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自我意识 |
阚文文
|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
2008 |
0 |
|
2
|
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的中“情理”范畴及其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 |
崔晓西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1
|
|
3
|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略论 |
郭雪峰
|
《文教资料》
|
2008 |
0 |
|
4
|
张竹坡小说评点家的角色意识与主体间性 |
蔡靖芳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5
|
论晚清文龙评批《金瓶梅》的新策略与新识见 |
孙超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6
|
解释学视野下张竹坡小说评点的教化因素 |
蔡靖芳
|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7
|
张竹坡小说接受论的主体间性 |
蔡靖芳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8
|
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 |
蔡靖芳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9
|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试论张竹坡长篇小说艺术结构理论 |
孙时彬
|
《继续教育研究》
|
1998 |
0 |
|
10
|
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中外小说白描手法比较 |
郑玉
|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