李德山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年第6期6-7,共2页
关键词 整理与研究 古代典籍 古籍整理研究 文献典籍 社会效益 搜集材料 《通鉴考异》 史料价值 准确可靠 隋唐五代
下载PDF
山西历史上的著名史学家柳芳
13
作者 李红 《沧桑》 2002年第4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唐历》 柳芳 史学家 《新唐书》 高力士 国史 《通鉴考异》 山西 进士科 司马光
下载PDF
隋末“江都之变”新探──兼论隋短祚而亡的主要原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文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5-97,共3页
隋末“江都之变”新探──兼论隋短祚而亡的主要原因陕西师大历史系李文才公元618年3月,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率领骁果发动叛乱,杀了避难江都的隋场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都之变”。对此,史界认为这是一次兵变。其实,... 隋末“江都之变”新探──兼论隋短祚而亡的主要原因陕西师大历史系李文才公元618年3月,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率领骁果发动叛乱,杀了避难江都的隋场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江都之变”。对此,史界认为这是一次兵变。其实,细考史籍。“兵变”说似失之简单,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都之变 骁果 统治集团 《旧唐书》 隋末农民起义 《隋书》 《通鉴考异》 《通鉴 策划者 隋文帝
下载PDF
经验世界的推绎——谈司马光写人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舒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5-23,共9页
史书写人,历来首崇《史记》。然而作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并因之而“整齐百家之语”的太史公书,我们既已无法看到马迁当年所面对的材料,则评其人物塑造得如何如何,岂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立论的根据?举例来说... 史书写人,历来首崇《史记》。然而作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并因之而“整齐百家之语”的太史公书,我们既已无法看到马迁当年所面对的材料,则评其人物塑造得如何如何,岂非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立论的根据?举例来说,《史记》、《汉书》均记有项羽射中刘邦,“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一节,我们今天固然知道班固等(包括司马光)乃照抄司马迁,故评班固者决不以此替班氏掠马迁之美;然评马迁者谁又能确实肯定自己没有论马迁而掠其前边某人之美呢?由此,以《通鉴》定论便有许多方便。一则因其有“详引诸事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明所以去取之故”(《四库提要》)的《通鉴考异》;再则,司马光取材的主要来源历代正史俱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史记》 《通鉴 《通鉴考异》 《四库提要》 司马迁 《汉书》 经验世界 人物塑造 班固
下载PDF
关于《顺宗实录》的几个问题——兼答张国光同志
16
作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45-53,共9页
自唐宋而降,关于《顺宗实录》撰者的问题几无人提出异议。清沈钦韩首倡今存《顺宗实录》非韩愈撰说,他针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所称“详本”、“略本”写道:“韦处厚先撰者三卷,昌黎后撰者五卷。略本是韦,详本出韩”。他以今本... 自唐宋而降,关于《顺宗实录》撰者的问题几无人提出异议。清沈钦韩首倡今存《顺宗实录》非韩愈撰说,他针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所称“详本”、“略本”写道:“韦处厚先撰者三卷,昌黎后撰者五卷。略本是韦,详本出韩”。他以今本《顺宗实录》与《考异》相校,发现“无一事与详本合而适合彼所称略本”,从而得出今本“非韩公本文”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今本当出于韦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宗实录》 今本 韩愈 张国光 史馆 宪宗 异》 《通鉴考异》 《旧唐书》 《唐会要》
下载PDF
吴越国改元探索
17
作者 朱馥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46-49,共4页
吴越国改元探索朱馥生吴越王钱不忘“事大”之义,后人所称。但其立国数十年,曾否改元,素有存疑。历来各家对此约有三说:未改元说,改元说,讳称说。持未改元说者,以《吴越备史》为代表。《备史》谓钱于其建国之时,仪卫名称,多如... 吴越国改元探索朱馥生吴越王钱不忘“事大”之义,后人所称。但其立国数十年,曾否改元,素有存疑。历来各家对此约有三说:未改元说,改元说,讳称说。持未改元说者,以《吴越备史》为代表。《备史》谓钱于其建国之时,仪卫名称,多如天子之制,惟不改元。《资治通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国 年号 吴越备史 心理状态 《东南日报》 欧阳修 吴越王 《通鉴考异》 杭州西湖 陀罗尼经幢
下载PDF
怎样阅读《资治通鉴》
18
作者 张国刚 《秘书工作》 2020年第10期75-77,共3页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300余万字,若加上《通鉴考异》与胡三省的注,则达600万字,记载战国到北宋建立前的历史,内容包括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文化等。
关键词 《资治通鉴 胡三省 司马光 《通鉴考异》 北宋 战国 编年体通史 史学家
原文传递
试论乾嘉考据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瑞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6年第4期153-161,共9页
考据之兴,早在三国时代。蜀国学者谯周写《古史考》就是根据《世本》等古书来考证《史记》而写的著怍。又如北宋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也撰成《通鉴考异》,这是他在编书时,关于一事有不同记载的史料,就留以存疑并加考证的记载... 考据之兴,早在三国时代。蜀国学者谯周写《古史考》就是根据《世本》等古书来考证《史记》而写的著怍。又如北宋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也撰成《通鉴考异》,这是他在编书时,关于一事有不同记载的史料,就留以存疑并加考证的记载。《古史考》及《通鉴考异》,其考证均是附于历史书中,直至清代才形成考据学之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据学 《通鉴考异》 乾嘉 《资治通鉴 三国时代 《史记》 《世本》
原文传递
《河洛记》辑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棣尧 《中国历史文物》 2007年第6期78-86,共9页
唐初名将刘仁轨所撰的《河洛记》是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记述隋末唐初时期史事重要的原始史料来源。《资治通鉴考异》中引用《河洛记》共达32处,其中《通鉴》记述从之者有18处,其余14处大部分也是引而不论,由此可以看出《河洛记》... 唐初名将刘仁轨所撰的《河洛记》是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记述隋末唐初时期史事重要的原始史料来源。《资治通鉴考异》中引用《河洛记》共达32处,其中《通鉴》记述从之者有18处,其余14处大部分也是引而不论,由此可以看出《河洛记》这部古籍重要的史料价值。可惜这部书今天已经亡佚了,我们只能通过《考异》和其它一些书籍的引用窥见其中的一些残文片断。对《河洛记》这部古籍进行详细地考证,并用其与正史所记载的史实进行比对,对于我们了解《资治通鉴》的史料来源,以及补正史之阙和纠正正史中的谬误,都是很有帮助的。本文笔者通过流传与佚失、内容与价值等方面对《河洛记》详考,并附《河洛记》的残文辑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记》 《通鉴考异》 刘仁轨 史料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