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感录》:《盛京时报》时期穆儒丐真实思想的表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43-50,共8页
1939年3月10日至11月12日,穆儒丐在《盛京时报》上刊载了长篇散文《随感录》。这部散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对中日的多方面比较,得出中国处处不如日本的结论,因此要"以日为师",向日本学习。为了阐述"以日为师"的核心观... 1939年3月10日至11月12日,穆儒丐在《盛京时报》上刊载了长篇散文《随感录》。这部散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对中日的多方面比较,得出中国处处不如日本的结论,因此要"以日为师",向日本学习。为了阐述"以日为师"的核心观点,文中还宣扬了"文学无用论",批判了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并对日本倡导的东亚新秩序进行赞美。《随感录》使穆儒丐《盛京时报》时期的真实思想状态得以鲜明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儒丐 《随感录》 《盛京时报》 思想状态
下载PDF
情、理、思的交融——读范国强《随感录》
2
作者 黄开才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48-149,共2页
范兄国强,从政多年,业余写作,出版了九本专著,还编撰不少地方文史之书,其勤奋精神,非常人可比。近日得其《随感录》一书。拜读之余,深受感染。谨记所感,以报其殷殷之情。一、情到浓时方动人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情感的浓郁。作者用了大... 范兄国强,从政多年,业余写作,出版了九本专著,还编撰不少地方文史之书,其勤奋精神,非常人可比。近日得其《随感录》一书。拜读之余,深受感染。谨记所感,以报其殷殷之情。一、情到浓时方动人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情感的浓郁。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写人,而在写人的过程中,这种情感体现得更为浓烈。饱含深情写朋友。左莉,国强兄的同事和邻居,一位受人尊敬的市领导和好大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体现 地方文史 《随感录》 含泪
下载PDF
读巴金《随感录》五卷本
3
作者 钱理群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9-51,共13页
这是一部1980年代总结"文革"历史教训的重要著作。巴金是从人性,从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的角度,进行历史的追问。巴金是著名作家,他的《随感录》五卷本(内含《随感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一发表,即引起... 这是一部1980年代总结"文革"历史教训的重要著作。巴金是从人性,从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的角度,进行历史的追问。巴金是著名作家,他的《随感录》五卷本(内含《随感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一发表,即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其影响经久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感录》 巴金 历史教训 80年代 自我反省 知识分子 著名作家
原文传递
评论:有话要说,有感而发
4
作者 禹振华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5-87,共3页
湖南日报有重视评论的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湖南日报》几乎每个版都有评论专栏:一版有《随感录》、二版有《七嘴八舌话当前》……但后来,评论的地位和功能有所萎缩,除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常规武器外,常设的只有《三湘时评》等个... 湖南日报有重视评论的传统。上个世纪90年代,《湖南日报》几乎每个版都有评论专栏:一版有《随感录》、二版有《七嘴八舌话当前》……但后来,评论的地位和功能有所萎缩,除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常规武器外,常设的只有《三湘时评》等个别言论栏目,且见报频率不是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专栏 《湖南日报》 《随感录》 评论员文章 90年代 常规武器 栏目 言论
原文传递
鲁迅与革命文学理论的翻译和出版——鲁迅与出版界之四 被引量:1
5
作者 吴中杰 《书城》 2018年第12期32-40,共9页
常看到有些文章称赞鲁迅对苏联十月革命颂扬之早,证据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的两篇《随感录》:《“来了”》和《“圣武”》。因为《“圣武”》文中说:“看看别国,抗拒这'来了'的便... 常看到有些文章称赞鲁迅对苏联十月革命颂扬之早,证据是一九一九年五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的两篇《随感录》:《“来了”》和《“圣武”》。因为《“圣武”》文中说:“看看别国,抗拒这'来了'的便是有主义的人民。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革命 出版界 鲁迅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 翻译 《随感录》 《新青年》
原文传递
说真话实话的《群言》
6
作者 江曾培 《群言》 2015年第9期58-59,共2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我结识了《群言》杂志编辑吴志实。其时我任职于上海文艺出版社,与吴志实同志一样,编辑工作之余也喜欢写点杂文随笔,我俩可说是双料的同行,早已互知对方姓名,但相知不相识,那次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会议上,我结识了《群言》杂志编辑吴志实。其时我任职于上海文艺出版社,与吴志实同志一样,编辑工作之余也喜欢写点杂文随笔,我俩可说是双料的同行,早已互知对方姓名,但相知不相识,那次相见甚欢。此后我们不时电话联络,并互赠著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应志实之约,为《群言》专栏《随感录》写稿,开始打算不过是偶尔写写,但感动于他处理稿件的热情及时,促使我_直写了下来,成了在《群言》上常常露脸的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艺出版社 实话 真话 《随感录》 九十年代 杂志编辑 编辑工作 写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