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齐物论》篇题英译看其多重意蕴
1
作者 于雪棠 《国际汉学》 2023年第4期23-28,154,共7页
《齐物论》篇题歧义颇多,其英译主要有万物之齐同、万物齐同之论、视万物或物论为齐同、使万物均等的分类方式、万物生而平等五大类。陈汉生的英译译出了篇题的双重意蕴,难能可贵。葛瑞汉的译法和毕来德的解说最能揭示《齐物论》的哲学... 《齐物论》篇题歧义颇多,其英译主要有万物之齐同、万物齐同之论、视万物或物论为齐同、使万物均等的分类方式、万物生而平等五大类。陈汉生的英译译出了篇题的双重意蕴,难能可贵。葛瑞汉的译法和毕来德的解说最能揭示《齐物论》的哲学意蕴,将“齐物论”译为一种观物方式、思考方式或认知方式。译者的哲学思考、哲学立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观物方式 平等
下载PDF
自我转化的隐喻———以《齐物论》“吾丧我”为线索 被引量:2
2
作者 匡钊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 《庄子·齐物论》代表了典型的庄子面对事物与知识的世界的态度,亦提供了何以可能达成超越庸常的所谓逍遥境界的基本说明。由道家的一贯立场而言,后者意味着某种得道的方式,而对于庄子而言,则其展现为对自我问题的发现、对其转化问题的关注与对特定超越性视角的确证。如所周知,庄子言说上述内容的方式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即以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基本手段,表达自己对于自我和道的关系的新理解。通过重新聚焦《齐物论》中贯穿性的“吾丧我”问题,评估相关的重要结构隐喻,如“三赖”“環中”“物化”等,可见庄子如何由道—物关系出发证成自己对于道—我问题的理解,以及他对自我转化过程的理解,而在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隐喻作为哲学修辞的手段可被作为现有语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自我 隐喻 语文学
下载PDF
再读《齐物论》:从道不可说到经世致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巍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作为古典中国思想标志性概念的道,因历来被看作不可说者,似乎只能在非语言的玄思直觉中被把握。但在《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中,道不可说仅是指不能以谈论对象物的方式来谈论道,或者说,道仅是在某种物论语言中不可说,这并不等于道绝对... 作为古典中国思想标志性概念的道,因历来被看作不可说者,似乎只能在非语言的玄思直觉中被把握。但在《庄子》的名篇《齐物论》中,道不可说仅是指不能以谈论对象物的方式来谈论道,或者说,道仅是在某种物论语言中不可说,这并不等于道绝对超出了语言的界线。实际上,按照《齐物论》,关于道的言说在以下意义是可能的:道虽然不是可被“谈论”的对象物,却能在言说活动中“显示”为一种说话方式,其特征是说话人对物的言说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是/非”判断,而是具有一种变通立场的自由。并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变通的自由被归于实用取向的考量,即得道者总是能根据现实的实用需要变通其说话立场(“用也者,通也”)。于是,该篇对道不可说的阐述就走向了对致用之道的揭示,后者象征着在“经世”的政治实践中基于实用考量的治理逻辑。因此以《齐物论》为例,能看到道家对道不可说的阐述不但没有走向非语言的玄思直觉,反倒更重视外间现实,特别是万事万物的实用价值。这意味着,最以玄思著称的道家并非外在于中国古代的致用传统,甚至可能比儒家更早地形塑了这一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家 经世致用
下载PDF
言默与体道——《齐物论》言道观析论
4
作者 苏杭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5,共8页
道之不可言说是庄老体道经验的共同特质。相较于老子研究界的丰硕成果,近年对庄子相关问题的讨论未见进展。其实,《齐物论》的讨论语境是高度分化的“言谓世界”。在这一语境中,一方面,日常语言所承载的是个体之“是”,一切以名言证“... 道之不可言说是庄老体道经验的共同特质。相较于老子研究界的丰硕成果,近年对庄子相关问题的讨论未见进展。其实,《齐物论》的讨论语境是高度分化的“言谓世界”。在这一语境中,一方面,日常语言所承载的是个体之“是”,一切以名言证“道”的努力终将失败;另一方面,《齐物论》亦承认有“道言”。作为《庄子》所特有的言说技艺,曼衍之言作为不断从“此”转为“彼”的化中之言,实质是“物化”在言谓世界中的现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曼衍 卮言 无言
下载PDF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探赜--以《齐物论》为中心文本
5
作者 韩知霖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4-107,共14页
庄子有深邃的生态美学思想,有研究注意到这一点,却尚未对其在美、审美与艺术这三个美学基础论域所具备的丰富内涵进行全面揭示。以《齐物论》为中心文本,可将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划分为三条交织并行的关键脉络。第一,生态美思想:美在自... 庄子有深邃的生态美学思想,有研究注意到这一点,却尚未对其在美、审美与艺术这三个美学基础论域所具备的丰富内涵进行全面揭示。以《齐物论》为中心文本,可将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划分为三条交织并行的关键脉络。第一,生态美思想:美在自然整体。美是和谐的自然整体或自然整体的和谐。第二,生态审美思想:直观自然本貌。人们应当通过滤除或者“悬置”先见、偏见与成见,如其所是地观照自然。第三,生态艺术思想:艺术师法自然。艺术家应当通过顺其自然的艺术创作,完成自然天成的艺术品。总体来说,自然在庄子的语境中是一个拥有崇高地位的本源性存在,对美、审美与艺术均具有规定性。从生态美思想、生态审美思想与生态艺术思想三重向度对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可为中国生态美学学科的理论建构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深化传递来自中国经典思想资源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态美学 《齐物论》
下载PDF
语言特征·思维方式·思想主旨——《齐物论》的一种新解读
6
作者 李亚菁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7-62,共6页
《齐物论》的诠解一直是一个难分难解的重大课题,学界已有研究缺少对《齐物论》语言与思维、思维与思想等关系的关注。基于研究现状的不足,通过分析修辞,可以得出《齐物论》善用隐喻和跳变叙事的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反映出庄子非抽象... 《齐物论》的诠解一直是一个难分难解的重大课题,学界已有研究缺少对《齐物论》语言与思维、思维与思想等关系的关注。基于研究现状的不足,通过分析修辞,可以得出《齐物论》善用隐喻和跳变叙事的语言特征,这种语言特征反映出庄子非抽象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指向《齐物论》的思想主旨:“不齐”问题的消解在于“以道观之”的认知视域。围绕思维方式这一新的视角展开对《齐物论》的剖析,有利于推动学界对庄子和《齐物论》思想真意的再认识,推进中国传统思想再创造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语言特征 思维方式 思想主旨
下载PDF
论“相对主义”是庄子《齐物论》的误读
7
作者 李科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0-24,共5页
《庄子·齐物论》常被误读为相对主义,且“齐物论”的断句也延伸出“齐物”还是“齐论”的争论。庄学形而上学理念因强调形式的多元,导致相对主义的误解。传统的古典研究大多采以儒、佛的方法解庄,近代后采用西学思维解庄。在西学... 《庄子·齐物论》常被误读为相对主义,且“齐物论”的断句也延伸出“齐物”还是“齐论”的争论。庄学形而上学理念因强调形式的多元,导致相对主义的误解。传统的古典研究大多采以儒、佛的方法解庄,近代后采用西学思维解庄。在西学主客二分认识论的影响下,强化庄学的相对性便走向相对主义。庄学的终极价值始终在道,其持以道观物的至真论,无谓甚至消融事物的相对性,而未踏入相对主义的边界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庄子 形而上 至真论 相对主义
下载PDF
公民道家與深度歧見——以《莊子》的《齊物論》和《人間世》爲思考
8
作者 賴錫三 《诸子学刊》 2023年第2期36-80,共45页
本文主要接續鄧育仁先生的“公民哲學”之論述取徑與問題意識,尤其以“深度歧見”與“故事調節”爲角度,嘗試擇取《莊子》作爲與其深度對話的在地實踐智慧。一者,從《莊子·天下》諸子百家的思想多元與言辯争鳴的共構現象,描述莊子... 本文主要接續鄧育仁先生的“公民哲學”之論述取徑與問題意識,尤其以“深度歧見”與“故事調節”爲角度,嘗試擇取《莊子》作爲與其深度對話的在地實踐智慧。一者,從《莊子·天下》諸子百家的思想多元與言辯争鳴的共構現象,描述莊子如何提出批判性的觀察。二者,從《齊物論》挖掘思想資源,提供我們思考面對民主時代“深度歧見”之困境,如何不掉入“終極解决”的陷阱,改以“調節框架”的“不解解之”之另類思考,將多元衝突轉化爲多元共生。三者,本文將續以《人間世》的故事叙事爲例,看《莊子》如何調節儒家的“道德政治”爲“轉化政治”,以期提供一種以“調節”取代“審判”的“公民道家”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道家 深度歧見 《莊子》 《齊物論》 《人間世》
下载PDF
论庄子的梦觉吊诡——《齐物论》读书笔记之一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6-12,共7页
论庄子的梦觉吊诡———《齐物论》读书笔记之一李伯聪1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庄子》是中华文明上的一部“奇书”。陈鼓应先生说:“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哲学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而博大精深于庄子。庄子在中国哲... 论庄子的梦觉吊诡———《齐物论》读书笔记之一李伯聪1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庄子》是中华文明上的一部“奇书”。陈鼓应先生说:“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哲学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而博大精深于庄子。庄子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就其哲学意境的高超性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吊诡性 哲学
下载PDF
读庄献疑——《齐物论》“莫若以明”新解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根友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93,共3页
关键词 《齐物论》 “莫若以明” 庄子 古文献
下载PDF
《齐物论》与竹林玄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少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0-77,共8页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在魏晋玄学中大行其道。阮籍和嵇康是两位在任自然的旗帜下发挥庄子思想的名士。分析发现,阮籍对庄子的理解,大致来自《齐物论》。然《齐物论》对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排遣其对现实的不满,又给因对现实的无能... 《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在魏晋玄学中大行其道。阮籍和嵇康是两位在任自然的旗帜下发挥庄子思想的名士。分析发现,阮籍对庄子的理解,大致来自《齐物论》。然《齐物论》对他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排遣其对现实的不满,又给因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而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提供掩饰。嵇康学理上的表现在于,其“声无哀乐”的见解,以乐论的形式,对《齐物论》中齐是非的观点作独特的补充,同时,却又在讨论人格的公(诚)私(伪)之分时,把它同是非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显露自己无法掩饰的价值立场。阮、嵇无论是言还是行的矛盾,都与庄子齐是非的悖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魏晋玄学 《声无哀乐论》 是非
下载PDF
《齐物论》中“吾丧我”之新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施仲贞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23-26,共4页
“吾丧我”是《齐物论》一篇的题眼,在前人阐释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吾丧我”的要义原指“遗形忘心”的状态,其内涵为“两行”,其方法为“以明”和“物化”,其境界为“无己”。
关键词 《齐物论》 吾丧我 内涵 方法 境界
下载PDF
《齐物论》的儒墨是非与两行之道——吊诡、反讽、幽默的不道之道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博克 林明照 +5 位作者 赖锡三 莫加南 王华 林月惠 郭映容 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20,共20页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非常开心,欢迎大家参与跨文化汉学共生平台的第五场活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可以再次欢迎任博克老师参与我们的论坛。今天的题目是《〈齐物论〉的儒墨是非与两行之...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非常开心,欢迎大家参与跨文化汉学共生平台的第五场活动。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可以再次欢迎任博克老师参与我们的论坛。今天的题目是《〈齐物论〉的儒墨是非与两行之道》。我们第一场到第四场讨论《老子》,今天终于到了《庄子·齐物论》,我们非常期待。今天的对谈人是林明照老师与赖锡三老师。等一下,博克老师会开始报告,之后林老师与赖老师会跟他进行对话,对话完成之后,我们有提问的时间。现在,我就把时间交给赖老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物论 《老子》 博克 儒墨 两行 跨文化 中山大学
下载PDF
“齐物论”是庄子的观点吗?——庄子《齐物论》新解 被引量:7
14
作者 严春友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2期51-61,共11页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概念思维 社会学
下载PDF
《齐物论》指归甄辨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克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90,共14页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丧我”之旨,其多设譬以言:“天籁”以声之所发设譬,“天钧”以形之所塑设譬,“天府”以府之所藏设譬,“天倪”以端倪之隐显设譬。如此设譬以喻人“丧”(忘)其“我”,乃在于诱导人“入于天”(化之于自然)。“照之于天”以“丧我”,必至因任于天(自然)而“忘乎物”,而“忘乎物”的极致是“未始有物”。“物”不可能在未“丧我”时独忘,“我”也不可能在未“忘物”时独“丧”;“物化”诚然是“忘乎物”,却也意味着“丧我”或“忘”乎“我”,因此其适可恰切地理解为入于自然大化之境而“物”“我”双忘。庄子学说以“逍遥”之“游”为终极导向,而以忘乎“物”“我”的“齐‘物论’”而“齐物”为达于此虚灵的真实之境的不二蹊径。人“应于化而解于物”而有“游”,唯此“游”乃称得上“逍遥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照之于天 丧我 未始有物 物化
下载PDF
试论庄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线索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卫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7-119,共3页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 ,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 ,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产生是非差别的认识。第四部分 ,从实践论的角度阐明合于大道的途径即破是非、泯差别。本文以佛道两家互参 ,阐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成心" 庄子 《齐物论》 本体论 宇宙生成论 认识论 实践论
下载PDF
《齐物论》和平等——以章太炎《齐物论释》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晓番 《甘肃理论学刊》 2007年第1期58-61,共4页
哲学元典的魅力就在于其诠释的无限可能性。《庄子》哲学博大精深,对其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到了近代,章太炎用“平等”观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一种关于自由平等的救世哲学。这个认识的出现,是章氏针对近代历史所开的一剂救世的药... 哲学元典的魅力就在于其诠释的无限可能性。《庄子》哲学博大精深,对其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到了近代,章太炎用“平等”观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一种关于自由平等的救世哲学。这个认识的出现,是章氏针对近代历史所开的一剂救世的药方,同时也开了一个先河,即以现代思想去解读古代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章太炎 《齐物论》 《齐物论释》 平等
下载PDF
从诗作看白居易对《齐物论》的接受 被引量:1
18
作者 鲍鹏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6-132,125,共8页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的主题出发,考察白居易对《齐物论》的接受及《齐物论》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齐物论》中的"个体自足"、"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等思想在白居易那里一变而为&...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的主题出发,考察白居易对《齐物论》的接受及《齐物论》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齐物论》中的"个体自足"、"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等思想在白居易那里一变而为"遂性逍遥",进而成为白居易标榜"庸人"、摆脱社会承担的道德理据;《齐物论》的"吾丧我"、"心如死灰"等哲学境界,成为白居易"消心"(消除自己的道德牵挂)的理论出发点;《齐物论》中"人生如梦"的感叹,更成为白居易"及时行乐"、"知足常乐"人生态度的哲学依据。总之,庄子超越性的哲学,成为白居易应对日常生活苦恼和道德难题的"智慧"之源,也成就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庄子 《齐物论》
下载PDF
《齐物论》“道通为一”的境界解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路高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境界 天籁 莫若以明
下载PDF
从庄子《齐物论》看辩证法和诡辩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宫业胜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5年第3期13-14,共2页
庄子《齐物论》的确含有不少辩证法因素,但到底还是滑向了诡辩论。弄清庄子的辩证法是怎样滑向诡辩论的,这对于我们自觉坚持辩证法反对诡辩论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庄子 辩证法 诡辩论 现实意义 《齐物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