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4—2666: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与看客
1
作者 晏博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61,共8页
伊格尔顿认为,有一类邪恶源自有限个体对无限性的追求和对有限性的憎恶,另一类则是为作恶而作恶,从中获得扭曲的满足,以确证自我的存在。在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中,这两种邪恶兼而有之。波拉尼奥的小说常以精巧的构架、波澜不惊的叙... 伊格尔顿认为,有一类邪恶源自有限个体对无限性的追求和对有限性的憎恶,另一类则是为作恶而作恶,从中获得扭曲的满足,以确证自我的存在。在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小说中,这两种邪恶兼而有之。波拉尼奥的小说常以精巧的构架、波澜不惊的叙述来揭示当代拉美社会中隐秘的罪恶与暴行,探讨西班牙语国家的人们乃至全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况。从中篇小说《遥远的星辰》到其遗作、长篇小说《2666》,谋杀作为一种极端残忍的现象在其作品中时有涉及,有关谋杀的描述占据了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而在诸如暴力、邪恶与死亡这样的残酷景象面前,《2666》等几部小说也着力刻画了缄默而善忘的看客。有关谋杀现象的描述,连同人们对暴行的观看与反应,共同构成了波拉尼奥对文明与野蛮这一永恒命题在20世纪末拉美社会背景下新的审视与探讨,对于同处全球化进程中的我们也不无启示。本文试图从波拉尼奥小说中的谋杀现象入手,分析这一题材在其作品中的深层意义,探究各色看客的形象背后作者对邪恶的成因与机制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心的观照与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拉尼奥 《遥远的星辰》 《2666》 邪恶 伊格尔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