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模型翻译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翻译理论。我国翻译学家张今教授首次将原型–模型论引入到语言与翻译领域,赵联斌教授随后论证了此理论的可实践性与理论指导性。《长恨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标志性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原型–模型翻译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翻译理论。我国翻译学家张今教授首次将原型–模型论引入到语言与翻译领域,赵联斌教授随后论证了此理论的可实践性与理论指导性。《长恨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标志性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作者选取三位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的译者(许渊冲;William J.B. Fletcher;Herbert Allen Giles)的三版《长恨歌》译本,在原型–模型翻译论的指导下,对三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原型–模型翻译论出发,探讨作为模拟主体的译者对《长恨歌》标题、文风、韵律、专有词汇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分析与比较,论证了原型–模型翻译论的模拟三手法对中国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诗歌在原型–模型翻译论指导下的可实践性。展开更多
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其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也因为独特的翻译策略,获得翻译学界的关注。本文尝试通过语用学中指示语理论与预设理论对《长恨歌》的译本进行分析...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其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也因为独特的翻译策略,获得翻译学界的关注。本文尝试通过语用学中指示语理论与预设理论对《长恨歌》的译本进行分析,表明译者在翻译时关注了语用学的对等,并通过利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重现了原文中的中文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忠实翻译。展开更多
该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聚焦于其态度子系统,对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原诗及其两英译本中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借助语料库标注工具UAM Corpus Tool,对原诗和两英译本中各类态度资源进行标注及统计。研究...该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聚焦于其态度子系统,对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原诗及其两英译本中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借助语料库标注工具UAM Corpus Tool,对原诗和两英译本中各类态度资源进行标注及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原诗中态度资源较多,弗莱彻(W.J.Fletcher)译本增加了丰富的态度资源,其中情感及鉴赏资源增加明显;而许渊冲译本相较于原文态度资源分布相差不大,与弗译相比,两者态度资源分布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微观层面上对比文本内容,仍存在差异性。基于此,该文发掘了其异同背后的价值主客体、译者主体性、表达与现实等原因。展开更多
文摘原型–模型翻译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翻译理论。我国翻译学家张今教授首次将原型–模型论引入到语言与翻译领域,赵联斌教授随后论证了此理论的可实践性与理论指导性。《长恨歌》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标志性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意义。作者选取三位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的译者(许渊冲;William J.B. Fletcher;Herbert Allen Giles)的三版《长恨歌》译本,在原型–模型翻译论的指导下,对三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原型–模型翻译论出发,探讨作为模拟主体的译者对《长恨歌》标题、文风、韵律、专有词汇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对不同译本的分析与比较,论证了原型–模型翻译论的模拟三手法对中国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肯定了中国诗歌在原型–模型翻译论指导下的可实践性。
文摘王安忆的代表作《长恨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叙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其英译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也因为独特的翻译策略,获得翻译学界的关注。本文尝试通过语用学中指示语理论与预设理论对《长恨歌》的译本进行分析,表明译者在翻译时关注了语用学的对等,并通过利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重现了原文中的中文的文化内涵,实现了忠实翻译。
文摘该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聚焦于其态度子系统,对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原诗及其两英译本中态度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借助语料库标注工具UAM Corpus Tool,对原诗和两英译本中各类态度资源进行标注及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原诗中态度资源较多,弗莱彻(W.J.Fletcher)译本增加了丰富的态度资源,其中情感及鉴赏资源增加明显;而许渊冲译本相较于原文态度资源分布相差不大,与弗译相比,两者态度资源分布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微观层面上对比文本内容,仍存在差异性。基于此,该文发掘了其异同背后的价值主客体、译者主体性、表达与现实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