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针见血的批评——普鲁斯特对圣伯夫的批驳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克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10,共7页
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是 2 0世纪初的一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 ,它分析了 19世纪大名鼎鼎的批评家圣伯夫只从生活轶事、他人言论、恶癖陋习等方面去评论作家的批评方法 ,反驳了圣伯夫对 19世纪重要作家的错误评价 ,同时阐明了创作者挖掘... 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是 2 0世纪初的一部重要文学批评著作 ,它分析了 19世纪大名鼎鼎的批评家圣伯夫只从生活轶事、他人言论、恶癖陋习等方面去评论作家的批评方法 ,反驳了圣伯夫对 19世纪重要作家的错误评价 ,同时阐明了创作者挖掘精神世界和表现真实的重要性。普鲁斯特的批评为 2 0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指出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驳圣伯夫》 法国 文学批评 20世纪初 批评方法 实证主义 创作特点 真实性
原文传递
人人都驳圣伯夫吗?——纪念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一百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宏安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28-46,共19页
脱胎于普鲁斯特遗留的笔记和手稿的批评专著《驳圣伯夫》,提出了“社会之我”和“内在之我”,贬低智力,崇尚直觉和主观真实,意在否定19世纪著名批评家圣伯夫重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实证主义批评方法或批评理论。《驳圣伯夫》将圣伯夫请下... 脱胎于普鲁斯特遗留的笔记和手稿的批评专著《驳圣伯夫》,提出了“社会之我”和“内在之我”,贬低智力,崇尚直觉和主观真实,意在否定19世纪著名批评家圣伯夫重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实证主义批评方法或批评理论。《驳圣伯夫》将圣伯夫请下神坛,成为大盛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新批评的基石之一。这部在普鲁斯特身后出版的、经别人之手编就的论著,在21世纪的今天有必要重新盘点和评估。本文通过重读《驳圣伯夫》并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批评界的观点演变,认为普鲁斯特生前的批评言论在身后成为某种预言实为批评史的风云际会使然;《驳圣伯夫》是批评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资料,而不是定论;《驳圣伯夫》是波德莱尔所说的“有其存在理由”的批评,有偏袒,有成见,有政治性,有激情,也有排他性,但“能打开最广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伯夫 普鲁斯特 《驳圣伯夫》 波德莱尔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家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7,共9页
“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于外语的语言写成的”。——普鲁斯特《驳圣伯夫》
关键词 翻译文学 翻译体 《驳圣伯夫》 普鲁斯特
下载PDF
为何《约翰·克利斯朵夫》更对中国现代知识人的“脾胃”
4
作者 李磊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2期83-89,共7页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其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驳圣伯夫》中这样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对这样的人来说,在一定的情况下,不陷入浅薄与谎言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选择了一个难于相处的天才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他说的极其平庸的俏皮...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其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驳圣伯夫》中这样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对这样的人来说,在一定的情况下,不陷入浅薄与谎言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选择了一个难于相处的天才作为作品的主人公,他说的极其平庸的俏皮话竟然出自一个天才人物之口听来实在令人气愤不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 约翰 知识人 《驳圣伯夫》 文学批评 普鲁斯特 法国作家 主人公
下载PDF
普鲁斯特的文学批评观
5
作者 臧小佳 《译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1-204,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普鲁斯特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文学创作中对文艺理念的渗透,探寻普鲁斯特研究的更多可能性,用普鲁斯特的文学批评观反观其文学作品,继续发掘<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伟大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 仿作 《驳圣伯夫》 风格 主题批评
原文传递
米兰·昆德拉:沉思中的虚构
6
作者 贝尔特朗·维贝尔 秦燕(译)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关键词 昆德拉 虚构 米兰 沉思 《驳圣伯夫》 20世纪初 普鲁斯特 小说 司汤达 叙述
原文传递
漂浮在叙述之流上的“个人”——“1970年代生人”观察
7
作者 岳雯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说,“在同一代人中出现的作家有同类别的,同流派的,同灵感的,同阶层的,同状况的,他们几乎以相同的方式执笔描述相同的东西,每人加添专属于自己的独特花边……”这似乎是真的。无论我们同意与否,时代,... 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中说,“在同一代人中出现的作家有同类别的,同流派的,同灵感的,同阶层的,同状况的,他们几乎以相同的方式执笔描述相同的东西,每人加添专属于自己的独特花边……”这似乎是真的。无论我们同意与否,时代,都在以它所特有的方式,赋予一代人以共同的精神背景与思想感情,再敦令他们以大致相同的方式记下这一切。那么,对于197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叙述 漂浮 《驳圣伯夫》 普鲁斯特 思想感情 70年代 作家
原文传递
“非意愿记忆”是什么?——基于普鲁斯特、柏格森和克里希那穆提的表述
8
作者 把噗 《青岛文学》 2018年第11期84-86,共3页
在《驳圣伯夫》的序言中,普鲁斯特谈到了所谓“非意愿记忆”的由来。“我们生命中每一小时一经逝去,立即寄寓并隐匿在某种物质对象之中”,“我们是通过那个对象来认识生命的那个时刻的,我们把它从中召唤出来,它才能从那里得到解放。”... 在《驳圣伯夫》的序言中,普鲁斯特谈到了所谓“非意愿记忆”的由来。“我们生命中每一小时一经逝去,立即寄寓并隐匿在某种物质对象之中”,“我们是通过那个对象来认识生命的那个时刻的,我们把它从中召唤出来,它才能从那里得到解放。”在普鲁斯特看来,记忆是藏匿在物体之中的,等待我们与它的再次相遇。为此,他举出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糕点——小玛德莱娜糕——为例,证明记忆确实储存于物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克里希那穆提 记忆 柏格森 《驳圣伯夫》 文学史 生命 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