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的异同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佳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68-69,共2页
通常来说,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留下来的优秀小说,因此在拍制电影之时,两者之间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差。这样的时间差往往是时代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导无论在价值观还是社会观等方面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 通常来说,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留下来的优秀小说,因此在拍制电影之时,两者之间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差。这样的时间差往往是时代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小说作者和电影编导无论在价值观还是社会观等方面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就使得改编电影与原著小说不能完全严丝合缝,有价值观上的偏差。本文比较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其原著小说《问与答》的异同,就是对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有出入的一个佐证,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小说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问与答》 比较
下载PDF
解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栋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9-90,共2页
作为一种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与根据其而改编过来的电影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由于两者的时代差异及其所面对的不同的政治倾向、市场需求与大众情趣等的区别,而且对名著的电影改编其艺术形式又有所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了两... 作为一种供大众欣赏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与根据其而改编过来的电影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由于两者的时代差异及其所面对的不同的政治倾向、市场需求与大众情趣等的区别,而且对名著的电影改编其艺术形式又有所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了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问与答》及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与答》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原著 继承
下载PDF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小说的艺术转换
3
作者 祖晓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76-78,共3页
以小说为蓝本改编成电影,是电影史上最为常见的影视创作手法之一,我们看到的很多经典电影都改编自经典小说。从小说到电影,很多时候并非简单地根据小说拍摄,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转换,这种转换通常体现在素材、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 以小说为蓝本改编成电影,是电影史上最为常见的影视创作手法之一,我们看到的很多经典电影都改编自经典小说。从小说到电影,很多时候并非简单地根据小说拍摄,而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转换,这种转换通常体现在素材、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好的转换能够使电影更加精彩,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便是对原著小说成功转换的典型。本文主要立足原著小说《问与答》,对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原著小说的艺术转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与答》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电影 小说 艺术转换
下载PDF
Promot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Seminar Courses:A Case Study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超 金利民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年第3期54-71,127,128,共20页
Using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led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of one successful seminar course (Short Stories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 Using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pproach,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acher-led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of one successful seminar course (Short Stories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for English majors i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iming at uncovering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disciplinary learning with language skills development.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teacher of the course, who perceiv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ingredient of his class, often uses more divergent, opinion-seeking questions to initiate discussion and uses four types of expansion question on his turn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namely, probing questions (PQ), clue-giving questions (CQ), elaboration requests (ER), and agreement checks (AC). The study also generates an I-R-(E)-F-FC [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FoUow up-Further Contribution] model, in which the teacher attempt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nar cours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question-answer sequence conversation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