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鬼子来了》与理性启蒙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吉安 史博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73-75,共3页
我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至少已有近500部,但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深度还停留在控诉侵略和赞颂反抗的层面上,而着力于民族反省、历史反思的影片仍十分罕见。若此,抗战电影便只有泄愤和娱乐的意义,而无法引领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竟... 我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至少已有近500部,但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深度还停留在控诉侵略和赞颂反抗的层面上,而着力于民族反省、历史反思的影片仍十分罕见。若此,抗战电影便只有泄愤和娱乐的意义,而无法引领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个蕞尔小国践踏了14年之久?好在我们还有一部《鬼子来了》,它表面看似在揭示国民愚昧问题,但其实真正要促使观众去探询的,却是"为什么有些民众不爱国"和"怎样才能让民众爱国"这样的大问题。应当说,只有正视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才能真正走上民富国强的现代文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来了》 民众 爱国 电影社会学
下载PDF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文化解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程箐 龙君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3期23-24,共2页
对于抗日战争历史中,有关日本文化的认识及解读,中国的影视作品往往疏于浅显的认识和表现。姜文的《鬼子来了》将眼光置于日本文化和中日文化碰撞中的误读。在他看来,日本人的温文尔雅与凶残暴虐一脉相承,这都与其民族性格息息相关。而... 对于抗日战争历史中,有关日本文化的认识及解读,中国的影视作品往往疏于浅显的认识和表现。姜文的《鬼子来了》将眼光置于日本文化和中日文化碰撞中的误读。在他看来,日本人的温文尔雅与凶残暴虐一脉相承,这都与其民族性格息息相关。而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困惑和遭遇的悲剧,源于对日本文化肤浅地认识,用自己的传统看待日本文化,从而产生了文化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来了》 日本文化 文化误读
下载PDF
《鬼子来了》的互文、隐喻与其他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77,共3页
《鬼子来了》对抗战沦陷区中国农民麻木愚昧形象的表现是在与顽固、愚忠的异族强盗对比下完成的。繁复叙事、黑白影像、方言俚语、隐喻互文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多声部"复调"风格。影片"抉心自食"般的拷问甚至超越《阿Q正传》对国民劣... 《鬼子来了》对抗战沦陷区中国农民麻木愚昧形象的表现是在与顽固、愚忠的异族强盗对比下完成的。繁复叙事、黑白影像、方言俚语、隐喻互文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多声部"复调"风格。影片"抉心自食"般的拷问甚至超越《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人性 国民性 《鬼子来了》
下载PDF
迎刃而上的悲喜剧——姜文《鬼子来了》的互文、隐喻与其他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潇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4-58,共5页
《鬼子来了》对抗战沦陷区中国农民麻木愚昧形象的表现是在与顽酷、愚忠的异族强盗对比下完成的。繁复叙事、黑白影像、方言俚语、隐喻互文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多声部"复调"风格。影片"抉心自食"般的拷问甚至超越《阿... 《鬼子来了》对抗战沦陷区中国农民麻木愚昧形象的表现是在与顽酷、愚忠的异族强盗对比下完成的。繁复叙事、黑白影像、方言俚语、隐喻互文的表现手法形成其多声部"复调"风格。影片"抉心自食"般的拷问甚至超越《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人性 国民性 《鬼子来了》
下载PDF
“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关于电影《鬼子来了》的叙事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凤卓 彭正生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3-67,71,共6页
从"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视角进入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影片颠覆了传统抗日题材电影的模式,消解了崇高、权威、集体等一系列宏大抽象客体,试图进一步还原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私密性,尝试通过充满隐喻的叙事... 从"看"与"被看"的双重焦虑视角进入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影片颠覆了传统抗日题材电影的模式,消解了崇高、权威、集体等一系列宏大抽象客体,试图进一步还原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私密性,尝试通过充满隐喻的叙事剖析国家民族光环下的真实存在,实现对中日两个民族性格命运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看 双重焦虑 《鬼子来了》
下载PDF
浅析《鬼子来了》里的“小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贾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35,共1页
小叙事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框架,影片《鬼子来了》就采用了这种小叙事。结合影片中的具体人物、情节,分析小叙事日常化、个人化的特点是怎样运用在艺术创作中的,又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小叙事 《鬼子来了》 历史 日常化 个人化
下载PDF
生存意识与历史记忆——从小说《生存》到电影《鬼子来了》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跃庭 《日本学论坛》 2008年第1期57-62,共6页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本文以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和它的改编剧本,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作和拍摄的电影《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回避其从小说、剧本到电影的流变过程中在文艺样式... 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流变中,为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本文以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和它的改编剧本,以及姜文据此再度创作和拍摄的电影《鬼子来了》为考察对象,回避其从小说、剧本到电影的流变过程中在文艺样式与拍摄技巧上的特色,而着重从创作主体建立在国族想象上的启蒙立场与文本中阶级意识的隐现上,探讨当前抗战文艺中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意识 历史记忆 《鬼子来了》 日本 启蒙
下载PDF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中的荒诞美学研究
8
作者 张海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83-85,共3页
姜文是优秀的电影演员,更是一位成就突出、风格特异的电影导演。他导演的电影虽然数量有限,但每一部影片都独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言说不尽。并且,姜文的一系列电影,都体现出对艺术形式的积极探索和对人的生存现状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 姜文是优秀的电影演员,更是一位成就突出、风格特异的电影导演。他导演的电影虽然数量有限,但每一部影片都独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言说不尽。并且,姜文的一系列电影,都体现出对艺术形式的积极探索和对人的生存现状的深刻思考,形成了一以贯之的主题:中国式的荒诞。这一点,在影片《鬼子来了》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它通过主人公一系列徒劳无功的行为,又最终被砍头的命运,凸显荒诞主题,使观众获得崭新的审美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鬼子来了》 荒诞 生存困境
下载PDF
民族意识夹缝中的黑色幽默——解析电影《鬼子来了》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84-85,共2页
姜文是我国电影导演界中的一位鬼才,他一直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与画面将深刻的思想融入电影艺术中,虽然导演的作品不多但是部部经典。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都会通过富有特点的视角与语言赋予了电影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其... 姜文是我国电影导演界中的一位鬼才,他一直以独特的视觉语言与画面将深刻的思想融入电影艺术中,虽然导演的作品不多但是部部经典。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都会通过富有特点的视角与语言赋予了电影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其中《鬼子来了》的拍摄为姜文在中国影坛上树立了独特的地位,取代了原有抗战题材的影片的拍摄理念,用剑走偏锋的形式表达出深刻的内涵。本文对姜文执导的《鬼子来了》深入分析,对其中意蕴的独特性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视觉语言 电影艺术 《鬼子来了》 内涵
下载PDF
姜文作品《鬼子来了》叙事特征之探微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建红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0期40-41,共2页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初显姜文"演而优则导"的资质与才华,那么《鬼子来了》则进一步确立了姜文作为导演在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从故事的完整度与叙事的流畅性来说,相比《太阳照常升起》要更容易解读,比《让子弹飞》更加...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初显姜文"演而优则导"的资质与才华,那么《鬼子来了》则进一步确立了姜文作为导演在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从故事的完整度与叙事的流畅性来说,相比《太阳照常升起》要更容易解读,比《让子弹飞》更加深刻、更富意味。单单说它的故事好看难免会抹杀这部作品的独特性,这部作品蕴含了姜文在电影叙事策略上探索与努力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来了》 民族文化 黑色幽默 影像语言
下载PDF
电影《鬼子来了》对经典民族抗战电影叙事模式的解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晶晶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4期116-117,共2页
经典民族抗战电影多采用民族主义神话及经典抗战历史叙事模式,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在正统历史叙事之外开辟了自由叙事、个体化叙事的路数,完成了对经典民族抗战电影叙事的解构。
关键词 电影《鬼子来了》 经典抗战电影叙事 解构
下载PDF
电影《鬼子来了》的悲剧意蕴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瑞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6-118,共3页
电影《鬼子来了》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结束前夕,一座偏远小山村里老百姓因愚昧无知和固守的善良善待日本兵却被血腥屠杀的悲剧故事。影片以黑白片的形式拍摄,在一派诙谐荒诞的幽默氛围中呈现出"笑中带泪"的人性嘲讽。... 电影《鬼子来了》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抗日战争结束前夕,一座偏远小山村里老百姓因愚昧无知和固守的善良善待日本兵却被血腥屠杀的悲剧故事。影片以黑白片的形式拍摄,在一派诙谐荒诞的幽默氛围中呈现出"笑中带泪"的人性嘲讽。导演姜文更是以精辟搞笑的语言、犀利深刻的思想和巧妙的剧情安排将这种嘲讽和警示发挥到极致,让人在观影时又哭又笑,既悲且痛。本文将从影片叙事、表现手法和悲剧主题三个方面来鉴赏此片,分析影片的悲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鬼子来了》 人性 荒诞 警示
下载PDF
论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悲剧性
13
作者 宋桂娟 毕会娜 《电影评介》 2013年第7期26-27,共2页
《鬼子来了》情节简单,内涵很复杂,是一部一丝一毫不同于迄今为止中国任何一部抗战电影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们恐惧、压抑、困惑,引起我们的怜悯和同情,但不能否认它又让我们看到一种向上的生命力,一种崇高,这些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悲剧性... 《鬼子来了》情节简单,内涵很复杂,是一部一丝一毫不同于迄今为止中国任何一部抗战电影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们恐惧、压抑、困惑,引起我们的怜悯和同情,但不能否认它又让我们看到一种向上的生命力,一种崇高,这些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悲剧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来了》 姜文 悲剧性
下载PDF
《鬼子来了》叙事学角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礼福 《电影评介》 2014年第3期25-27,共3页
《鬼子来了》是姜文根据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成的电影,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却完全不同,电影对小说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 《鬼子来了》是姜文根据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成的电影,该片虽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却完全不同,电影对小说改动较大,将原著中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的主题搁置,注重提炼“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虽然电影被封杀,但不得不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来了》 姜文 村民 粮食 影片 两个俘虏 花屋
下载PDF
“鬼”的“凝视”——细读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
15
作者 丁雄飞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1期68-75,共8页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中,1945年华北日占区挂甲台村,呈现出三种共存的象征秩序:"日本人"的秩序、"乡村共同体"的秩序、中国的"我"的秩序。由于"我"给马大三造成的棘手状况,使得"日本人&...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中,1945年华北日占区挂甲台村,呈现出三种共存的象征秩序:"日本人"的秩序、"乡村共同体"的秩序、中国的"我"的秩序。由于"我"给马大三造成的棘手状况,使得"日本人"的秩序和"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在常态下"暂时的凝视效果"先后被颠覆。最终,获得中国人主体意识的马大三,使自己成为实在界里的"鬼",决绝地反抗"日本人"的象征秩序。本片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乃中国现代历史的首要任务,而片头的"我"只闻声不见人,则反映出世纪末的姜文无法对于现代之后有所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鬼子来了》 凝视
下载PDF
电影《鬼子来了》的悲剧性美学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向阳 《视听》 2019年第1期71-73,共3页
《鬼子来了》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影片融合了喜剧、荒诞剧、闹剧等诸多元素,实则包裹着一颗悲剧的内核。姜文利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情节编排,巧妙地将悲剧美学融入到看似荒诞、嬉闹的叙事中,以马大三等小人物在战争年代面临的恐惧... 《鬼子来了》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杰作,影片融合了喜剧、荒诞剧、闹剧等诸多元素,实则包裹着一颗悲剧的内核。姜文利用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情节编排,巧妙地将悲剧美学融入到看似荒诞、嬉闹的叙事中,以马大三等小人物在战争年代面临的恐惧、挣扎,以及到最后无可避免的死亡,来映射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毁灭,俨然是一出典范的悲剧样本。本文从情节与人物这两个悲剧最重要的美学元素出发,对影片悲剧美学策略进行分析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鬼子来了》 人性 叙事 美学 情节
下载PDF
人性方圆:从美学视域浅析影片《鬼子来了》
17
作者 杜雨珊 《戏剧之家》 2018年第24期112-112,共1页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在众多展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该片摆脱了传统抗日战争影片重点展现战争场面的桎梏,将视角下移转向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内心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讨论《鬼子来了》... 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在众多展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可谓是独树一帜,该片摆脱了传统抗日战争影片重点展现战争场面的桎梏,将视角下移转向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内心变化,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讨论《鬼子来了》中人性的方与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视域 人性 《鬼子来了》
下载PDF
从《生存》到《鬼子来了》的影像建构
18
作者 孙洪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3-166,共4页
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 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 《生存》 《鬼子来了》 电影改编
原文传递
暗淡与鲜红美术画面下对人性的诠释——评电影《鬼子来了》
19
作者 张静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4期117-118,共2页
电影《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此片虽然在戛纳电影节获奖,却在国内被禁无法上映。原因是此片区别于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没有过多的描述军民合作、共同抗日的情节,反而大量地刻画了日本在侵华期间,老百姓们迫于生存压力... 电影《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此片虽然在戛纳电影节获奖,却在国内被禁无法上映。原因是此片区别于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没有过多的描述军民合作、共同抗日的情节,反而大量地刻画了日本在侵华期间,老百姓们迫于生存压力的种种愚昧行动与思想。在导演姜文独特的叙事角度下,对人性进行了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来了》 暗淡与鲜红 美术画面 人性的诠释
原文传递
“缺席的在场者”与“在场的缺席者”
20
作者 张若琪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90-95,共6页
当今,具有国族创伤性质的历史记忆正逐步被电影化表达,且始终存在着“双重他者”,亦即以作为“外在他者”——中华民族创伤施加者的外国人形象和以作为“内在他者”的中华民族创伤承受者的国人形象。然而“双重他者”作为中华民族对本... 当今,具有国族创伤性质的历史记忆正逐步被电影化表达,且始终存在着“双重他者”,亦即以作为“外在他者”——中华民族创伤施加者的外国人形象和以作为“内在他者”的中华民族创伤承受者的国人形象。然而“双重他者”作为中华民族对本族历史与族群生存际遇的复杂心态与文化记忆的见证者,却逐渐成为“缺席的在场者”和“在场的缺席者”。无论是一昧妖魔化还是刻意无视之的态度,都表明走不出这段历史的,不是他者,而是中华民族自己。中华民族受侵辱后的斯德哥尔摩情节至今仍在,国族创伤记忆成了悬在中华民族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只有不再将被欺侮的历史排斥屏蔽在主流之外,直面创伤记忆,华语电影才能更好地呈现时间之流与存在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他者 《二十二》 《鬼子来了》 《一九四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