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雪晴》集叙事的距离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涵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3-88,共6页
《雪晴》集在第一人称叙述中表现出来的作者与家乡"人事"的距离和作者对尚武精神的反思,反映了沈从文适当调整他的回忆性乡土书写叙述策略的努力。在《雪晴》集中,叙述人的讲述、描写、思考在故事的当下进展中进行,却又将讲... 《雪晴》集在第一人称叙述中表现出来的作者与家乡"人事"的距离和作者对尚武精神的反思,反映了沈从文适当调整他的回忆性乡土书写叙述策略的努力。在《雪晴》集中,叙述人的讲述、描写、思考在故事的当下进展中进行,却又将讲故事的本领和议论、说明性的因素适当调和起来,这自有作者对不能始终如一从容行文的理解,但如果从讲述效果的取得来看,此种做法可能一方面促进乡土书写所着重处理的诗意境界和外部现实的联系,一方面揭露血淋淋的乡土械斗的残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雪晴》 第一人称叙述
下载PDF
《雪晴》:超越抒情的探索——沈从文小说抒情话语转型的一例个案分析
2
作者 李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3-88,100,共7页
沈从文的抒情话语在1940年代产生了某种新变。从《雪晴》中可以看出,"抒情"本身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它不仅渗透进入叙事话语生发出某种复杂性,还成为一种更为宏阔的生命形式和历史观照方式。通过对其抒情话语转型的分析,我们可... 沈从文的抒情话语在1940年代产生了某种新变。从《雪晴》中可以看出,"抒情"本身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它不仅渗透进入叙事话语生发出某种复杂性,还成为一种更为宏阔的生命形式和历史观照方式。通过对其抒情话语转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细察现代主体在弥合外部世界和内心体验时所生成的图景,并探究沈从文在创作上超越抒情的努力及其可能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晴》抒情话语 外部世界 内心体验
下载PDF
风景中的历史与人事——以《雪晴》系列小说为中心解读1940年代的沈从文
3
作者 温雅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4-190,共7页
《雪晴》系列小说是沈从文在1945-1947年间创作的小说,贯穿沈从文从昆明到北平,从抗战到内战的时空变动。小说文本在叙述方式和文学风格上呈现前后断裂,作者将其作为战争语境下综合性的文学实验,不仅将小说内置于游记框架中,同时通过风... 《雪晴》系列小说是沈从文在1945-1947年间创作的小说,贯穿沈从文从昆明到北平,从抗战到内战的时空变动。小说文本在叙述方式和文学风格上呈现前后断裂,作者将其作为战争语境下综合性的文学实验,不仅将小说内置于游记框架中,同时通过风景和人事的描摹呈现地方社会结构。《雪晴》系列小说的未完成性使其成为40年代沈从文研究中颇具典范意义的小说,值得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讨论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雪晴》 游记 风景画 乡绅
原文传递
梦断:沈从文“伟大中国文学作品”理想的寂灭及其内因 被引量:5
4
作者 罗义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1,共12页
就题材而言,沈从文最后的小说集《雪晴》回到了他所熟悉的湘西边地,但这绝非一种简单的重复。身份、语境、言说方式的转变,使得这部作品构成一种隐喻式的表达。小说中出现了画家梦断的情节,推究起来,沈从文的夙愿是创造"伟大中国... 就题材而言,沈从文最后的小说集《雪晴》回到了他所熟悉的湘西边地,但这绝非一种简单的重复。身份、语境、言说方式的转变,使得这部作品构成一种隐喻式的表达。小说中出现了画家梦断的情节,推究起来,沈从文的夙愿是创造"伟大中国文学作品"并藉此"重造中国"。"梦断"是对于自身创作乃至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整体结论,表征了他所遭遇的内外交困情形。《长河》、《芸庐纪事》、《小砦》等作品的未完成,凸显了沈从文小说的能力限度:他的想象力往往囿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题材的拓展上缺少一种"历史建构"能力,他所醉心的文体美学也使得他难以从风景画的捕捉中超拔出来并构建真正宏阔的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雪晴》 伟大中国文学作品 重造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