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麻木遗忘与施虐错位——鲁迅《风筝》及其笔下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
黎聪
|
《大连大学学报》
|
2024 |
0 |
|
2
|
《风筝》:四重忏悔的世界 |
翟文铖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3
|
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 |
姚丹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7
|
|
4
|
增删之际的隐微——试论《风筝》的改写 |
张业松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5
|
《风筝》一文到底要表达什么 |
王澄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6
|
从忏悔到自救——鲁迅《风筝》的心灵叙事 |
裴争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7
|
《风筝》教学设计 |
李卫东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8
|
对比阅读:从《我的兄弟》到《风筝》 |
钱理群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9
|
《风筝》的第三层意思 |
范富安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0
|
《风筝》中的“映衬” |
陈玉中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1
|
从职业性、政治性到人性融合——论谍战剧《风筝》“谍”的形象塑造 |
景秀明
张虎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2
|
“天性”难存的哀叹——《风筝》的另种读法 |
龚云普
|
《惠州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3
|
关于《风筝》中的“我”及其对儿童教育的批判 |
刘琳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14
|
译文修改——以刘士聪先生所译《风筝》为例 |
赵为娅
|
《科技信息》
|
2012 |
3
|
|
15
|
悠长的愁绪深沉的悲哀——读鲁迅《风筝》 |
黄真金
|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2009 |
1
|
|
16
|
《风筝》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
徐长林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
2009 |
1
|
|
17
|
三毛与鲁迅《风筝》的精神“遇合” |
刘素萍
翟思成
|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8
|
在《风筝》的文本深处:从厨川白村到志贺直哉 |
郜元宝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鲁迅《风筝》与朱自清《给亡妇》之比较 |
王吉鹏
付淼
|
《石家庄学院学报》
|
2012 |
0 |
|
20
|
渴望被很要好地叫声“哥哥”——鲁迅《我的兄弟》《风筝》比较谈 |
徐步军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