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卑与“超越”——鲁迅《高老夫子》的心理学解读 被引量:4
1
作者 姜彩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6,共7页
运用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解读鲁迅小说《高老夫子》,认为高老夫子形象并非通常所谓无耻之徒、投机骗子所能概括,他其实是一个自卑症患者。像阿Q、孔乙己等人一样,高老夫子在鲁迅笔下不是单纯的讽刺对象,在他可笑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可怜的生... 运用个体心理学的方法解读鲁迅小说《高老夫子》,认为高老夫子形象并非通常所谓无耻之徒、投机骗子所能概括,他其实是一个自卑症患者。像阿Q、孔乙己等人一样,高老夫子在鲁迅笔下不是单纯的讽刺对象,在他可笑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可怜的生存处境。鲁迅对高老夫子因自卑而退缩,又以看似胜利者的姿态掩饰自卑心理的揭示,既是对人生隐秘心理的深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童年期不当教育给人成年后造成的阴影所进行的反思,因而这一人物就具有更丰富的人生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高老夫子》 个体心理学 自卑 “超越”
下载PDF
连番溃败后的救赎与终结——重读《高老夫子》
2
作者 刘方鑫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12,共4页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身处五四时代却不规避旧式文人的恶德,以金钱弥补欲望、不学无术与好色尤为触目,“巨婴症”的心理更是加剧了其形象的喜剧性。鲁迅在《高老夫子》中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与批判上承《儒林外史》的讽刺传统,下启钱...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身处五四时代却不规避旧式文人的恶德,以金钱弥补欲望、不学无术与好色尤为触目,“巨婴症”的心理更是加剧了其形象的喜剧性。鲁迅在《高老夫子》中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与批判上承《儒林外史》的讽刺传统,下启钱锺书《围城》的反讽叙事,更积极呼应了1920年兴起的“反智识阶级”文学文化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老夫子》 “巨婴症” 知识分子 “反智识阶级”
下载PDF
《高老夫子》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3
作者 管冠生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8-71,86,共5页
精神分析使我们对《高老夫子》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桑"的重现和"嘻嘻"的重复发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黄三"代表着高老夫子压抑下去了的本能冲动,"万瑶圃"则象征着高老夫子的自我形象既... 精神分析使我们对《高老夫子》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桑"的重现和"嘻嘻"的重复发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黄三"代表着高老夫子压抑下去了的本能冲动,"万瑶圃"则象征着高老夫子的自我形象既非理性、非现实,又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理想。对精神分析技术炉火纯青的运用使得《高老夫子》成为鲁迅所完成的最好的小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老夫子》 黄三 万瑶圃 重现
下载PDF
论鲁迅作品中教师话语的破立辩证
4
作者 朱崇科 《粤海风》 2022年第5期85-92,共8页
简单说来,鲁迅小说中的教师话语呈现出两种风格一一同情式剖析与入木式批判,皆耐人寻味:前者涉及了作为谋生职业中的个体变异以及为师的艰辛,而后者却批判了伪现代的卑劣与旧传统的僵化。散文书写中教师的形象则以褒扬居多,在这背后却... 简单说来,鲁迅小说中的教师话语呈现出两种风格一一同情式剖析与入木式批判,皆耐人寻味:前者涉及了作为谋生职业中的个体变异以及为师的艰辛,而后者却批判了伪现代的卑劣与旧传统的僵化。散文书写中教师的形象则以褒扬居多,在这背后却呈现出核心思想一“立人”理念的坚守以及“自反”式文本再现与思考,践行了破与立的繁复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教师话语《高老夫子》《端午节》“立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