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长城万里图》看成才道路
1
作者 周而复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25,共3页
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是文学巨擘、著名作家周而复老先生的倾心之作。 《长城万里图》全面描写了八年抗日战争,从国内到国外,场景宏大,内容错综复杂,高层人物众多。周老笔下的这些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读来感人至深。那么,周老是... 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是文学巨擘、著名作家周而复老先生的倾心之作。 《长城万里图》全面描写了八年抗日战争,从国内到国外,场景宏大,内容错综复杂,高层人物众多。周老笔下的这些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读来感人至深。那么,周老是如何构思创作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拜访了周而复老先生…… 因此,才得以把周老创作《长城万里图》的经验谈介绍给广大读者,(由于篇幅有限,并征得周老同意撷取部分内容发表)。相信她对立志成为作家的广大文学青年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万里图》 长篇小说 周而复 人才学
下载PDF
庞博雄浑《长城万里图》
2
《旅游世界(旅友)》 2014年第6期80-80,F0003,共2页
近日,由军旅画家李宏志创作的《长城万里图》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并在济南首发。《长城万里图》高2米,长663.6米,由662个立轴组成,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
关键词 《长城万里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雄浑 军旅画家 80年代 创作 立轴
下载PDF
时代的经典 永恒的丰碑—张仃先生主创《长城万里图》大型彩锦绣壁画往事追忆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平 《艺术教育》 2016年第12期36-39,共4页
巨幅刺绣壁画《长城万里图》,诞生于极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长城万里雄姿由张仃先生独特的"焦墨"笔法绘就,又以独特的"南通彩锦绣"工艺绣出,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至今仍保持着最大单件刺绣壁画的纪录。在《长城万里图》问世以来的30余... 巨幅刺绣壁画《长城万里图》,诞生于极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长城万里雄姿由张仃先生独特的"焦墨"笔法绘就,又以独特的"南通彩锦绣"工艺绣出,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至今仍保持着最大单件刺绣壁画的纪录。在《长城万里图》问世以来的30余年中,它展陈于北京长城饭店,至今仍在四海佳宾惊羡的目光中发挥着"北京名片"的作用。然而,学界对这一经典之作的历史贡献及其研制事实却很少述及,不但在当代公共艺术研讨中从未提起,甚至对于大多数身居北京的市民来说,它都是陌生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万里图》 壁画 张仃 追忆 历史年代 长城饭店 历史贡献 公共艺术
原文传递
时代的经典 永恒的丰碑——张仃先生主创《长城万里图》大型彩锦绣壁画往事追忆
4
作者 许平 《缤纷》 2017年第3期46-55,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十年“文革”余波未尽,改革开放大潮将至,那一刻犹如两个浪峰之间短暂的波底,百废待兴生机跃如,却又前程坎坷沉疴积重。1979年前后,张仃先生率袁运甫、袁运生等一批艺术家完成历史性的“首都机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十年“文革”余波未尽,改革开放大潮将至,那一刻犹如两个浪峰之间短暂的波底,百废待兴生机跃如,却又前程坎坷沉疴积重。1979年前后,张仃先生率袁运甫、袁运生等一批艺术家完成历史性的“首都机场壁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万里图》 壁画 张仃 20世纪70年代 追忆 80年代 “文革”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长城万里图》彩锦绣壁画35周年纪念聚会活动在京举办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平 《艺术教育》 2016年第9期276-276,共1页
本刊讯(特约作者许平)2016年7月25日,“墨走长城万里针写锦绣传奇——张仃先生主创《长城万里图》彩锦绣壁画35周年纪念聚会”活动在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举行。张仃夫人、著名诗人理召女士,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杜大恺,中... 本刊讯(特约作者许平)2016年7月25日,“墨走长城万里针写锦绣传奇——张仃先生主创《长城万里图》彩锦绣壁画35周年纪念聚会”活动在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举行。张仃夫人、著名诗人理召女士,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杜大恺,中国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健君等知名艺术家、学者以及《艺术教育》《凤凰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等在京媒体、机构代表参加了活动。当年承担壁画研制的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林晓、许平、黄培中、金蕾蕾等15位设计艺术家、刺绣工艺家专程来京与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万里图》 周年纪念 壁画 聚会 中国工艺美术 《艺术教育》 艺术研究 民间工艺
原文传递
A Hard and Lofty Mission——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Japanese Edition of“The Panorama of the Great Wall”
6
作者 Jing Ru and Wen Fang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6年第8期30-33,共4页
In November 11, 2003, the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Zhou Erfu, at age 83 and in the advanced stage of cancer, strenuously wrote a letter to his Japanese friend Yi Kenichiro, inquiring about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 In November 11, 2003, the renowned Chinese writer Zhou Erfu, at age 83 and in the advanced stage of cancer, strenuously wrote a letter to his Japanese friend Yi Kenichiro, inquiring about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Japanese edition of his novel "The Panorama of the Great Wall" which reflects the whole period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nti-Japanese war from 1937 to 1945. Yi Kenichiro, with a medium-sized figure, gentlemen-like appearance and unswerving disposition, is a Japanese professor expert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He was then busy with his teaching work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Zhou's novel. Receiving Zhou's letter, he fell into a sad mood and hoped Zhou could be recovered soon and live up to the day when the whol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万里图》 日文版 翻译 出版 周而复 长篇小说 对外出版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