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德米特创作技法在我国当代声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艺术歌曲《黄昏》和《爱之酒》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段媛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4-175,共2页
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是西方近代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理论家之一。他的作曲理论作为“20世纪三大作曲理论体系”之一,是建立在半音阶基础之上的自由十二音技法。这种自由的... 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德国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是西方近代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理论家之一。他的作曲理论作为“20世纪三大作曲理论体系”之一,是建立在半音阶基础之上的自由十二音技法。这种自由的十二音与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术截然不同,兴氏的十二音是依附于调性基础上的旋律形态与纵向型和弦结构;勋伯格的十二音则是无调性的纵向或横向的十二音集合,它以集合间的各种联系来揭示音乐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技法 兴德米特 《黄昏》 艺术歌曲 艺术特色 声乐作品 当代 作曲理论
下载PDF
《黄昏》阅读训练
2
作者 阎永锋 《写作(中)》 2012年第9期35-35,25,共2页
黄昏茅盾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 黄昏茅盾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风在掌号。冲锋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 阅读训练 课外阅读 优秀文章 文学
下载PDF
翻译审美主客体视角下的散文翻译研究——以谢冰莹著作《黄昏》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炎炎 《海外英语》 2019年第15期184-185,共2页
散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做好散文翻译并将其传播于海内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翻译审美主客体理论下分析散文的翻译方法,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框架,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翻译审美... 散文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做好散文翻译并将其传播于海内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翻译审美主客体理论下分析散文的翻译方法,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框架,即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包括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翻译审美客体包括审美表象因素(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和审美非表象因素(意境层面、文化层面和风格层面),探讨张培基先生在散文《黄昏》翻译中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应用。笔者认识到亟须培养翻译审美素养,学习理论知识,二者合一才能有更好的散文译作,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翻译美学 翻译审美主客体 《黄昏》
下载PDF
思绪在流动中奔涌 情感在流动中实现——《黄昏》评改
4
作者 廖霞丽 《写作》 2005年第7期46-48,共3页
樱花只有坠落。才显出盛开的美丽:人只有离别。才明了相遇的可贵。两人相遇了,即使短暂,却足以留恋一生,樊池的《黄昏》,向我们述说着——“完美的瞬间可以和永恒抗衡”。
关键词 《黄昏》 流动 评改 情感 思绪 相遇 离别 述说
下载PDF
自作聪明的教训—浅析萨基的小说《黄昏》
5
作者 彭振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17年第5期43-45,共3页
【经典文本】黄昏[英国]萨基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的长方形草坪。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
关键词 《黄昏》 小说 聪明 经典文本 长方形 公园 冲淡
下载PDF
韩雪野的《黄昏》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6
作者 吴晓琪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1期120-127,共8页
本文运用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圆形人物论,重新解读韩雪野《黄昏》的人物形象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中体现的作家意识。在分析过程中,不执着于作家的身份与政治立场,而是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以期得到... 本文运用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平、圆形人物论,重新解读韩雪野《黄昏》的人物形象及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其中体现的作家意识。在分析过程中,不执着于作家的身份与政治立场,而是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以期得到关于此作品更为饱满的、不同以往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雪野 《黄昏》 E.M.福斯特 扁平人物论 圆形人物论
下载PDF
以《黄昏》与《大陆》的类似的书写方式为中心考察韩雪野对日本殖民地的文学接触方式
7
作者 吴晓琪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2期154-160,共7页
韩雪野1936年发表的《黄昏》与1939年发表的《大陆》因其相似的叙述情节,使得这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产生了比较的可能性。本论文从两部作品的叙述方式的相似性出发,推论出,韩雪野对同样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伪满洲国与朝鲜的文学化方式... 韩雪野1936年发表的《黄昏》与1939年发表的《大陆》因其相似的叙述情节,使得这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产生了比较的可能性。本论文从两部作品的叙述方式的相似性出发,推论出,韩雪野对同样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伪满洲国与朝鲜的文学化方式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大陆》 韩雪野 民族意识 阶级意识
下载PDF
探析艺术歌曲《黄昏有感》的创作特征与演唱技巧
8
作者 刘小榆 《黄河之声》 2023年第4期118-121,共4页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留下许多的音乐杰作,并成为世界音乐中的宝贵遗产,其中他的艺术歌曲也是其众多音乐创作的精华所在。艺术歌曲《黄昏有感》作为莫扎特晚期的一首作品,兼具了古典音乐与浪漫色彩的特性。... 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留下许多的音乐杰作,并成为世界音乐中的宝贵遗产,其中他的艺术歌曲也是其众多音乐创作的精华所在。艺术歌曲《黄昏有感》作为莫扎特晚期的一首作品,兼具了古典音乐与浪漫色彩的特性。这一时期莫扎特经历了父母离世、恋人的欺骗,这对他生活的打击很大,由此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感受了死亡,促使了《黄昏有感》这首作品的诞生。本文以《黄昏有感》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创作的技法特征以及演唱技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期望能够以一个广阔的歌唱视角能够对《黄昏有感》的艺术表现进行重新地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本身的创作理念与艺术价值,解读作品的艺术特性,最后结合舞台艺术演出的实践经验,对演唱中一些实际的问题进行探究、总结,从而服务于自我的演唱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扎特 艺术歌曲 《黄昏有感》 创作特征 演唱技巧
下载PDF
《黄昏》:俄罗斯文学的清晨——解读茹科夫斯基的风景哀诗《黄昏》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立业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4-119,共6页
茹科夫斯基乃俄罗斯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风景诗《黄昏》素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首浪漫主义哀诗。本文以解读《黄昏》为发端,分析与探究茹科夫斯基对既往文学的突破,对俄罗斯新文学的开创,对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生活风景 心理风景 立体风景 音乐风景 茹科夫斯基 《黄昏》 诗歌评论 俄罗斯
原文传递
从影片《黄昏的清兵卫》透析日本武士文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康有金 田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0-91,共2页
2002年日本影片《黄昏的清兵卫》在当时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再度欣赏,颇有新感。该影片多方位多视角的折射了日本武士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文从该电影出发,深层剖析了武士文化的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七个方面的内涵,这些... 2002年日本影片《黄昏的清兵卫》在当时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再度欣赏,颇有新感。该影片多方位多视角的折射了日本武士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文从该电影出发,深层剖析了武士文化的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七个方面的内涵,这些方面左右着他们的悲喜,诠释着他们的命运。进入近代后,日本极端军国主义利用武士文化控制了一些日本人,尤其是一些极端右翼分子的思维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的清兵卫》 透析 武士文化
下载PDF
没落的历史与叙述:《黄昏清兵卫》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0,共2页
关键词 《黄昏清兵卫》 日本 山田洋次 导演 故事梗概 影片欣赏 历史叙事
下载PDF
诗作同时同地,诗味风格迥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的阅读体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洪权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30-34,共5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事件对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是有差异的,本文以两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沈从文《黄昏和午夜》——为评价中介。两首诗的主题明显针对新中国成立事件,表现出知识分子在时代选择面前的差异性: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表达了诗人的身份优越感——时代的主人、充满朝气的青壮年,以及由此身份延展出来的诗歌格调的高昂与雄浑;沈从文的《黄昏和午夜》却结合诗人自己的现实处境表达了他对时局的看法,他更像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老人,由此身份使诗歌显示出一种低沉而凄婉的风格,犹如挽歌的变调。这形成两首诗歌的诗味的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诗味 同时同地(1949年9、10月)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黄昏和午夜》 阅读体验
下载PDF
简论谢伦散文审美风格主体内在因素的艺术外化——以散文集《黄昏里的山冈》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治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66-68,共3页
《黄昏里的山冈》彰显出谢伦散文真切自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这一独特审美风格是作者沉静内敛与敏感忧郁的个性气质、独特的生命体验引发的显性创作心理动机,以及建立在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现象与本质洞悉基础上的深邃历史意识的艺术... 《黄昏里的山冈》彰显出谢伦散文真切自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这一独特审美风格是作者沉静内敛与敏感忧郁的个性气质、独特的生命体验引发的显性创作心理动机,以及建立在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现象与本质洞悉基础上的深邃历史意识的艺术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伦 《黄昏里的山冈》 审美风格 个性气质 心理动机 历史意识
下载PDF
一曲黄昏的颂歌——茅盾散文《黄昏》赏析主讲:柏青(国家一级作家) 被引量:1
14
《老年世界》 2012年第9期42-43,共2页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澌!——队伍解散,随着愤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关键词 《黄昏》 作家 国家 赏析 散文 茅盾 颂歌
原文传递
黄昏(散文)——天堂是我们的悠然一瞬
15
作者 樊池 《写作》 2005年第7期45-45,共1页
每个夏天,仲夏过后就习惯听小刚的《黄昏》。在武大的某个角落可以找到一种牵动心的东西。未明湖畔树影绰绰,梧桐树荫下。走出图书馆与西天相遇的刹那,心中就响起黄昏的旋律,不是宏大的震撼,而是来自全身每个细胞的感受,来唤起心... 每个夏天,仲夏过后就习惯听小刚的《黄昏》。在武大的某个角落可以找到一种牵动心的东西。未明湖畔树影绰绰,梧桐树荫下。走出图书馆与西天相遇的刹那,心中就响起黄昏的旋律,不是宏大的震撼,而是来自全身每个细胞的感受,来唤起心中悸动的伤感,于是泪水就在眼眶打转.一种悲情扑面,不是,是从心底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散文 《黄昏》 图书馆 感受 伤感 悲情
下载PDF
文学:心灵与情感的一种释放方式——评介詹双喜作品集《黄昏的麦地》
16
作者 叶修成 《云梦学刊》 2011年第1期111-112,共2页
《黄昏的麦地》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乡村的生活情形,而且对民情风俗也有详细的载录,充满了作者对故土乡情浓郁的怀恋,对孩童生活深情的眷顾。同时,它也深刻地展现了世俗人性的复杂多变,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人世悲天悯人的精神境界。这部作品... 《黄昏的麦地》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乡村的生活情形,而且对民情风俗也有详细的载录,充满了作者对故土乡情浓郁的怀恋,对孩童生活深情的眷顾。同时,它也深刻地展现了世俗人性的复杂多变,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人世悲天悯人的精神境界。这部作品集文笔简练明快,风格平淡自然,思想深刻隽永,景物描摹富有诗意,心理刻画细腻传神,方言俗语亲切温馨。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创新,均不愧为一部文学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的麦地》 乡村生活 故土情怀 悲天悯人
下载PDF
《黄昏》
17
作者 杨子 《明日风尚》 2016年第8期7-7,共1页
关键词 《黄昏》
原文传递
忧郁唯美的《黄昏》
18
作者 杨国平 《高中生(高考)》 2011年第5期10-11,共2页
黄昏是一个永恒的写意符号,是古今中外诗人、散文家的宠儿。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很多人踌躇不已;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让人生发几许闲愁。而在何其芳的《黄昏》中,他以黄昏作为梦的背景,以... 黄昏是一个永恒的写意符号,是古今中外诗人、散文家的宠儿。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很多人踌躇不已;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让人生发几许闲愁。而在何其芳的《黄昏》中,他以黄昏作为梦的背景,以精致的、灵动的抒情性语言勾勒出虚拟的景象,使梦提前拉开了帷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 唯美 忧郁 散文家 李商隐 李清照 何其芳 抒情性
原文传递
黄昏有大美——季羡林先生散文《黄昏》赏析
19
作者 万晓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2年第11期76-77,共2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文学读本》收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此篇虽是季先生的早期散文作品,却也集中地表现出其散文的独特魅力。一、描写细腻,化抽象为具体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它是平凡的、短暂的,是...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文学读本》收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此篇虽是季先生的早期散文作品,却也集中地表现出其散文的独特魅力。一、描写细腻,化抽象为具体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它是平凡的、短暂的,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季先生通过细致地观察,抓住这一特定时分的典型景物进行细致传神的描摹,反复运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在黄昏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来表现黄昏这一时间概念。文中以"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 散文作品 季羡林 赏析 大美 高中语文教材 时间概念 文学读本
原文传递
一段孤寂的生命晚景——读徐以短篇小说《黄昏》
20
作者 付勇军 《辽河》 2015年第2期162-162,共1页
《黄昏》是不好读的,正因为不好读,我才想读下去,试试它是否有嚼头。小说讲的是一个独居老人的最后生命历程。有关此类话题,最近频频提起,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黄昏》 短篇小说 生命历程 孤寂 独居老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