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历史图景及其意义与启示
1
作者 何建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3,共10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从经典作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图景,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最初与中国单向相遇五十年所形成的思想成果。这...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书从经典作家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遭遇“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图景,集中表达了他们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最初与中国单向相遇五十年所形成的思想成果。这一成果不仅是中国历史图景的真实展示,而且对经典作家本人思想的丰富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今日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们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有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历史图景 唯物史观 世界历史
下载PDF
德里达对马克思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研究
2
作者 张卓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86,共5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运用“幽灵学”的解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型的解读,以解构的方法论述了马克思“幽灵”的到来及其内涵,捍卫了马克思批判精神在现实与未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基于《马克思的幽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运用“幽灵学”的解构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新型的解读,以解构的方法论述了马克思“幽灵”的到来及其内涵,捍卫了马克思批判精神在现实与未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基于《马克思的幽灵》文本,分析研究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式阅读,合理借鉴其关于继承马克思批判精神遗产的观点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解构的马克思主义 批判精神 当代价值
下载PDF
戏谑外表下的严肃思考与现实选择--浅析《马克思进文庙》
3
作者 赵雨晴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在郭沫若的众多作品中,发表于1925年底的历史小说《马克思进文庙》因其戏色彩往往受到忽视,其实自有耐人寻味之处。郭沫若以小说的形式辨析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并主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一方面调和传统与外来的关系,另一... 在郭沫若的众多作品中,发表于1925年底的历史小说《马克思进文庙》因其戏色彩往往受到忽视,其实自有耐人寻味之处。郭沫若以小说的形式辨析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并主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资源,一方面调和传统与外来的关系,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文艺的方式化解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之间的主义矛盾。虽然郭沫若对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学理角度有待商椎,但是其论述敏锐地回应了社会历史,充分发挥了文艺的效用,不失为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求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小说 《马克思进文庙》
下载PDF
马克思的方法与霍尔的慧眼——从《马克思论方法》看霍尔接合论的来源与形态
4
作者 赵华飞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一般认为,斯图亚特·霍尔的接合论(articulation)是对厄内斯特·拉克劳同名概念的挪用。但若详细解读霍尔对马克思思想方法的阐释,便会发现,较之拉克劳,马克思文本中所内蕴的接合性因素乃是霍尔接合论由以产生、发展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斯图亚特·霍尔 《马克思论方法》 接合
下载PDF
海尔布隆纳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析
5
作者 贾艺蔚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35-38,共4页
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隐藏在历史中,因而首先应该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结合——进行分析。在对阶级斗争和异化的阐释过程中,海尔布隆纳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理解的... 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隐藏在历史中,因而首先应该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结合——进行分析。在对阶级斗争和异化的阐释过程中,海尔布隆纳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理解的合理之处在于:一是否认将所有的历史简化为一种经济决定论;二是唯物史观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是唯物史观是一种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社会分析方法。不合理之处在于:一是倾向于从斗争性理解矛盾;二是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简化为一种历史决定论;三是模糊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当然,对于海尔布隆纳对待唯物史观的理解应保持辩证的态度,要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而不能仅局限于分析他的观点,还要考察他的研究立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 唯物史观 辩证法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探究及当代启示
6
作者 崔发展 廖璐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3,81,共8页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深谙世界革命变化趋势,逐步重视对东方社会问题的研究。凭借特约通讯员身份,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统计数据与事实报道,对东方典型国家“中国”社会变革进行了细致探究,在西方列强资本扩张...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深谙世界革命变化趋势,逐步重视对东方社会问题的研究。凭借特约通讯员身份,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统计数据与事实报道,对东方典型国家“中国”社会变革进行了细致探究,在西方列强资本扩张打开中国大门、西方强权特权践踏中国人民、对华鸦片贸易加速社会矛盾激化等层面都做出了科学分析,并立足唯物史观、明辨中西时局、正视历史事实,前瞻预言了中国发展前路。回顾这些科学分析与前瞻评判,有助于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演变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真切体悟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哲思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对当下把握唯物史观、锚定全球视野、坚持道路自信、发扬斗争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当代启示
下载PDF
马克思与鲍威尔思想关系的历史性转变——读《马克思传》
7
作者 王辉 《哲学进展》 2024年第7期1359-1364,共6页
马克思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承认、出现分歧、激烈论战到最终公开批判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两位思想家在哲学和政治观念上的演变,而且对于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 马克思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相互承认、出现分歧、激烈论战到最终公开批判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两位思想家在哲学和政治观念上的演变,而且对于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传》为我们理解这一关系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马克思与鲍威尔思想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他如何逐步走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早期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建立,也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早期思想 鲍威尔 《马克思传》 关系转变
下载PDF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双重逻辑及其内在矛盾
8
作者 王伟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4-59,共6页
作为研究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奠基之作,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然与社会相互中介的观点。它使施密特避免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二者择一的谬误,基本把握住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实践... 作为研究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奠基之作,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然与社会相互中介的观点。它使施密特避免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二者择一的谬误,基本把握住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实践特征。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中介是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为立论前提的,为了确保这种非同一,施密特在突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实践特征的同时,又不得不反复重申那个“不能还原为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自然基质”的存在。实践优先与物质优先兼具的双重逻辑既体现了施密特敏锐的理论思维,也使他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难以自洽的内在矛盾,并因此呈现出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密特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双重逻辑 内在矛盾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9
作者 付洪 侯耀宗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6-39,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长期关注中国,他们把鸦片战争作为集中分析中国问题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揭露和谴责西方列强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本质和入侵中国的丑恶行径,支持和颂扬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预见了中国社会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长期关注中国,他们把鸦片战争作为集中分析中国问题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揭露和谴责西方列强对华鸦片贸易的罪恶本质和入侵中国的丑恶行径,支持和颂扬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预见了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光明前景。新征程上,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中国的论述,不仅对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而且对正确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主要体现为: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建设开放发展的现代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构建命运与共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学理根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语境中的文本考证
10
作者 郑宇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17,共9页
理论逻辑的解释是一种在以设问方式对话文本并捕获其内在联系线索的文本解读方法,故而“中国之治”制度优势对其理论自身的解释或解释其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学理根本,都必然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他们的经典文本通过对生活... 理论逻辑的解释是一种在以设问方式对话文本并捕获其内在联系线索的文本解读方法,故而“中国之治”制度优势对其理论自身的解释或解释其自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学理根本,都必然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他们的经典文本通过对生活世界的解释和改造,影响着中国制度建设的实践活动,这种以先在的理论作为后实践创造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内在联系上有本然的学理互定性和统一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许多文本清晰地解释着“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理论形成、发展、成熟和实践在内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及人论的一些哲学问题。这些不仅能体现其学理立义逻辑的生成现象,还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然的充实性文本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之治 制度优势 学理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文本考证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分工理论的鸿章钜字——李炳炎教授《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分工》的学术贡献
11
作者 王新建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3-116,共4页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分工》一书作为长期思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结晶,在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视域下对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杠杆作... 马克思认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分工》一书作为长期思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结晶,在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视域下对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杠杆作用的揭示,在剩余价值学说视域下对社会分工作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和生长点的明确指认,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的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总结等,既守正创新又以正视听,具有鲜明而突出的学术贡献。该书的出版,对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等基础性理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分工》 “历史之谜” “历史之手”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归来》: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月枝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共16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外学术界新一波马克思主义热潮。出版于2012年的英文文集《马克思归来》就是这一波马克思主义热潮的传播学重要成果之一。围绕此书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发展脉络和"马克思归来"的学术路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外学术界新一波马克思主义热潮。出版于2012年的英文文集《马克思归来》就是这一波马克思主义热潮的传播学重要成果之一。围绕此书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发展脉络和"马克思归来"的学术路径,可以发现,国外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在对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分析、知识劳工状况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方面有新突破的同时,也有更加学院化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冷战学术思维的影响不仅导致此书无视整个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理论与实践,而且遮蔽了这些理论和实践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对话关系。在人类重新面临"社会主义,还是野蛮主义"严峻选择的历史当口,中国传播学界具有担当起发展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和特殊条件。这需要立足中国现实和借鉴国外最新成果,也需要警惕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内部生产西方中心主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才能真正成为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际主义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学 网络时代 《马克思归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原文传递
对李季所著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霞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2,123,共6页
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提高中国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的话语权。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研究价值颇高。作者李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提高中国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的话语权。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研究价值颇高。作者李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民国时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颇深的理论家和史学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李季思想的研究很不足,还没有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结合李季生平,可以深入挖掘出中国首部《马克思传》的写作动机、出版过程及历史定位,提炼出李季著《马克思传》具有六大特点——编制清晰,注释比较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比较翔实;求真求实,力求公正客观;善用对比,见解比较独到;学养深厚,取材相当广泛;深入浅出,语言比较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传》 李季 马克思 恩格斯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世南 陆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高度注重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重大价值,将自然力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的重要思想。... 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高度注重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重大价值,将自然力视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以自然资本和自然价值的理念,对自然力进行了详细分类;从自然力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条件出发,从自然力的充分利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力是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以及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等方面揭示了自然力在生产力中的价值;批判了资本滥用和破坏自然力的反生态做法,阐述了合理利用自然力、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废物再利用、将改良了的土地传给后代以实现生态公正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自然力可持续利用思想拓宽和深化了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自然力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解构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形态——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解读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全胜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37-142,165,共7页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借用《哈姆雷特》中的幽灵意象比喻共产主义的当代出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退场"后如何看待异质性共产主义思想形态出场的问题。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借用《哈姆雷特》中的幽灵意象比喻共产主义的当代出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退场"后如何看待异质性共产主义思想形态出场的问题。德里达认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必将成为全体人类继承的遗产。在后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必须借助共产主义"幽灵"的出场,才能建构理想的生活。晚期资本主义的诸多矛盾需要凭借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才能得到说明。所以,成为"幽灵"后的共产主义理论形态的当代出场形式,就是随着理论形态的改变继续对现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德里达阐释了冷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的幽灵政治学进路,揭示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对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制度未来命运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出场学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弗罗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一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1,共5页
在 2 0世纪 60年代 ,弗罗姆最早明确指认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他以青年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 ,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本文集中讨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中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并对其基本... 在 2 0世纪 60年代 ,弗罗姆最早明确指认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他以青年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 ,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本文集中讨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中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并对其基本理论意向提出了批评性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弗罗姆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本质 人性 费尔巴哈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
下载PDF
一种被解构了的马克思精神——读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6-32,共7页
《马克思的幽灵》是 2 0世纪 90年代德里达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弘扬”了某种马克思精神 ,并对资本主义终结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但《马克思的幽灵》并不标志着德里达真正地走向了马克思 ,也不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已走向后现代之后 。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马克思 批判精神 资本主义终结论 解构主义
下载PDF
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于经济学之中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一兵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共3页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 阿尔弗雷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左翼代表。1931年5月19日,施密特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1957-1961年间,施密特在法兰克福大学攻读哲学、社会学和历史。1960年,在阿多诺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题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博士论文。随后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法兰克福劳动学院。1972年起,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施密特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克思的自然概念》(1960年)、《尼采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1963年)、《康德与黑格尔》(1964年)、《列斐伏尔和现代对马克思的解释》(1966年)、《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1967年)、《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概念》(1968年)、《历史与结构》(1971年)、《论批判理论的思想》(1974年)、《什么是唯物主义》(1975年)、《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1976年)、《观念与世界意志》(1988年)等。这里的5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的理论得失。张一兵的文章着重探询施密特的方法论,重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的关系。段方乐的文章揭示了施密特所阐发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双重逻辑,张金鹏的文章着力辨识了这种双重逻辑乃是施密特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缺失了生产关系这一重要环节所带来的理论后果。颜岩和夏凡的文章则分析了施密特对“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和施密特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理解。希望这一组笔谈的发表,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施密特研究的重视,进而促发我们更好地体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经济学批判 施密特 文本解读 笔谈 法兰克福学派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旧唯物主义 历史哲学
下载PDF
文化马克思主义之后——以伊格尔顿“自发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士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5-149,共5页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的"自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的自我拯救,是割掉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济主义;而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经济主义拘泥于经济层面的同时也忽视了自己对于经济层面的游离,因而两者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理...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的"自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的自我拯救,是割掉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济主义;而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经济主义拘泥于经济层面的同时也忽视了自己对于经济层面的游离,因而两者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理论的困境之中。伊格尔顿之为文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纠结,可以从文化政治批评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发掘其内在焦虑的根源,并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行程中找到其自我反思的线索;而作为文化马克思主义之后的晚期马克思主义也并没有离开文化马克思主义多远,两者共同分享了当下资本主义实践的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自发的马克思主义” 文化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以《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为个案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美珠 刘芳 《化工高等教育》 2018年第1期99-104,共6页
本文从《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个案出发,解读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案例导入旨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某个原理或思想。案例导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其必须具有生动... 本文从《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个案出发,解读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案例导入旨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某个原理或思想。案例导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其必须具有生动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的特点,必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导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是个九零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