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的“互文”:小说创作与古典文学研究——以《陶渊明写〈挽歌〉》与“陶渊明讨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唐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5,共14页
1961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了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引起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一年多的时间内出现了三四十篇历史小说。1949年以后,不少现代作家进入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他们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和古典文学的研究是同步的,二... 1961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了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引起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一年多的时间内出现了三四十篇历史小说。1949年以后,不少现代作家进入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他们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和古典文学的研究是同步的,二者完全可能形成"互文"关系。以陈翔鹤创作《陶渊明写〈挽歌〉》为例,1958—1960年间,陈翔鹤领导的《文学遗产》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发起了一场"陶渊明讨论",一定程度上来说,《陶渊明写〈挽歌〉》的写作正是作为古典文学研究者陈翔鹤的一次"学术翻案",打破学科边界,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进行"互文"性的解读有可能读出那些未曾言说的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互文 陈翔鹤 《陶渊明(挽歌)》 陶渊明讨论
原文传递
读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谈文人与政
2
作者 张慧敏 《南方论丛》 2014年第6期84-87,83,共5页
文学常通过个体的一个特殊事例,像"陶渊明",聚焦他个人的特殊性,却历来表现了人类对"归园田居"的普遍向往。中国文人与政,自古以来就矛盾纠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倡导"归园田居"向来... 文学常通过个体的一个特殊事例,像"陶渊明",聚焦他个人的特殊性,却历来表现了人类对"归园田居"的普遍向往。中国文人与政,自古以来就矛盾纠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倡导"归园田居"向来被标志心智独立高洁。但也有关乎他崇尚自然的纯粹性争议。即他始终都无法真的成为"田居"村民的"落户"者,他的思想始终在儒和道中徘徊摇摆,甚至儒的入世远远高压于道的出世。本文读解上世纪60年代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揭示当代人之以古喻今。入世与出世是中国文人纠结的两难,而政治就好比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始终宿命般的缠绕于中国文人,方酿造出多重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陈翔鹤 陶渊明 挽歌
原文传递
死亡的救赎之曲——论陶渊明的挽歌创作
3
作者 王伟萍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8-102,共5页
在陶渊明的一生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挽歌》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而唱响的救赎之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 在陶渊明的一生中,死亡如影相随。为拂去头上浓重的死亡阴影,陶渊明转而向道、佛寻求救赎,化解其对死亡痛苦和恐惧。《挽歌》三章,为陶渊明轻死哲理之实践,亦是其面对死亡而唱响的救赎之曲,在貌似旷达的语词背后深藏的是其对死的浓重哀伤和对生的深深留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三章 挽歌创作
下载PDF
陶渊明《拟挽歌辞》的生死观
4
作者 符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9-131,共3页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 陶渊明的魏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拟挽歌辞》中对死亡的思考正体现了他的“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习惯和特点,试着分析《拟挽歌辞》所反映的死亡观和陶渊明思想的结合,论述《拟挽歌辞》在写作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拟挽歌辞》 生死现
下载PDF
从《拟挽歌辞》看陶渊明的死亡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佳佳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感于自身身世,吟咏死亡之作。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将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表达出一种“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风气和传统,分析《拟挽歌辞》在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前人的...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感于自身身世,吟咏死亡之作。陶渊明在这三首诗中将对死亡的思考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而表达出一种“委运任化”的死亡观。本文结合魏晋文人创作挽歌诗的风气和传统,分析《拟挽歌辞》在写作手法和内容上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试图阐发三首诗所体现的死亡观与陶渊明生平思想的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挽歌辞》 陶渊明 死亡观 作手法 五言诗
下载PDF
一次对死亡的精神漫游——评陶渊明的《挽歌诗三首》 被引量:1
6
作者 袁玲玲 《九江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17-20,共4页
《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对其文本内容 ,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 ,作一简要论述 ,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 (坟墓意象 ) ... 《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 ,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 ,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 ,对其文本内容 ,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 ,作一简要论述 ,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 (坟墓意象 ) ,情感历程 (层进之生死观 ) ,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诗三首》 诗歌创作 对比阅读 诗体 坟墓意象 生死观
下载PDF
原型與流變:陶淵明《擬挽歌辭三首》與朝鮮時代自挽詩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濬哲 林侑毅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293-336,共44页
一前言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文人申靖夏面對死亡,吟誦出陶淵明《擬挽歌辭》中的"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①。該詩句早在朝鮮前期沈義寫給洪景舟的文章中,已被引用②,以金昌協、金昌翕門人身份享有詩名的朝鮮後期文人金石敏... 一前言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文人申靖夏面對死亡,吟誦出陶淵明《擬挽歌辭》中的"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①。該詩句早在朝鮮前期沈義寫給洪景舟的文章中,已被引用②,以金昌協、金昌翕門人身份享有詩名的朝鮮後期文人金石敏,也曾在文章中提及陶淵明的自挽詩③。此外,曾爲舊韓末李震相門人的許愈,同樣在信中寫下吾輩皆老且病,疾病自來之也,然每誦《擬挽歌辭》二句,遂油然嘆息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陶淵明 自挽 身份 門人 金昌
下载PDF
陶渊明挽歌诗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杜瑞平 《九江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16-19,共4页
陶渊明挽歌诗是中古时期挽歌诗的巅峰。本文首先从陶渊明挽歌题目和其挽歌是否为临终属纩之作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分析陶渊明挽歌诗在魏晋六朝挽歌诗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力图从挽歌与挽诗的角度阐发陶渊明挽歌诗的价值。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 挽歌题目 创作时间
下载PDF
略论陶渊明的《挽歌诗》 被引量:1
9
作者 储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7-48,51,共3页
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 陶渊明以田园诗名世,相比之下,其《挽歌诗》不太引人注意。其实,陶氏《挽歌诗》视死如"永归于本宅"的境界,将个体生命融入整个宇宙的意识和阔大的气度,使他超越了时代,超越了人生,超越了自我。这与其田园诗中表现的敝屣功名,崇尚自然,处世率真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研究陶氏数量不多的"挽歌诗",对于理解"挽歌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对于深刻理解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抒情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 宇宙意识
下载PDF
智者的挽歌──读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
10
作者 高欣 《文史杂志》 2002年第1期78-78,共1页
长松寺集团负责人对本刊开辟“寻幽探故”专栏,宣传“以德治国”,弘扬代表传统文化,介绍先进丧葬文化,促进当代殡葬改革,表示真诚的赞扬和感谢。本刊将应长松寺集团之约,将继续宣传敬老尚贤,崇德兴文,慎终追远,和睦家庭,重视... 长松寺集团负责人对本刊开辟“寻幽探故”专栏,宣传“以德治国”,弘扬代表传统文化,介绍先进丧葬文化,促进当代殡葬改革,表示真诚的赞扬和感谢。本刊将应长松寺集团之约,将继续宣传敬老尚贤,崇德兴文,慎终追远,和睦家庭,重视子女教育,加强公民道德观念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拟挽歌辞三首》 东晋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庄子的生死观对陶渊明挽歌诗创作的影响
11
作者 许德坤 《江科学术研究》 2018年第2期70-72,76,共4页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对待生死辩证的眼光、超然的态度,都对陶渊明挽歌诗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陶渊明的三首挽歌诗开"自挽"创作的先例,分别就乍死而殓、祭奠送葬、入土埋葬三个场景作了展现。三部分紧密衔接,共... 庄子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对待生死辩证的眼光、超然的态度,都对陶渊明挽歌诗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陶渊明的三首挽歌诗开"自挽"创作的先例,分别就乍死而殓、祭奠送葬、入土埋葬三个场景作了展现。三部分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了陶渊明对待生死旷达、超然的态度。他和庄子一样,都试图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想象的虚构中消解对死的未知与恐惧,寻求内心的平和超然。这也形成了陶渊明挽歌诗独特的魅力,在魏晋文人挽歌诗创作中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陶渊明 挽歌诗创作 影响
下载PDF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征管见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秀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69-74,55,共7页
东晋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流传至今的诗有一百二十余首,其中大部分是以歌咏田园农事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在谈玄悟禅、模山范水盛极一时的晋宋诗坛上,他的田园诗卓立不群、独放异彩。他像暗淡夜空中的一颗亮星,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 东晋杰出的诗人陶渊明流传至今的诗有一百二十余首,其中大部分是以歌咏田园农事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在谈玄悟禅、模山范水盛极一时的晋宋诗坛上,他的田园诗卓立不群、独放异彩。他像暗淡夜空中的一颗亮星,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山祖。对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历代作家、评论家都有过不少论述。南北朝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田园诗 艺术特征 艺术风格 文学史 南北朝时期 平淡自然 作诗 评论家
下载PDF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
13
作者 裴登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74-78,共5页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个性因素 建构人生 人生理想 人生境界 自我价值 《归去来兮辞》 《拟挽歌辞》 人生道路 生命意识
下载PDF
二十世纪陶渊明享年争辩得失平议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华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7期42-46,共5页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里,有关陶公的享年问题,至二十世纪仍然争辩不已,一些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得出了陶公不同的享年结论。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本来是个相当明确的问题。第一,《陶集》中所附颜《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宋传... 在陶渊明研究领域里,有关陶公的享年问题,至二十世纪仍然争辩不已,一些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得出了陶公不同的享年结论。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本来是个相当明确的问题。第一,《陶集》中所附颜《诔》有“春秋六十有三”之语;《宋传》曰:“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二十世纪 《宋书》 梁启超 《自祭文》 颜延之 享年问题 十九岁 挽歌 朱自清
下载PDF
陶渊明的归隐与玄学的人格本体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家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31-37,46,共8页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隐.自出仕江州祭酒,或官或隐,至义熙元年辞去彭泽县令,归耕田园,终其一世六十三岁,近半生都过着隐居生活.钟嵘论诗,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首先着眼在“隐”,其次才是“诗”.可见渊明最初原非以诗著称...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赫赫有名的大隐.自出仕江州祭酒,或官或隐,至义熙元年辞去彭泽县令,归耕田园,终其一世六十三岁,近半生都过着隐居生活.钟嵘论诗,称其为“隐逸诗人之宗”,首先着眼在“隐”,其次才是“诗”.可见渊明最初原非以诗著称,而是以“隐”名世的.陶渊明何以归隐?又何以能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自甘淡泊,安贫乐道?究竟其生活信念和贯彻始终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对此历代治陶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注本 魏晋玄学 《庄子》 本体论 理想人格 嵇康 郭象注 挽歌诗》 外物
下载PDF
陶渊明生死观剖视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治中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74-78,共5页
陶渊明生死观剖视赵治中生死问题,曾被人们称为“人世第一层障碍”,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不同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一作为时代历史和现实生活反映的文学,生死观也成了它的一个深奥而永恒的... 陶渊明生死观剖视赵治中生死问题,曾被人们称为“人世第一层障碍”,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不同人会作出不同的抉择。一作为时代历史和现实生活反映的文学,生死观也成了它的一个深奥而永恒的主题。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对生死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魏晋士人 《形影神》 《古诗十九首》 委运任化 挽歌 《自祭文》 人生观 生死问题
下载PDF
“道”与陶渊明
17
作者 伍方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91-94,共4页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法自然 “名教”与“自然” 大自然 人生志趣 世说新语 人生境界 《五柳先生传》 “真” 挽歌诗》
下载PDF
略论陶渊明的饮酒诗
18
作者 陈毛美 《齐鲁学刊》 1987年第3期92-95,共4页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饮酒诗 颜延之 竹林名士 嗜酒 阮籍 魏晋时代 思想 题材内容 挽歌
下载PDF
试论陶渊明的“旷”与“真”
19
作者 陈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2-95,共4页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出手眼来抗拒时代风气的影响,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获得成功者,往往就会有一些人仿效,形成新的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诗》 《自祭文》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序》 “真” 《晋书》 《归园田居》 质性自然 田园诗
下载PDF
谁是陶渊明的“亲戚”?
20
作者 一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116-116,共1页
陶渊明在临终前写过一组《挽歌诗》,他设想自己死后的凄凉境况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里问:陶渊明的“亲戚”是谁?“亲戚”指哪个范围里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版)说:“亲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 陶渊明在临终前写过一组《挽歌诗》,他设想自己死后的凄凉境况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里问:陶渊明的“亲戚”是谁?“亲戚”指哪个范围里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1978年版)说:“亲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陶渊明诗中“或余悲”的首先应该是他的家人,不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人。现代汉语的概念套不进古代诗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诗》 家庭 婚姻关系 姻亲 《现代汉语词典》 临终前 《左传》 善事父母 境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