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背上的法庭》:民间风俗与国家法律的交锋 被引量:1
1
作者 郁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1-32,共2页
本文以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为观照对象,从影片所塑造的三个人物入手来分析其所象征和代表的意味,并从影片所讲述的六个案件中探索了偏远地区民间风俗或民间法与国家法律的交锋与博弈,并指出民间法与国家法良性互动的可探索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人物象征 民间风俗 国家法律 互动
下载PDF
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博弈——谈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2
作者 袁翔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5,共2页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深刻而恒久的法学命题来说,它则是一个“活”的注解。近几年来,法学界探讨“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当学者们沸点经据典、长篇累牍地做着书面文章时,这部电影却像那支...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深刻而恒久的法学命题来说,它则是一个“活”的注解。近几年来,法学界探讨“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当学者们沸点经据典、长篇累牍地做着书面文章时,这部电影却像那支默默走在滇西红土地上的小小法官队伍一样,以一种令人感动的真诚探讨和诠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习惯法 国家法 博弈
下载PDF
法治,蜿蜒前进——观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洁来 《大众商务(下半月)》 2009年第11期210-210,共1页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了在云南西北的红土地上,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一起解决当地法律纠纷的故事。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法官老冯用了...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了在云南西北的红土地上,五十几岁的法官老冯,即将因政策变动而离开工作岗位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第一次下乡参加马背法庭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一起解决当地法律纠纷的故事。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法官老冯用了一系列看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处理方式,引起了年轻大学生阿洛的不解与责难。但事实上,老冯并非不懂法律而胡乱断案,而是通过自己多年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这个地区的独特的审案方式,让国家法与习惯法达到了一个让法律人与当地人都能够接受的平衡点。电影最后老冯堕崖,也就预示着继续法治的任务落到了阿洛的身上。阿洛有着彝族人的血统,懂得当地族人的“游戏规则”;有着正规大学法学院的教育背景,熟悉系统的法律法规,因此法治能够在蜿蜒中走得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法治 国家法 习惯法
下载PDF
浅谈法官审判原则——观《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克飞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94-,共1页
这部《马背上的法庭》,是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这个司法权力运作的空间维度。影片讲述了一个"司法下乡"的故事,五十多岁的法官老冯、因为法官职业化而行将退休的书记员杨阿姨还有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三人组成了一... 这部《马背上的法庭》,是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这个司法权力运作的空间维度。影片讲述了一个"司法下乡"的故事,五十多岁的法官老冯、因为法官职业化而行将退休的书记员杨阿姨还有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三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法庭——马背法庭,在这个移动的法庭上,他们在人情与法理的矛盾碰撞中,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纠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法官 审判原则
下载PDF
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的背后——从法人类学角度解读《马背上的法庭》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红梅 《西部学刊》 2020年第12期74-76,共3页
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关系是一个很久以来存在的话题,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讲述了六个案件,这六个案件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下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的博弈与冲突。这种冲突的背后,反映了在传统村寨中除了... 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关系是一个很久以来存在的话题,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讲述了六个案件,这六个案件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下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的博弈与冲突。这种冲突的背后,反映了在传统村寨中除了正式的国家法律外,还存在着传统习俗与权威的影响;显示了习惯法在偏远地区处理矛盾纠纷的重要性;国家法在偏远地区渗透的艰难;基层法官在两者产生冲突时的处理困惑以及在不违背国家法前提下习惯法对处理民间纠纷的特殊效率和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习惯法 国家法 基层法官 冲突
下载PDF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艺术元素展现中国基层法治建设
6
作者 丁福金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09-112,共4页
电影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每部电影都包含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想象力,法律电影也是如此,它在推动人类法治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欧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罗伯特·马利根,1962)、《肖申克的救赎》(弗兰克·德... 电影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每部电影都包含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想象力,法律电影也是如此,它在推动人类法治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欧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罗伯特·马利根,1962)、《肖申克的救赎》(弗兰克·德拉邦特,1994),还有中国的《秋菊打官司》(张艺谋,1992)、《十二公民》(徐昂,2015)等,都对现实的法治进展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 《十二公民》 艺术想象力 《肖申克的救赎》 基层法治建设 进展过程 《马背上的法庭》 艺术元素
下载PDF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法律思考
7
作者 徐致捷 《戏剧之家》 2020年第6期80-80,共1页
本文以《马背上的法庭》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从《马背上的法庭》中看到的法官职业化对于偏远地区的影响,接着对里面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当法律和偏远地区风俗出现冲突之时会出现的状况,以便反思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法官 村民
下载PDF
法治在少数民族村落实践的样式——以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为材料 被引量:1
8
作者 易军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马背上的法庭》展示了在一个浓厚的地方性情景中的法律实践方式,即通过法官取得地方情景和国家背景的双重合法性,并通过符号的操作把法律转换性适用于摩梭社会。这其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学院派在乡土的法律实践的分裂,并证明了学院派... 《马背上的法庭》展示了在一个浓厚的地方性情景中的法律实践方式,即通过法官取得地方情景和国家背景的双重合法性,并通过符号的操作把法律转换性适用于摩梭社会。这其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学院派在乡土的法律实践的分裂,并证明了学院派操作方式的僵化。通过老冯的法律实践,国家法治在地方性情景中的实现应当是多样态的,而且属于实质法治和地方化法治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法治实践 地方情景 法治样式
原文传递
《马背上的法庭》:山沟里的法律之光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灵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1期157-158,共2页
《马背上的法庭》是依据宁蒗彝族自治县执法人员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应用最朴素的拍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山沟沟里的人们质朴单纯的生活,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在落后贫穷的少数民族山区的现状。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有三个人,有着丰富基层... 《马背上的法庭》是依据宁蒗彝族自治县执法人员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应用最朴素的拍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山沟沟里的人们质朴单纯的生活,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度在落后贫穷的少数民族山区的现状。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有三个人,有着丰富基层法律经验的审判长老冯,纳西族女书记员老杨,年少的彝族大学生阿洛。本文从老冯——孤独的光荣之路,阿洛——矛盾挣扎的新生力量两方面,浅析《马背上的法庭》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马背上的法庭》 山沟
原文传递
刘杰导演作品的纪实风格探析——从《马背上的法庭》到《碧罗雪山》
10
作者 张含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1-96,共6页
当下中国导演群体中有一位名气不甚响亮,但却获奖无数的导演,从年龄上划分他比第六代导演年轻,从题材上分析他的电影作品又比第六代导演作品偏主流,然而他的作品呈现的纪实性的艺术风格又与第六代导演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在学界... 当下中国导演群体中有一位名气不甚响亮,但却获奖无数的导演,从年龄上划分他比第六代导演年轻,从题材上分析他的电影作品又比第六代导演作品偏主流,然而他的作品呈现的纪实性的艺术风格又与第六代导演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在学界颇受欢迎的导演就是刘杰,他的作品聚焦社会现实题材,尤其是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叙事上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故事片叙事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进行创作,镜头语言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固定镜头,摒弃好莱坞正反打的剪辑画面,人物对白多使用方言,少用配乐多以少数民族民歌为背景音乐等。从他蜚声国际的成名作《马背上的法庭》到获奖无数的《碧罗雪山》,观众都可以从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中窥探其个性化的艺术创作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杰导演作品 纪实风格 《马背上的法庭》 《碧罗雪山》
原文传递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的法律反思
11
作者 陈磊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了由老法官老冯、杨阿姨、大学生阿洛以及一匹马和一个国徽共同组成的"马背法庭"在云南边陲小寨办理案件、处理纠纷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了法官职业化改革与农村民俗传统的冲...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了由老法官老冯、杨阿姨、大学生阿洛以及一匹马和一个国徽共同组成的"马背法庭"在云南边陲小寨办理案件、处理纠纷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揭示了法官职业化改革与农村民俗传统的冲突。本文以《马背上的法庭》为例,从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出发,分析了在偏僻、边远的农村地区司法实践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探究了农村基层的法治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背上的法庭》 国家法 习惯法 法律反思
原文传递
从“马背上的法庭”到“指尖上的法庭”
12
《党课》 2020年第8期22-24,共3页
2006年,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上映。法官老冯、书记员杨阿姨和新来的大学生阿洛,带着一匹老马,行走在云南大山深处诸多村寨之间,挂起国徽,抬几张桌子,就组成了一个简易的法庭,审理案件,化解纠纷……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基层法官群体的... 2006年,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上映。法官老冯、书记员杨阿姨和新来的大学生阿洛,带着一匹老马,行走在云南大山深处诸多村寨之间,挂起国徽,抬几张桌子,就组成了一个简易的法庭,审理案件,化解纠纷……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基层法官群体的关注。流动在偏远村寨间的“马背上的法庭”,是否真实存在?又为什么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记员 化解纠纷 《马背上的法庭》 法官群体 马背上的法庭 审理案件 村寨 真实存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