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正史《隐逸传》反映的隐士隐逸原因及编撰意图 |
戴显群
王营绪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2
|
基于《隐逸传》视角的艺术母题“在场”与主题“出场”的意义 |
赫云
李倍雷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2 |
1
|
|
3
|
唐宋隐逸文化比较——以《旧唐书》与《宋史》中《隐逸传》为中心 |
李相宜
|
《精品生活》
|
2022 |
0 |
|
4
|
隐逸文化积极因素的消解 |
张立伟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5
|
隐士的由来——《中国古代的隐士》 |
韩兆琦
|
《创造》
|
2015 |
0 |
|
6
|
史书之隐逸传 |
箫文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7
|
史书之隐逸传 |
乐闻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8
|
先秦隐逸群体浅论 |
赵东玉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9
|
论五凉学术的渊源和特征 |
杨胜良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0
|
抚琴弄弦不解音?──陶渊明与音乐 |
卫绍生
王守国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11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新解 |
李昭君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12
|
“或《唐书》字误”之误 |
顾农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4 |
0 |
|
13
|
也谈诸葛亮的澹泊——与黄裳同志商榷 |
黎洪
|
《江淮论坛》
|
1984 |
0 |
|
14
|
宗炳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
冯立
|
《华夏文化》
|
2006 |
0 |
|
15
|
内儒外道与《抱朴子》 |
李捷
|
《教育艺术》
|
1996 |
0 |
|
16
|
明清徽州文人的“风节”与“风雅” |
陈居渊
|
《徽州社会科学》
|
2018 |
0 |
|
17
|
陶潜和苏轼的子女观 |
芦笛
|
《中学历史教学》
|
2009 |
0 |
|
18
|
嵇康与《广陵散》 |
彭印川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1997 |
0 |
|
19
|
评现代名家与大家·吴湖帆 |
陈传席
|
《国画家》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