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非子·解老》“德”论锥指
1
作者 刘亮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0-156,共7页
前贤针对《韩非子·解老》篇的“德”的释义多有分歧,其义若回到篇文“身全之谓德”的表述上,释为身心的健全,在全篇皆可说得通。其篇论“德”之处,有内在的矛盾:篇文先提出“德”的维持需避免动用身心官能,保持“意无所制”的超脱... 前贤针对《韩非子·解老》篇的“德”的释义多有分歧,其义若回到篇文“身全之谓德”的表述上,释为身心的健全,在全篇皆可说得通。其篇论“德”之处,有内在的矛盾:篇文先提出“德”的维持需避免动用身心官能,保持“意无所制”的超脱状态,后又言“仁”是“德”的表征,故有德之人会以仁慈的态度对待外界。此种态度使人试图护佑他人他物,为后者致福除祸;而试图达到这一目的,其人又须体认与所慈爱的对象相关的“道理”;然不论所慈爱的对象,抑或所须体认的“道理”,皆会形成思虑或行动上的羁绊,使有德之人无法维持“意无所制”的状态。《解老》“德”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考察角度。针对此问题的探究,将引领我们发现《解老》乃至今本《韩非子》某些尚未被关注的问题,如《解老》虚静无为、休养蕃息、以慈爱对待民众的政治思想,与《韩非子》其他篇目将民众作为统治者达成目的的工具有深层次的抵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解老》 “德”论 “身全之谓德” “意无所制”
原文传递
古代中国人关于事物本体的发现——“稽”字的哲学之旅 被引量:6
2
作者 蒋重跃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84,159,共17页
正如古代希腊哲学家在ουσια的讨论中发现了事物的本质一样,古代中国的哲人则在"稽"的讨论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春秋后期到战国末年,除了日常语义之外,"稽"字的内部渐渐地增加了一些哲学含义。《老子》有"... 正如古代希腊哲学家在ουσια的讨论中发现了事物的本质一样,古代中国的哲人则在"稽"的讨论中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春秋后期到战国末年,除了日常语义之外,"稽"字的内部渐渐地增加了一些哲学含义。《老子》有"稽式"一词,表示事物的存在样式。战国中期以后,"稽"的"考核""验证"等含义得到广泛使用,这与当时形名法术的兴起有关。在《荀子》中,"稽"与"道"相合,又成为把握事物之度的活动。在与韩非同时代的《鹖冠子》一书中,又用来指代"道"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于是就有了事物本体(本质)的含义。按训诂可知,"稽"与"至"、"止"、"积"、"纪"、"计"等字相通,有到达、停留、积滞、原则和考核等含义。在《韩非子.解老篇》中,韩非提出"定理"的观点,认为"理"乃事物的"形象"或"规矩",只有"理定",才可"计会"(考量)。"道"指事物的总体存在,若没有"理"的规定,没有留止的特征,就是不可知的。"道"只有和"理"统一起来,才会成为具体事物的本质。"稽"字所有的含义与韩非的这些观点相吻合,所以才被他用来指代"道""理"关系。据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研究,古希腊的ουσια(所谓"在者的在",即事物本体或本质)就具有"停留"、"模式"、"根据"、"当下"等含义,归根到底,他称之为"常住的在场"。韩非用"稽"字表示"道""理"关系,恰恰具有相同的含义。如果说古代中国也有某种类似在场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的话,那么,韩非凭借着以"稽"为标志的理论创造活动就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传统的杰出代表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 《韩非子·解篇》 道理论 亚里士多德 本体 本质 海德格尔 在场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