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要——悼《高原》杂志原编辑吴艳林
1
作者 王家洋 《当代教育》 2010年第3期124-124,共1页
我要努力把最后一滴泪水流出 让大地繁花永驻 我要努力把双眼张大
关键词 《高原》 编辑 杂志
下载PDF
浅谈群舞《高原》对藏族舞蹈“卓”的训练意义
2
作者 李广胜 《戏剧之家》 2021年第11期117-118,共2页
这篇论文主要阐述了经典舞蹈作品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其中群舞《高原》在藏族舞蹈表演训练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舞蹈《高原》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卓"的表演性,让"卓"有了更形象的表现。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qu... 这篇论文主要阐述了经典舞蹈作品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其中群舞《高原》在藏族舞蹈表演训练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舞蹈《高原》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卓"的表演性,让"卓"有了更形象的表现。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卓"的风格特点及其课堂训练意义进行了界定,第二章对群舞《高原》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群舞《高原》在教学过程中对"卓"的训练意义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教学 《高原》 卓舞
下载PDF
《高原》——拓沙漠而成绿洲
3
作者 高信 《报刊之友》 2003年第6期92-93,共2页
1944年5月,湘籍女作家谢冰莹主编的文艺月刊暂时停刊,西安文坛出现短暂的冷寂.六个月后,又有湘籍文学青年、时任<西北文化日报>文艺副刊编辑的小青年彭古丁多方争取支持,迅即推出开本、刊期皆与<黄河>相同的<高原>.... 1944年5月,湘籍女作家谢冰莹主编的文艺月刊暂时停刊,西安文坛出现短暂的冷寂.六个月后,又有湘籍文学青年、时任<西北文化日报>文艺副刊编辑的小青年彭古丁多方争取支持,迅即推出开本、刊期皆与<黄河>相同的<高原>.当年按月出版两期,次年仅出一期,第三年,抗日战争胜利,自一月到三月,连出三期,是谓"新第一卷",大有重新振作之慨.可惜,好事多磨,主编彭古丁因事南下上海,刊物也就随之烟消云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西安市 文艺期刊 期刊史
下载PDF
西北高原上的奇葩 解放前西安出版的《高原》钩沉
4
作者 武德运 《出版史料》 2010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高原》 解放前 出版 西安 西北 钩沉 40年代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高原鼠兔和它们的房客 被引量:1
5
作者 袁屏 辛夷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10年第11期36-40,共5页
夏天,是高原观鸟的好时节。我和我的朋友们终于出发了,当我们的汽车刚刚驶离青海省会西宁不久,一片广袤无垠的高山牧场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星星点点的帐篷、牛羊,紫色的翠雀花迎风摇摆。
关键词 小学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高原鼠兔和它们的房客》
下载PDF
《高原气象》征稿简则
6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高原气象》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特别是青藏高原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也涵盖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观测和预报预测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大气... 《高原气象》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特别是青藏高原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也涵盖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观测和预报预测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大气雷电等学科,为推动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学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科学 《高原气象》 编辑部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巩崇水 物理量 气象出版社 参考文献
下载PDF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欢迎您的来稿
7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2期84-84,共1页
关键词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来稿
下载PDF
《高原科学研究》征稿启事
8
作者 《高原科学研究》编辑部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2期2-2,共1页
《高原科学研究》是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西藏大学主办,西藏大学期刊中心高原科学研究编辑部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54-1065/N,中文,季刊,公开发行。本刊是在《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础上创办的专业... 《高原科学研究》是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西藏大学主办,西藏大学期刊中心高原科学研究编辑部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54-1065/N,中文,季刊,公开发行。本刊是在《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础上创办的专业学术类刊物,主要刊登高原生态、高原医学、高原农牧、高原气象、高原交通、藏文信息处理等具有高原和西藏地区特色的科学研究成果,本刊不收取审稿费及版面费。稿件要求1.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2.文稿内容格式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3.论文篇幅一般以3000-8000字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科学研究》
下载PDF
高原半边天——高原军嫂系列散文之一
9
作者 贾学义 《汽车运用》 2005年第10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高原半边天》 散文 贾学义 文学作品 中国 当代
下载PDF
高原月夜
10
作者 胡继华 《四川气象》 2004年第4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高原月夜》 散文 当代 胡维华
下载PDF
高原的初吻
11
作者 罗文海 《汽车运用》 2004年第10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罗文海 中国 当代 小说 《高原的初吻》
下载PDF
高原的情绪
12
作者 许立业 《丝绸之路》 2002年第3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高原的情绪》 中国 当代 散文 许立业
下载PDF
高原夜
13
作者 野鹤 《黄河之声》 2015年第19期29-29,共1页
情归何处 飞花铺雪路 若有无声冬夜顾 遥望苍穹星宿
关键词 诗歌 《高原夜》 中国 野鹤
下载PDF
高原的春天(外一首)
14
作者 鸽子 《云南林业》 2012年第6期73-73,共1页
阳光像天河决堤的流水 一泻而下
关键词 《高原的春天》 诗歌 文学 鸽子
下载PDF
高原女神
15
作者 杨成春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6年第5期39-39,共1页
曾经慕名把你仰望,不知该如何形容你的容颜。朝霞里,你闪耀迷人的光彩,雾帘中,你的风姿若隐若现。啊!洱海,高原女神,蓝天为你梳妆,彩虹为你惊艳。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歌曲 《高原女神》
下载PDF
高原小鸟
16
作者 辛光武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8年第4期15-17,共3页
青藏高原的小鸟种类很多,有的长年留居高原,有的秋去春回地迁徙。像云雀、百灵鸟就留居在高原.黄鹤鸽、白鹌鸽和黄头鹌鸽是候鸟。青藏高原的小鸟自由歌唱,期盼着这里的天空永远是湛蓝透明、森林翠绿、灌丛茂密、草青水清。那么,青... 青藏高原的小鸟种类很多,有的长年留居高原,有的秋去春回地迁徙。像云雀、百灵鸟就留居在高原.黄鹤鸽、白鹌鸽和黄头鹌鸽是候鸟。青藏高原的小鸟自由歌唱,期盼着这里的天空永远是湛蓝透明、森林翠绿、灌丛茂密、草青水清。那么,青藏高原的小鸟有多少种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高原小鸟》 辛光武 文学作品
下载PDF
高原半边天——高原军嫂系列散文之五
17
作者 贾学义 《汽车运用》 2007年第2期50-51,共2页
最遥远的丈夫最近的爱 早在马丽慧与刘平结婚的前四个月,刘平就去三医大读研,毕业后接着读博,这一去就是五年有余。从格尔木到重庆,其间横亘着2512公里的迢遥山水。所以。他们的结婚只意味着天各一方,而不是长相厮守。
关键词 《高原半边天》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下载PDF
《高原地震》第31卷(2019)总目录
18
《高原地震》 2019年第4期67-74,共8页
关键词 地震监测 地震台 《高原地震》
下载PDF
Variation in the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1980–2020 被引量:1
19
作者 Jinglong Huang Chaofan Li +2 位作者 Binghao Jia Chujie Gao Ruichao L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5期34-39,共6页
The active layer,acting as an intermediary of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greatly influences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permafrost areas and is notably sensitive to climate fluctuations.Uti... The active layer,acting as an intermediary of water and heat exchange between permafrost and atmosphere,greatly influences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permafrost areas and is notably sensitive to climate fluctuations.Utilizing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to drive the Community Land Model,version 5.0,this study simulat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ALT)on the Tibetan Plateau(TP)from 1980 to 2020.Results show that the ALT,primarily observe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TP where there are insufficient station observations,exhibits significant interdecadal changes after 2000.The average thickness on the TP decreases from 2.54 m during 1980–1999 to 2.28 m during 2000–2020.This change is mainly observed in the western permafrost region,displaying a sharp regional inconsistency compared to the eastern region.A persistent increasing trend of ALT is found in the eastern permafrost region,rather than an interdecadal change.The aforementioned changes in ALT are closely tied to the variations in the surroundi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particularly air temperature.Additionally,the area of the active layer on the TP displays a profound interdecadal change around 2000,arising from the permafrost thawing and forming.It consistently decreases before 2000 but barely changes after 2000.The regional variation in the permafrost active layer over the TP reveal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a complex response of the contemporary climate under global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layer thickness PERMAFROST Tibetan plateau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Isolated deep convect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rainy season during 2001–2020 被引量:1
20
作者 Ying Na Chaofan Li Riyu Lu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4年第5期16-21,共6页
The Tibetan Plateau(TP)is a prevalent region for convection systems due to its unique thermodynamic forcing.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solated deep convections(IDCs),which have a small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ize than m... The Tibetan Plateau(TP)is a prevalent region for convection systems due to its unique thermodynamic forcing.This study investigated isolated deep convections(IDCs),which have a smaller spatial and temporal size tha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over the TP in the rainy season(June-September)during 2001–2020.The authors used 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from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mission.Results show that IDCs mainly concentrate over the southern TP.The IDC number per rainy season decreases from around 140 over the southern TP to around 10 over the northern TP,with an average 54.2.The initiation time of IDCs exhibits an obvious diurnal cycle,with the peak at 1400–1500 LST and the valley at 0900–1000 LST.Most IDCs last less than five hours and more than half appear for only one hour.IDCs generally have a cold cloud area of 7422.9 km^(2),containing a precipitation area of approximately 65%.The larger the IDC,the larger the fraction of intense precipitation it contains.IDCs contribute approximately 20%–30%to total precipitation and approximately 30%–40%to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P,with a larger percentage in July and August than in June and September.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IDCs contribute more to both total precipitation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P compared to the surrounding plain regions.IDCs over the TP account for a larger fraction than MCSs,indica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IDCs over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lated deep convection Tibetan plateau Clima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ecipitation contribution Extreme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