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被引量:1
1
作者 查迪玛 武元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9-21,共3页
据中国文献记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曾在斯里兰卡立下石碑,但是这块石碑一直湮没无闻,直到1911年才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发现。这块由中文、波斯文以及泰米尔文书写的石碑,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探讨石碑的碑文以及与亚烈苦奈儿事... 据中国文献记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曾在斯里兰卡立下石碑,但是这块石碑一直湮没无闻,直到1911年才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发现。这块由中文、波斯文以及泰米尔文书写的石碑,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探讨石碑的碑文以及与亚烈苦奈儿事件的内在联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亚烈苦奈儿事件
下载PDF
评近年“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研究
2
作者 薛克翘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10,共6页
1911年,在斯里兰卡加勒市,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被发现,碑上刻有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字已漫漶不清。1911年至今的百余年间,中外学界对碑文的研究持续不断。1959年,中国学者向达教授首次根据碑文拓片释... 1911年,在斯里兰卡加勒市,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被发现,碑上刻有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文字已漫漶不清。1911年至今的百余年间,中外学界对碑文的研究持续不断。1959年,中国学者向达教授首次根据碑文拓片释读出汉文铭文,为中国学界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学术界对汉文碑文的研究又有了新成果和新进展,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文章是斯里兰卡学者查迪玛与中国学者武元磊合写的《郑和锡兰碑新考》和沈鸣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新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郑和布施 中斯交流
下载PDF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新考 被引量:4
3
作者 沈鸣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9-95,共7页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现藏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碑文除中文外,还刻有泰米尔和波斯两种文字。自1911年该碑被发现后,国内外学者曾对之进行研究和解读,碑文考释前亦有之。原碑泰米尔和波斯刻文风化耗损严重,已难完整辨识;中...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现藏于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碑文除中文外,还刻有泰米尔和波斯两种文字。自1911年该碑被发现后,国内外学者曾对之进行研究和解读,碑文考释前亦有之。原碑泰米尔和波斯刻文风化耗损严重,已难完整辨识;中文部分大体可识,然释读结果不尽相同。此次新发表的中文释文系在实物勘察、查阅史料的基础上,与原碑铭文仔细比对并校勘了前人若干明显释误而得。该碑系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前,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在南京刻制,同年九月随郑和率船队南下印度洋,次年立于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兰山 布施 加勒三语 下西洋
原文传递
郑和下西洋二事考
4
作者 薛克翘 《海交史研究》 2019年第2期15-20,共6页
1911年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三种文字碑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后,百余年来,中外学者不断有人解读其碑文。近年来,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使此碑汉文铭文的释读又有新进展。但仍有不足,须对其中的一个字作进一步考证。另外,明代有锡兰国王子作为使... 1911年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三种文字碑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后,百余年来,中外学者不断有人解读其碑文。近年来,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使此碑汉文铭文的释读又有新进展。但仍有不足,须对其中的一个字作进一步考证。另外,明代有锡兰国王子作为使节来华,后留居中国泉州。中国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与争论,亦须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郑和布施 兰王子
下载PDF
从郑和宗教信仰争议看明帝国对西洋诸国的态度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海威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是15世纪初期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件大事。舰队远至中东、东非,促进了中国文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影响至为深远。但在郑和及其远洋事业的研究方面,学界对一些重大核心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其中一例即是郑和的信仰问... 郑和率领舰队七下西洋,是15世纪初期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件大事。舰队远至中东、东非,促进了中国文明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影响至为深远。但在郑和及其远洋事业的研究方面,学界对一些重大核心问题仍是众说纷纭。其中一例即是郑和的信仰问题。目前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信仰伊斯兰教说,信仰佛教说及信仰道教说。由于各种观点均能找到相关史料佐证,因此学者们对这些问题一直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各种观点,结合对《布施锡兰山寺碑》的考察,对以往郑和信仰研究的方法论进行质疑。本文认为,各种史料,尤其是涉海碑刻,对郑和到不同宗教场所进行祭祀活动的记载,不能反映郑和本人的信仰状况。这些活动主要反映了明帝国对西洋及南洋诸国的态度,即明帝国皇帝试图成为南洋和西洋诸国超越宗教和文化的普遍性君主。普遍性君主的概念来自西方对于亚历山大大帝等古代帝王的研究,认为他们的身份超越某一种特定的宗教或文化,在各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中显示出不同的形象,以增强自身的统治合法性。郑和作为成祖皇帝的代表,试图在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甚至印度教的文化中扮演角色,以增强中华帝国在海外诸国中的影响力。本文还提示,明帝国推行所谓“普遍性君主”式的统治方式,来源自蒙古帝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 宗教信仰 兰山 普遍性君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