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金匮要略方论》对黄疸的论治 被引量:5
1
作者 贾建伟 郭丽颖 《北京医学》 CAS 2014年第3期166-166,170,共2页
黄疸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就曾有散在论述,而在《金匮要略方论·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则著专篇论述,明确指出治黄大法是“诸病黄家,但... 黄疸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记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就曾有散在论述,而在《金匮要略方论·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则著专篇论述,明确指出治黄大法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同时其他治法如活血化瘀、通下祛邪等治法在方药中也均有涉及,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黄疸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黄疸病 论治 《伤寒论》 活血化瘀 实用价值 临床实践 张仲景
下载PDF
从《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的应用论异病同治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凌杰 张群燕 蔡辉 《西部中医药》 2017年第5期38-40,共3页
从肾气丸的运用与"异病同治"的渊源、有关肾气丸的思考与"异病同治"的发展、肾气丸的"现象"与"异病同治"的升华3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学者们对肾气... 从肾气丸的运用与"异病同治"的渊源、有关肾气丸的思考与"异病同治"的发展、肾气丸的"现象"与"异病同治"的升华3方面入手探讨《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应用,指出不论是学者们对肾气丸的作用及其本质的研究还是对风湿性疾病的理解和临床灵活运用,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无误的辨证,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异病同治这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肾气丸 异病同治
下载PDF
从《脉经》看《金匮要略方论》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再良 叶进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9-41,共3页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 ,发现 :《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 ;《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 《脉经》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的大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两书中的相关内容 ,发现 :《金匮》中“脏腑经络先后病”及“五脏风寒积聚病”的许多内容在《脉经》中没有反映 ;《金匮》中的许多方证原文《脉经》未记载 ;妇人病的内容 ,《脉经》明显比《金匮》多 ;《脉经》原文有助于对《金匮》的理解。认为 :造成两书内容差异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脉经》对《金匮》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经》 《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杂病论》 中医学
下载PDF
日本珍稀本《金匮要略方论》研究著作评述
4
作者 胡滨 王树芬 严康维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日本珍稀本 《金匮要略方论》 著作评述 文献研究 中医
下载PDF
清代《金匮要略方论》稀见注本选介
5
作者 胡滨 严康维 王树芬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8-69,共2页
在系统查阅国内现存《金匮要略方论》历代注本基础上 ,筛选了清代《金匮要略方论》稀见注本予以介绍。扼要叙述了这些著作的书名、卷数、作者。
关键词 清代 《金匮要略方论》 古籍整理 文献研究
下载PDF
《金匮要略方论》支饮胸满证治探析
6
作者 周兆山 《中医药通报》 2009年第1期25-27,共3页
《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6条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目前对支饮胸满证之“胸满”多做“腹满”解,也就是说,支饮出现腹满时才可以用厚朴大黄汤。笔者认为,胸满非腹满,不可妄释,否则就会曲解仲景... 《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6条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目前对支饮胸满证之“胸满”多做“腹满”解,也就是说,支饮出现腹满时才可以用厚朴大黄汤。笔者认为,胸满非腹满,不可妄释,否则就会曲解仲景的本意,而误用或局限运用厚朴大黄汤法。尚应根据方义,结合仲景的用药规律,探求支饮胸满的证治要旨,从而正确运用厚朴大黄汤来治疗支饮胸满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饮胸满证 证治 探析《金匮要略方论》
下载PDF
宋校《金匮要略方论》附方考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楠 曾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771-773,共3页
通过对宋校《金匮要略方论》与宋校《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宋人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所增的附方与此3书所载方剂相合,但其具体内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表明:(1)宋人校书时,于《千金... 通过对宋校《金匮要略方论》与宋校《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宋人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所增的附方与此3书所载方剂相合,但其具体内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表明:(1)宋人校书时,于《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确实发现一些标注为"仲景"的方剂,而当时的《金匮要略》文本中却未记载这些方剂,故在整理过程中,据其他著作补入附方。(2)虽说宋人所校中医经典较严谨,但从《金匮要略方论》附方与原书差异对比来看,宋人的校勘工作在整体统一性上,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3)宋人校勘医书时,所采资料广泛,存在同一内容多种资料并存的现象。提示中医药工作者首先要对宋校医书的严谨性、可靠性采取更加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不宜盲信、盲从;其次要对这些医书的版本源流、基本构成、引用文献及引用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正确理解、有效利用文本意义;最后,对于文本中存在的差异应审慎对待,在详加考订之后再作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备急千金要 《千金翼 《外台秘要》 校勘 宋代
原文传递
《金匮要略》方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学平 汪红 杜吉荣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7年第3期1-3,共3页
《金匮要略》精辟阐述了“历节”病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规律,为后人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本文对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越婢加术汤作了例析。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关节炎.类风湿性/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外仲景遗方考 被引量:4
9
作者 米鹂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37-141,共5页
考证不同传本、传文中的仲景医方,进行比较、校勘、辨伪,并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外仲景遗方进行辑佚,明确在不同传本、传文中仲景医方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 传本 传文 辑佚 《伤寒论》 《金匮要略方论》
原文传递
宋校《金匮要略方论》与《千金要方》相应方剂考证
10
作者 曾凤 林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916-919,共4页
通过宋校《金匮要略方论》与宋校《千金要方》的对校研究,发现两书相应方剂的具体内容在剂量及煎服法、药物计量单位、药物加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提示:一是对宋校医书的严谨性、可靠性不宜盲信、盲从;二是要对宋校医... 通过宋校《金匮要略方论》与宋校《千金要方》的对校研究,发现两书相应方剂的具体内容在剂量及煎服法、药物计量单位、药物加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提示:一是对宋校医书的严谨性、可靠性不宜盲信、盲从;二是要对宋校医书的引用文献及引用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正确理解、有效利用文本内容;三是由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性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与《伤寒论》等书皆由宋人整理刊行,对宋校医书特点的深入探讨应成为当今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校 《金匮要略方论》 《千金要
原文传递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应用特点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丽丽 唐雪春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 附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经加后可制成黑顺片、白附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等。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生附子主要功效为散寒、回阳救逆,而经炮制后的制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补虚。附子的临床应用古代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但附子使用的适应证、炮制、剂量范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配伍规律、应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应用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伤寒论》 《金匮要略方论》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金匮要略方论·杂疗方》急救法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宇清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7-8,共2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张仲景 中医急救学
下载PDF
陈国权用《金匮要略》方治疗“定时发作”病经验
13
作者 朱琥 王先广 陈国权 《湖北中医杂志》 2006年第9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定时发作病 中医药疗法 《金匮要略 专家经验 陈国权
下载PDF
从《三因方》看《金匮要略》
14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中医文献杂志》 2005年第3期22-24,共3页
《三因方》是对《金匮要略》三因之说的进一步发扬。本文从“举三因纲领病证”、“有原文可供对照”、“补缺漏是资参考”三个方面对《三因方》一书与《金匮》的渊源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金匮》虽有三因之说,却无三因之实,陈无择... 《三因方》是对《金匮要略》三因之说的进一步发扬。本文从“举三因纲领病证”、“有原文可供对照”、“补缺漏是资参考”三个方面对《三因方》一书与《金匮》的渊源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金匮》虽有三因之说,却无三因之实,陈无择将七情概括为内因,以补仲景之不足。《三因方》引用《金匮》原文有七、八十处,且有些差异甚大,仔细对照、玩味,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悟。由于历史原因,《金匮》脱简甚多,从《三因方》中往往会得些许补充,这对理解《金匮》的原文也有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一病症方论》《金匮要略 陈无择 文献研究 《三因 《金匮要略 《金匮》 原文 对照
下载PDF
《金匮要略》补益方临床探究
15
作者 王丹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3期138-139,共2页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逾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在现代对其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经涉及到了《金匮要略》各方面,补法为《金匮要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此,对《金匮要略》的补法适应症以及补益方临...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逾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在现代对其研究从未停止过,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已经涉及到了《金匮要略》各方面,补法为《金匮要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此,对《金匮要略》的补法适应症以及补益方临床研究进行钻研探讨和临床的实证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深入的应用认识和经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补益 中医临床
下载PDF
《金匮要略》方治疗痹证举隅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崇焱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0-41,共2页
根据《金匮要略》将痹证辨证分为寒湿在表、风湿在表、风湿表虚、风湿表阳虚、风湿表里阳虚、风湿历节、寒湿历节、营卫气血不足等证型。分别采用《金匮要略》方辨证治疗 ,疗效显著 ,并举隅说明。
关键词 《金匮要略 痹证 中医药疗法 辨证论治 寒湿 风湿
下载PDF
《金匮要略》风水证治探要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建萍 葛素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7年第2期2-2,共1页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风水
下载PDF
上图藏《金匮要略方》抄写者吴迁续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家兴 张承坤 《中医药文化》 2020年第1期18-22,共5页
从上海图书馆馆藏吴迁抄写《金匮要略方》(简称“吴迁本”)的跋语、印记、纸背文献等角度对吴迁的形象进行推测,在《明代小字本〈金匮要略〉抄写者吴迁生平考》一文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史料检索,于《复初斋诗集》和《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找... 从上海图书馆馆藏吴迁抄写《金匮要略方》(简称“吴迁本”)的跋语、印记、纸背文献等角度对吴迁的形象进行推测,在《明代小字本〈金匮要略〉抄写者吴迁生平考》一文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史料检索,于《复初斋诗集》和《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找到了新的线索,将这些线索与之前的推测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新的结论:吴迁为嘉兴檇李人,后为避战乱迁居苏州之洪里,他同父亲吴子才皆为隐士,能诗善画,与元末明初李升、崔永汶等多位名士大夫为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迁 《金匮要略 吴迁本 生平 考证
下载PDF
浅谈对《金匮要略》治未病的认识及临床运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文升 方药中 《中医研究》 1993年第1期15-17,共3页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上工治未病 肝病(中医)/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浅议《金匮要略》治杂病以祛邪为主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国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3期4-5,共2页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的口头禅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上。笔者曾对此提出异议,因为《金匮》治杂病“以祛邪为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尚未建立,故有必要书面论述之。1 杂病之成... “伤寒以祛邪为主,杂病以扶正为主”的口头禅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上。笔者曾对此提出异议,因为《金匮》治杂病“以祛邪为主”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尚未建立,故有必要书面论述之。1 杂病之成,首责外邪 杂病,即《伤寒杂病论》之杂病,亦即今之《金匮》所载诸病。《金匮》首篇告诫“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内科杂病/中医药疗法 祛邪(中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