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正理论》的极微观 被引量:2
1
作者 曹彦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6-71,共6页
极微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大乘中观派以及瑜伽行派都不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从而否定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实有观念。可以说,极微观是大小乘“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全面公正... 极微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大乘中观派以及瑜伽行派都不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从而否定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实有观念。可以说,极微观是大小乘“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全面公正地认识有部的极微观是正确理解佛教各派思想特征的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正理论》 极微观 佛教
原文传递
敦煌研究院旧藏阿毗达磨梵文残叶
2
作者 叶少勇 彭金章 梁旭澍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3-130,共8页
本文刊出6件阿毗达磨梵文残叶,原属任子宜旧藏,现藏于敦煌研究院。这些残页均为麻纸制成,以丝路北道婆罗米字体书写。其中第一件残叶出自众贤的《顺正理论》,涉及第一品中对"触"的讨论。其余5件残叶未能比定出文献来源,但很... 本文刊出6件阿毗达磨梵文残叶,原属任子宜旧藏,现藏于敦煌研究院。这些残页均为麻纸制成,以丝路北道婆罗米字体书写。其中第一件残叶出自众贤的《顺正理论》,涉及第一品中对"触"的讨论。其余5件残叶未能比定出文献来源,但很明显是出自阿毗达磨类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梵文残叶 阿毗达磨 《顺正理论》
下载PDF
说一切有部对有为法的定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彦 《理论界》 2012年第10期90-92,共3页
我们一般认为,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法是有为法。但这只是对有为法的描述,而非定义。最早对有为法作出精准定义的是世亲及众贤的老师塞建陀罗。他认为:有有为相的是有为法。根据这一定义,不仅因缘具足处在现在世的法是有为法,而且因缘... 我们一般认为,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法是有为法。但这只是对有为法的描述,而非定义。最早对有为法作出精准定义的是世亲及众贤的老师塞建陀罗。他认为:有有为相的是有为法。根据这一定义,不仅因缘具足处在现在世的法是有为法,而且因缘不具足处在未来世将来可生起的法亦是有为法,处在过去世永不再生的法也是有为法。此外,被非择灭无为法阻碍在未来世永不会经历生灭的法也是有为法。另外,根据这一定义,有为相本身也是有为法,因为有为相亦有有为相。总的来说,塞建陀罗关于有为法的定义在佛教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说一切有部 《入阿毘达磨论》 《順理论》 有为法
原文传递
说一切有部对佛教因果论之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法光 《宗教研究》 2016年第2期10-25,共16页
前言大约在公元前270年前后,说一切有部已从根本上座部分出,一向沿用传统的四缘说。到了公元前150年前后,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的《发智论》才创说六因论。对比四缘与六因论,可说两者在教理上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六因中的俱有因... 前言大约在公元前270年前后,说一切有部已从根本上座部分出,一向沿用传统的四缘说。到了公元前150年前后,迦旃延尼子(Kātyāyanīputra)的《发智论》才创说六因论。对比四缘与六因论,可说两者在教理上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六因中的俱有因。也可以说:迦旃延尼子在四缘论的基础上再提出六因,主要就在于成立俱有因。当然,在此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士用果 瑜伽行派 譬喻师 《俱舍论》 唯识论 《大毗婆沙论》 相应因 《顺正理论》 有漏法 发智论 因果关系论 有为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