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研究旨在探究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建某一历史时期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织。本文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范式,以美国诗人朗费罗的“A Psalm of Life”在同治时期的《长友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译诗晚清民初的学术接受史...译本研究旨在探究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建某一历史时期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织。本文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范式,以美国诗人朗费罗的“A Psalm of Life”在同治时期的《长友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译诗晚清民初的学术接受史,定位1864年威妥玛译诗底本、董恂改译本的偏移,阐发威妥玛1873年译诗定本的文化意图,重构晚清中西文化接触之初西洋人和国人借助翻译图谋文化上的“诱”与“反诱”,从而引发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译者身份和翻译意图的思考。展开更多
文摘译本研究旨在探究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重建某一历史时期两种语言文化的碰撞和交织。本文采用描写翻译研究的范式,以美国诗人朗费罗的“A Psalm of Life”在同治时期的《长友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译诗晚清民初的学术接受史,定位1864年威妥玛译诗底本、董恂改译本的偏移,阐发威妥玛1873年译诗定本的文化意图,重构晚清中西文化接触之初西洋人和国人借助翻译图谋文化上的“诱”与“反诱”,从而引发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译者身份和翻译意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