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了“民族的团结与和平”——在文艺思潮与政治嬗变中阅读《铃珰花》《山路》
1
作者 张立本 刘春亮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陈映真思想与实践,因针对现实而有政治所指。1975年以降,陈映真在文艺思潮与政治嬗变里思索“民族团结与和平”,于不同时刻回以创作实践。1983年是“分离意识”激变的时节,以长时段视野阅读1983年的《铃珰花》《山路》,可厘清陈映真文... 陈映真思想与实践,因针对现实而有政治所指。1975年以降,陈映真在文艺思潮与政治嬗变里思索“民族团结与和平”,于不同时刻回以创作实践。1983年是“分离意识”激变的时节,以长时段视野阅读1983年的《铃珰花》《山路》,可厘清陈映真文学与历史、现实及政治的关系。感受陈映真如何进行审慎、多面的思考,更丰富地打开他创作中蕴含的情感与批判意识。从文学回望历史、反思现实,使得陈映真研究具备推进现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铃珰花》 《山路》 意识形态 民族文学 文学“台独”
下载PDF
中国台湾社会性质论的文学奠基——试论陈映真的《铃珰花》
2
作者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6,共7页
本文将陈映真的白色恐怖系列第一部小说《铃珰花》(1983)视为他的中国台湾社会性质论的文学奠基,并试图从该作品中抽出承载1945-1949年中国台湾社会动态性历史转变的社会性质论内涵。尤其是1945年台湾地区回归祖国的“光复”这一去殖民... 本文将陈映真的白色恐怖系列第一部小说《铃珰花》(1983)视为他的中国台湾社会性质论的文学奠基,并试图从该作品中抽出承载1945-1949年中国台湾社会动态性历史转变的社会性质论内涵。尤其是1945年台湾地区回归祖国的“光复”这一去殖民契机和1947年“二·二八事件”以来中国台湾所经历的白色恐怖,皆成为构成此时期动态性的主要因素。陈映真认为中国台湾经过这些过程,直到1949年后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成“新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与过去社会性质论的讨论相比,他这一社会性质论反映了中国台湾特定属性:“新殖民地”化事实上是指拥有某种历史中国“主体性”的“新型殖民地化”,然而“半资本主义化”的内涵则并非是克服“半封建”而是从“半封建”中的内在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社会性质 陈映真 白色恐怖 《铃珰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