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自我意识
1
作者 阚文文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8年第1期127-129,共3页
张竹坡自幼对小说的兴趣浓厚。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培养和激发出张竹坡特定的评点心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金瓶梅》评点体现出张竹坡的精神世界,宣泄自我、袒露胸臆,同时又没有迷失自我,能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采取一种"不即不离... 张竹坡自幼对小说的兴趣浓厚。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培养和激发出张竹坡特定的评点心态,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金瓶梅》评点体现出张竹坡的精神世界,宣泄自我、袒露胸臆,同时又没有迷失自我,能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采取一种"不即不离"的独特欣赏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身世 《金瓶梅》评点 自我意识
下载PDF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晓西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6-10,26,共6页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崔晓西在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情理”这概念在总评、回评和夹评中多次出现,它实际上被当作一个理论范畴使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张竹坡的小说理论,有必...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崔晓西在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情理”这概念在总评、回评和夹评中多次出现,它实际上被当作一个理论范畴使用。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张竹坡的小说理论,有必要对他使用的这一范畴作一番辨析。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批评史 人物性格 西门庆 思想性格 小说评点 生活真实 人物塑造 小说创作
下载PDF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略论
3
作者 郭雪峰 《文教资料》 2008年第3期14-16,共3页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涉及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涉及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其中的世情说、人物塑造及审丑理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世情说 人物塑造 审丑理论
下载PDF
张竹坡小说评点家的角色意识与主体间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蔡靖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7-62,共6页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 文学主体间性的生成来自于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张竹坡的小说评点展示了评点家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在《金瓶梅》的评点中,张竹坡与作者达成了"高山流水"式的共通之感;与小说文本实践着丰富的情感交流: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作品形象观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并在交流中达成理性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了小说"市井文字"的美学风貌和"世情小说"结构的全新追求。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体间性已微露现代性的光芒,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角色意识
下载PDF
论晚清文龙评批《金瓶梅》的新策略与新识见
5
作者 孙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文龙的《金瓶梅》评点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新面目,原因是他采用了新的阅读策略。面对张竹坡评点,他故意反其道而读之,维护月娘、痛诋玉楼、春梅,同时提出批书者要具备客观的态度,评书时要务求"真"、"细",不能做酒醉... 文龙的《金瓶梅》评点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新面目,原因是他采用了新的阅读策略。面对张竹坡评点,他故意反其道而读之,维护月娘、痛诋玉楼、春梅,同时提出批书者要具备客观的态度,评书时要务求"真"、"细",不能做酒醉雷公;面对性描写,他跳开传统的解读方式,把批评重心放在读者身上,提出了观此书可止淫的说法,其阅读分级标准也值得参考;面对末十回,他发现了与前九十回的艺术水平差距,据此提出作者可能江郎才尽的判断,对此,刘辉的理解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龙 《金瓶梅》评点 性描写 张竹坡 末十回
下载PDF
解释学视野下张竹坡小说评点的教化因素
6
作者 蔡靖芳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57-60,64,共5页
在解释学看来,解释者的视域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的教化中形成的,教化从根本上使人类交流获得主体间性。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以合乎对象及其问题基本情状的解释结论,获得了历代多数读者的一致认可,其评点的主体间性源自于教化的两种方式... 在解释学看来,解释者的视域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的教化中形成的,教化从根本上使人类交流获得主体间性。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以合乎对象及其问题基本情状的解释结论,获得了历代多数读者的一致认可,其评点的主体间性源自于教化的两种方式:隐性教化和显性教化。"天人合一"观深厚的文化根基、清初由冲突走向融通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小说评点立言以寄托生命意义的文人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竹坡小说评点主体间性的形成;而穷愁困厄的人生际遇、"孝"的家族观念以及亦雅亦俗的人生品位,则直接促成其小说评点主体间性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教化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
7
作者 蔡靖芳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24-127,共4页
依据文学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文学被视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是在其读者视野与作者视野的交流对话中融合而成的。研讨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可以从读者接受的本质、读者接受的条件及读者接受的过程三方面分... 依据文学交流的主体间性理论,文学被视为主体间的存在方式。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是在其读者视野与作者视野的交流对话中融合而成的。研讨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可以从读者接受的本质、读者接受的条件及读者接受的过程三方面分析,以凸现其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当代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接受论
下载PDF
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
8
作者 蔡靖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0-94,共5页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张竹坡 《金瓶梅》评点 创作论
下载PDF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试论张竹坡长篇小说艺术结构理论
9
作者 孙时彬 《继续教育研究》 1998年第2期9-11,共3页
小说做为一种文体,其发展、兴盛在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都远逊于诗歌,有关诗歌创作及规律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空前成就.而小说创作及其理论的研究却几乎处于文化发展的边缘.
关键词 张竹坡 艺术结构 长篇小说 《金瓶梅》评点 金圣叹 草蛇 伏脉 灰线 小说艺术 理论研究
下载PDF
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中外小说白描手法比较
10
作者 郑玉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69-72,共4页
白描,中国古代绘画术语。指的是用墨勾勒物象轮廓,不着颜色的画法,多用于人物、花卉画。后来这一技法被运用到小说创作和其它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主要特征和要求是: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 白描,中国古代绘画术语。指的是用墨勾勒物象轮廓,不着颜色的画法,多用于人物、花卉画。后来这一技法被运用到小说创作和其它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主要特征和要求是: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和陪衬,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可以借来概括白描的技法与效果:少,指叙事性文学的笔墨文字;多,指内容,内涵。以极省俭的笔墨,聚集极丰富的内容,使作品中所要表现的物象形神皆具,情貌毕现。 第一次把白描这个术语引到小说批评领域中来的是金圣叹。金认为《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写雪的几段文字就是绝妙的白描。到了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中,就大量使用了这一概念。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第六十四条中说: “读《金瓶梅》当看其白描处。子弟能看其白描处,必能自做出异样省力巧妙文字来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评点 白描手法 潘金莲 张竹坡 《文心雕龙》 小说批评 细节描写 情貌 叙事性 吴月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