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道德形而上学》对法权义务和德性义务之划分 被引量:4
1
作者 舒远招 《德国哲学》 2016年第2期55-74,共20页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法权义务和德性义务做了明确划分:法权义务是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的义务,德性义务是不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的义务,而是一种自由的自我强制的义务。在本真的法权义务和本真的德性义务之间,有一种把法...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法权义务和德性义务做了明确划分:法权义务是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的义务,德性义务是不可以外在立法或外在强制的义务,而是一种自由的自我强制的义务。在本真的法权义务和本真的德性义务之间,有一种把法权义务本身当作内在动机的"有德性的行为",康德有时称之为"伦理义务"。但中义的伦理义务同时包含了这种居间的伦理义务和本真的德性义务,广义的伦理义务甚至包括了作为间接伦理义务的法权义务。对自己的不完全的义务(自我完善)和对他人的不完全的义务(他人幸福)属于德性义务(本真的);对他人的完全的义务(不得害人)属于法权义务(本真的);对自己的完全的义务(不得自杀)难以简单归类:作为与意志规定的目的或质料无关、只涉及纯粹形式的义务属于法权义务,但作为一种自我强制的义务又属于德性义务,它似乎既属于又不属于法权义务,既属于又不属于德性义务,但康德最终还是把它放在德性论中阐释。在本真的法权义务和本真的德性义务之间,有两种义务难以简单归类:一是把外在的法权义务变成内在动机的"有德性的行为",二是对自己的完全的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权义务 德性义务 伦理义务 《道德形而上学》
下载PDF
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定言命令之第三者——《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一个重要问题的解答 被引量:7
2
作者 舒远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8,共18页
在康德哲学中,所有先天综合判断都存在着将其主词与谓词联结起来的第三者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由追问"定言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而专门提出了"何谓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这个异常难解... 在康德哲学中,所有先天综合判断都存在着将其主词与谓词联结起来的第三者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由追问"定言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而专门提出了"何谓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这个异常难解的问题。对此难题,学界有一条很有影响的解答思路可称为"混合思路",它不想从完全先天的角度把握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而是将既受感性欲望刺激、又属于知性世界的同一个意志即二重化的意志当作第三者,该思路从根本上背离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基本方向。它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问题,即第三者和定言命令之主词的重叠问题。它将第三者类比于有关自然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先验图型,这一认识也是对第三者的一个重大误解。惟有试图完全先天地去寻找第三者的先天思路才是可取的,它借助于———在一个先天的理念中———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这个第三者,将定言命令的主词与谓词综合地联结起来。因为在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中,可以同时找到"意愿准则成为法则"的目的意愿和"按此准则行动"的行动意愿,即找到康德所说的"两种认识"。第三者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以此理想为基础的定言命令所要求的,无非就是要使人这种不完美、非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以那个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为原型,促使心灵不断升华,成为康德心目中理想的理性存在者即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而已。康德其实是把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奠基于纯粹理性的一个先天理念即有关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定言命令 第三者 同一个意志 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下载PDF
康德责任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关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倒序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冯书生 《唐都学刊》 2012年第4期13-17,共5页
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有系统理论体系的道德哲学家一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康德责任论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其理论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康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的合理性。康德通过强调人是有理性的东西,从类的角度深刻合理地揭... 如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位有系统理论体系的道德哲学家一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是康德责任论伦理学的基本出发点,其理论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康德关于人的基本看法的合理性。康德通过强调人是有理性的东西,从类的角度深刻合理地揭示了人有自主能动性这一本质属性。基于这一判断,康德将人的自主能动性,也即人的意志自由作为责任论伦理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责任论伦理学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理性 意志 自由
下载PDF
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东屏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15,共15页
康德的伦理学在学界广受推崇,但其实很烂。因为以他的伦理学奠基之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看,存在的错误甚多,而且其中很多属于基本性的大错误。这些错误,可从方法与观点两个维度揭露。方法方面,其基本研究方法即形而上学徒有虚名,也... 康德的伦理学在学界广受推崇,但其实很烂。因为以他的伦理学奠基之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看,存在的错误甚多,而且其中很多属于基本性的大错误。这些错误,可从方法与观点两个维度揭露。方法方面,其基本研究方法即形而上学徒有虚名,也不能成立和实际运用,同时还存在许多具体方法的错误;观点方面,其系列观点,包括初始观点、基本观点和最终结论,几乎都是错误的,并且这些错误的观点之间还存在相互不自洽的情况。因此,此书有直接价值的地方甚少,想找到“道德最高原则”的初衷也没实现。何以至此?主要是康德在事物自身问题、人性问题、道德问题和至善问题上存在重大认知迷误。而“人本伦理学”理论则没有这些弊端,也找到了能经得起推敲的至善与道德最高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伦理学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人本伦理学》
下载PDF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与解
5
作者 邓晓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 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地位,以及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核心著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一书的翻译、阅读与理解的诸多方法问题作出了深刻而清晰的阐释,并论及哲学史方法论的诸多问题,对研究康德哲学以及古典哲学的读书方法与治学思路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道德哲学 经典 翻译 精读
下载PDF
道德法则究竟如何可能?——围绕《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文本解读
6
作者 朱会晖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9-26,共8页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联结定言命令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与谓词"其准则总是能把自身视作普遍法则而包括在自身之内的意志"的第三者就是纯粹意志的理念。在实践视角下的自由是理性存在者根据自由理念及与之一致的道德法则理念而行动的能力。人的理知世界的成员身份与纯粹意志使人意识到理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崇高性,纯粹实践理性(亦即自律的能力)就是具有最高的尊严和价值的自在目的,因此,有自由的有限存在者应当遵循定言命令。自由和道德法则理念都指向超验的本体世界,唯有在实践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实在性。康德开辟了独断论形而上学与主观主义怀疑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先验观念论的道路,确立了批判的、建构性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法则 自由 意志 第三者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下载PDF
形而上的追求与人性的悖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自由意志思想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季雨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2,共3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等著作中,论述了道德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强调作为目的的人自由是其自身所固有的,自由意志是道德律令产生的根基和前提,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能动地决定和选择,能够在道德领域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使人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道德律令在善良意志中体现出来,使人能够为义务而行事,能够产生善行,从而无限提升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价值。尽管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承诺了先验的善良意志的可能性而导致了难以回避的困难,但其独特价值却不但深刻影响和启迪了其同时代的思想家,而且20世纪的决定论者和相容论者也还在思考康德的论题。不过与康德相比,决定论者无法否定康德为自由意志问题设定的目的,而相容论者无法回避康德所设定的自由意志问题的论证思路,从而分别显示了其理论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自由意志 决定论 相容论
下载PDF
生命的价值与自杀——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的角度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小珍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9-13,20,共6页
自杀现象不是某一个时期的时代现象,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面临着关于生命价值的困惑,都会出现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主张人的生命先天地具有绝对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被当作是目的——主观目的以及... 自杀现象不是某一个时期的时代现象,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面临着关于生命价值的困惑,都会出现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主张人的生命先天地具有绝对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被当作是目的——主观目的以及客观目的,而不能是手段或工具。因而,康德认为,保全承载着自己人性的生命就是个人对自身的完全责任,应该被无条件地遵循,而不管个人的爱好或欲望是什么。所以,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反对出于任何动机的以任何形式进行的自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的价值 自杀 康德 人性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下载PDF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功利主义原则的“求助”及其实质论析
9
作者 曹宝睿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23,共6页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功利主义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
下载PDF
试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自由与道德法则之间“隐蔽的循环”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学源 《哲学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24-39,共16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三章中试图从自由概念演绎出道德法则,然而他却同时指出,从自由到道德法则的推论中存在着一个“隐蔽的”循环,并花了不少篇幅来消除这个循环。本文指出,以卡尔,阿默里克斯(Karl Ameriks)和邓晓芒为代表的...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三章中试图从自由概念演绎出道德法则,然而他却同时指出,从自由到道德法则的推论中存在着一个“隐蔽的”循环,并花了不少篇幅来消除这个循环。本文指出,以卡尔,阿默里克斯(Karl Ameriks)和邓晓芒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对这个循环的理解存在问题。实际上,康德这里并没有严格的循环,而仅仅由于在用自由说明道德法则的过程中,自由仅仅只是一个预设,而没有获得现实性,因此整个推论建立在并不可靠的基础上,由此出现所谓的“乞题错误”(begging the question),这与严格的循环论证是有区别的。按照这种对循环的理解,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康德所做的“两个世界-三种观点”的区分是如何消除这个循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自由 道德法则 循环
下载PDF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尊重”概念之解析
11
作者 秦碧霞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0-24,共5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提出道德的三个命题,在作为结论的第三个命题中引入了"尊重"概念。笔者认为"尊重"是前两个命题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并结合康德在文本中的论述和注释,对其"尊重"概念的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章提出道德的三个命题,在作为结论的第三个命题中引入了"尊重"概念。笔者认为"尊重"是前两个命题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并结合康德在文本中的论述和注释,对其"尊重"概念的涵义试作简要梳理,以得其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尊重 规律
下载PDF
非自由状态下讨论道德问题的可能——基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12
作者 孙昊 《理论观察》 2018年第11期57-59,共3页
在自由状态下才有讨论道德问题的可能性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剥离人的所有价值取向和偏爱的纯粹理性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中时间的单向性,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使得每一... 在自由状态下才有讨论道德问题的可能性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剥离人的所有价值取向和偏爱的纯粹理性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中时间的单向性,历史的不可重复性使得每一次的道德事件只能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事件或者是已经被定义原则的具体实施,因而这不可能是一种具有自然科学可重复性的活动。这也为在非自由现实生活状态下讨论道德问题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自由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下载PDF
论康德的道德冲突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为了维护法则、义务等概念的绝对必然性,康德把我们日常所说的义务冲突的现象解释为道德的冲突。道德冲突的实质是责任的根据之间的冲突,与目前学界的解释不同,责任的根据可以被解释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列举的内在的自由法权、... 为了维护法则、义务等概念的绝对必然性,康德把我们日常所说的义务冲突的现象解释为道德的冲突。道德冲突的实质是责任的根据之间的冲突,与目前学界的解释不同,责任的根据可以被解释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列举的内在的自由法权、物品法权、人身法权,以及在德性义务中的我们人格中的人性的目的和人的目的,这些责任根据一方面具有规范性,另外一方面描述了人的现实生活的必要条件。康德以某种严格的词典式的顺序展示这些责任的根据之间的优先性,给解决道德冲突提供了普遍性的标准。虽然这种解决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诸多争议,但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实践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哲学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冲突 义务冲突
下载PDF
老子形而上学的模型论解读
14
作者 邓晓芒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6期40-41,共2页
本文用来解读老子形而上学的“模型论”,取自康德伦理学用来展示其自由概念和道德法则的某种“工作哲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把定言命令的第一条变形公式规定为:“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 本文用来解读老子形而上学的“模型论”,取自康德伦理学用来展示其自由概念和道德法则的某种“工作哲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把定言命令的第一条变形公式规定为:“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法则 定言命令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模型论 康德伦理学 形而上学 老子 自然法则
原文传递
论康德对义务体系的划分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6,共8页
学界对康德哲学对自我的完全义务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康德最终放弃对自我的法权义务,德性论中对自我的完全义务也不是严格的德性义务。这种争议涉及对康德义务体系划分的理解。康德之前的义务学说对自我义务的强调、对完... 学界对康德哲学对自我的完全义务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康德最终放弃对自我的法权义务,德性论中对自我的完全义务也不是严格的德性义务。这种争议涉及对康德义务体系划分的理解。康德之前的义务学说对自我义务的强调、对完全义务和不完全义务的划分,构成理解康德义务学说的语境。在1793年的《伦理学讲义——维格兰提伍斯》中,康德提出一些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没有详述、但有助于理解他对义务体系划分的说法:理性的立法的关键是普遍法则,法权学说和德性学说分别是理性对外在行动和内在准则的规范性要求;对自我的完全义务如果涉及人性中人格的法权,就是对自我的法权义务,如果涉及人格中的人性的目的,就是对自我的德性义务;二者可能有相同的义务,但是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因而它们各自存在,这也是维护义务学说完整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义务 不完全义务 对自我的法权义务 《伦理学讲义--维格兰提伍斯》 《道德形而上学》
下载PDF
康德目的王国思想的逻辑路径 被引量:2
16
作者 齐贵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26-30,共5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以善良意志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以绝对命令为逻辑中介,通过严密的理性推理从而建立起其道德王国即目的王国。康德目的王国思想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人格的伟大。康德从形而上的层次给予人们以一种终...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以善良意志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以绝对命令为逻辑中介,通过严密的理性推理从而建立起其道德王国即目的王国。康德目的王国思想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人格的伟大。康德从形而上的层次给予人们以一种终极关怀,他告诉人们,尽管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不尽人意的,但在现实生活之上还有一个完美的、更值得追求的目的王国,并且,如果人们能够合理地认同这种超世俗社会的价值时,那么人们就会以德性来日益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以利己主义日益恶化我们的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良意志 目的王国 自由意志 绝对命令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下载PDF
康德论感激的义务
17
作者 陈晓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9期93-96,共4页
感激是人类一种原始的、基础性的德性,然而这种德性在一般所谓的现代伦理学中已被长久遗忘。不过,现代伦理学的代表康德却在其《道德形而上学》中专门探讨了这种德性,并且认为感激乃是"神圣的义务"。对感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 感激是人类一种原始的、基础性的德性,然而这种德性在一般所谓的现代伦理学中已被长久遗忘。不过,现代伦理学的代表康德却在其《道德形而上学》中专门探讨了这种德性,并且认为感激乃是"神圣的义务"。对感激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康德伦理学之丰富性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 感激 神圣义务 爱的义务
下载PDF
An Equivalence of Moore's Paradox and G6del's Incompleteness Sentence in Two-Valued Algebra of Formal Ethics
18
作者 Vladimir Lobovikov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6年第1期34-55,共22页
The paper submits surprising results of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ng a formal-ethical aspect of conjoining Wittgenstein's, Moore's, Parmenides', GSdel's, and Lukasiewicz's ideas. A critique of Wittgenstein's criti... The paper submits surprising results of systematical investigating a formal-ethical aspect of conjoining Wittgenstein's, Moore's, Parmenides', GSdel's, and Lukasiewicz's ideas. A critique of Wittgenstein's critique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of ethics and of metaphysics results in submitting and elaborating a new paradigm of metaphysics as formal axiology (in particular, formal ethics). In result, the classical metaphysics and ethics of moral rigor are represented as two-valued algebraic systems of metaphysics and formal ethics respectively. By means of this algebraic model, all the well-known scandal-making metaphysical tenets of Parmenides are produced as translations of corresponding algebraic equations from the symbolic language to the natural one. At the level of submitted discre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formal axiology, Parmenides' metaphysical (formal-axiological) concepts "consistency" and "inconsistency," "completeness" and "incompleteness" are compared with G^del's logic ones. Formal-axiological meanings of the words "consistency," "incompleteness," "being," "nonbeing," "movement," "knowledge," "belief," etc., are considered as moral-evaluation-functions determined by one moral-evaluation-variable. Binary moral-evaluation-functions are studied as well. The functions are precisely defined by tables. Precise definitions of "formal-axiological-equivalence," "formal-axiological-law," and "formal-axiological contradiction" are submitted. Thus, one can either generate or examine formal-axiological equations of algebra of metaphysics by "computing" relevant compositions of moral-value-functions. Using this "moral-value-table-computation-technique," one can arrive to a surprising conclusion that both the notorious sentence of Moore (called "epistemic paradox") and the incompleteness sentence of Godel are formally-axiologically inconsistent ones: Hence, they are formally-axiologically equivalent. For overcoming the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such a surprising result, the author has used graphic models explicating the famous Lukasiewicz's statement "Logic is morality of thought and spee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gebra-of-formal-ethics moral-evaluation-function formal-ethical-equivalence knowledge belief formal-ethical-contradiction INCOMPLETENESS consistency
下载PDF
Moral Generalism or Particularism?
19
作者 Zahra Khazae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1年第4期247-257,共11页
Moral generalism and particularism are two positions in meta-ethics which have different views regar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al thought and principles. By accepting this relationship, generalists emphasize the nec... Moral generalism and particularism are two positions in meta-ethics which have different views regar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al thought and principles. By accepting this relationship, generalists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of principles i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claim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moral thought depends on the provision of a suitable supply ofmoral principles. In contrast, particularists have rejected, or at least doubted, the existence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believe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moral thought depends on recognizing special features of a case and relevant conditions. This is why, unlike generalists, they use case study method rather than syllogism in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nd moral judgment. Consequently, to support their view, particularists commonly resort to holism in the theory of reasons, while atomism is in support of generalism. To evaluate these two attitudes, this study surveys some arguments that particularists and generalists proposed to justify their view and criticize the rival's one, and also explains their positions concerning the epistemological and metaphysical role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reasons. Finally, after evaluating their claims, the importance of both approaches in meta-ethics is stre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al generalism moral particularism moral principles moral reasons HOLISM ATOMISM
下载PDF
风范长存——苗力田生平与思想述要
20
作者 聂敏里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0,共4页
苗力田(1917-2000)是我国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主持编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是我国学者翻译过来的首部西方主要哲学家的著作全集。他也是我国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翻译的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黑格尔的《... 苗力田(1917-2000)是我国古希腊哲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主持编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是我国学者翻译过来的首部西方主要哲学家的著作全集。他也是我国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翻译的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黑格尔的《黑格尔通信百封》在20世纪80年代对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全集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古希腊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风范长存 促进作用 苗力田 黑格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