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闻一多对屈原认识的转变及其原因析
1
作者 李乐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7,共5页
闻一多在其前期执著地认为屈原死之动机并非“忧国”而为“泄忿”或“洁身” ,然而到了后期即在抗战的烽火中 ,他在肯定后者的同时 ,又终于肯定了前者。当然 ,无论肯定前者抑或后者 ,他的视角都和前人如刘安和王逸不同 ,尤其是他之屈原... 闻一多在其前期执著地认为屈原死之动机并非“忧国”而为“泄忿”或“洁身” ,然而到了后期即在抗战的烽火中 ,他在肯定后者的同时 ,又终于肯定了前者。当然 ,无论肯定前者抑或后者 ,他的视角都和前人如刘安和王逸不同 ,尤其是他之屈原“忧国”说 ,跳出了传统的“忠君”和“爱国”认识为一体的窠臼而赋予了崇高的内涵即为人民鼓与呼。虽然说无论闻一多还是他人对屈原的评价都是托以言志的象征性“兴象” ,然而却使我们从中看出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屈原 刘安 王逸 态度 “忧国”说 评价 “兴象”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文学史 《读骚杂记》 《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 《闻一多评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