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囟经》之价值刍议
1
作者 孔维祎 郝欧美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6期103-107,共5页
《颅囟经》是中医儿科学现存最早的专书,对儿科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目前依然有效地指导着当代中医儿科的实践。《颅囟经》于唐宋时期撰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见为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的点校本。“颅囟... 《颅囟经》是中医儿科学现存最早的专书,对儿科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目前依然有效地指导着当代中医儿科的实践。《颅囟经》于唐宋时期撰成,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见为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的点校本。“颅囟”指代小儿,书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纯阳”学说与“变蒸”学说,前者应看作“元气未散”,后者应视为“正常生理”,提示中医学必参合天文地理、古今阴阳。此外,书中记载了小儿诊脉的方法,列举了新生儿疾病,惊证、痫证、癫证、疳证、痢证等小儿常见病证,并附有治法方药;原书陈列15种火丹,均以发病部位的不同进行辨治;《杂证篇》收录了丰富的验方,重视乳母在维护小儿健康过程中的作用、治病不忘顾护脾胃、以五脏辨证法治疗疳证等理念,这些理念至今仍为临床所借鉴。治疗用药切合儿科实际,剂型以丸、散为主,药味少,另有洗浴、吹鼻等简便易行的外治法,很好地解决了小儿服药难的问题。全书言简意赅,尚存佚文待考,如进一步深入研究,必将有更多的收获。文章简述《颅囟经》的来源及重要学术思想,分析小儿脉法、儿科病证,并与现今儿科治疗中的具体情况做对比,发现《颅囟经》所列举的小儿病治法治则切合儿科实际医疗需要,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囟经》 纯阳 变蒸 小儿脉法 儿科病证
下载PDF
《内经》对《颅囟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振尊 史正刚 《中医儿科杂志》 2006年第2期9-12,共4页
详细论述了《内经》对《颅囟经》的影响,阐述了《颅囟经》的基本学术思想:《颅囟经》在生命的孕育及胎孕期、分娩后的护理方面的认识,对后世小儿生理病理认识的影响以及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认识,并且阐述了对后世儿科发展的... 详细论述了《内经》对《颅囟经》的影响,阐述了《颅囟经》的基本学术思想:《颅囟经》在生命的孕育及胎孕期、分娩后的护理方面的认识,对后世小儿生理病理认识的影响以及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认识,并且阐述了对后世儿科发展的影响,让现今的同仁认识到《颅囟经》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颅囟经》 理论体系 学术价值 小儿
下载PDF
《颅囟经》及其《四库全书提要》
3
作者 高晓山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08-609,613,共3页
关键词 《颅囟经》 《四库全书提要》 重新辑校
下载PDF
《四库全书》本《颅囟经》与清代藏书家
4
作者 朱音 《中医药文化》 2017年第5期9-15,共7页
大约成书于中古时期的《颅囟经》,未有全书留存。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复《颅囟经》,不仅使这部散佚已久的医籍得以归于整体面貌,且使宫廷藏书能够流传于世。清代藏书家李调元、陈鳣、丁丙等在传抄、刊行《颅囟经》的过程中,... 大约成书于中古时期的《颅囟经》,未有全书留存。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复《颅囟经》,不仅使这部散佚已久的医籍得以归于整体面貌,且使宫廷藏书能够流传于世。清代藏书家李调元、陈鳣、丁丙等在传抄、刊行《颅囟经》的过程中,使得该书广为传播。通过史料梳理与版本考订,探讨《四库全书》本《颅囟经》的辑复情形及其被藏书家整理传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囟经》 儿科 清代 藏书家
下载PDF
文仲渝儿科临床经验撷英
5
作者 余瑜 熊霖 +1 位作者 郑珊 梅燕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6期742-744,共3页
文仲渝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第5批、第6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小儿医之难,早在《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原序中已有相关总结之五难:"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 文仲渝主任中医师为重庆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全国第5批、第6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儿科分会副会长。小儿医之难,早在《小儿药证直诀》阎孝忠原序中已有相关总结之五难:"自六岁以下,黄帝不载其说,始有《颅囟经》,以占寿夭死生之候,则小儿之病,虽黄帝尤难之,其难一也。脉法虽曰八至为和平,十至为有病,然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药证直诀》 临床经验 儿科 《颅囟经》 中医传承 名中医 重庆市 中医师
下载PDF
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举隅 被引量:2
6
作者 龚志荣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7-198,共2页
中医外治是相对于内服中药的一种治法,它是指用手法、药品或器械施用于体表皮肤、黏膜孔窍或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外治法用于儿科疾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后... 中医外治是相对于内服中药的一种治法,它是指用手法、药品或器械施用于体表皮肤、黏膜孔窍或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医外治法用于儿科疾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后世各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其中第1部儿科书著《颅囟经》介绍各外治法方药近30余个,占该书1/2;明代《本草纲目》用于小儿外治的也有230多个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 小儿发热 治疗 《五十二病方》 儿科疾病 《本草纲目》 《颅囟经》 内服中药
下载PDF
“酿乳”疗法千古传
7
作者 王勇 《解放军健康》 2009年第3期36-36,共1页
古代医家认为,婴儿出生后虽然脱离了母体,但其哺乳期仍可谓是妊娠发育的继续,乳母与乳儿息息相通,乳母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均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的健康。最早的儿科专著汉代《颅囟经》中对此就有所论述:“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 古代医家认为,婴儿出生后虽然脱离了母体,但其哺乳期仍可谓是妊娠发育的继续,乳母与乳儿息息相通,乳母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均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的健康。最早的儿科专著汉代《颅囟经》中对此就有所论述:“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胶,是母寒气伤胃所致也”,故“奶母忌生冷、油腻、灸焯、毒鱼、大蒜、米醋”。这些认识为“酿乳”疗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酿乳 《颅囟经》 古代医家 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儿科专著 哺乳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