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影《1921》的革命话语与历史逻辑探赜
1
作者 潘春苗 《声屏世界》 2024年第5期30-32,共3页
电影《1921》聚焦中共一大的召开,以1921年为横向出发点,延续历史记载红色基因的向度,突破“性别视点”的禁锢,采用革命话语,展现出不同的革命先驱者形象。在“档案”热与史实记载的叙事平衡中,该片呈现了1921年至2021年的现实性跨越,... 电影《1921》聚焦中共一大的召开,以1921年为横向出发点,延续历史记载红色基因的向度,突破“性别视点”的禁锢,采用革命话语,展现出不同的革命先驱者形象。在“档案”热与史实记载的叙事平衡中,该片呈现了1921年至2021年的现实性跨越,在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极大拓宽了建党题材影片的时空广度和情感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新主流电影 历史逻辑 革命话语
下载PDF
双维共构:《1921》对主旋律电影叙事的创新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3-86,共4页
电影《1921》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影片,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让中国社会焕然一新的故事。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叙事强调主题化、典型性、历史感等一般策略,该片采用“双维共构”的叙事模式... 电影《1921》作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影片,讲述了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让中国社会焕然一新的故事。不同于以往主旋律电影叙事强调主题化、典型性、历史感等一般策略,该片采用“双维共构”的叙事模式,通过主题叙事情感化、宏大叙事细节化、线性叙事断面化、英雄叙事诗意化等手法,对主旋律电影叙事进行了系列创新,文章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在整理、归纳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1921》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主旋律电影 叙事 双维
下载PDF
电影《1921》的视听符号解读
3
作者 李燕子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期47-49,共3页
文章主要运用电影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电影《1921》视觉符号中的人物符号、道具符号和场景符号以及听觉符号中的人声符号、音乐符号和音响符号的表意功能及其内涵与意义,得出电影《1921》既向观众展... 文章主要运用电影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电影《1921》视觉符号中的人物符号、道具符号和场景符号以及听觉符号中的人声符号、音乐符号和音响符号的表意功能及其内涵与意义,得出电影《1921》既向观众展现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表现出的伟大建党精神,也为近代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符号学 《1921》 视觉符号 听觉符号 建党精神
下载PDF
“好看”的新主流电影——从《1921》的叙事建构和主题传达分析起 被引量:4
4
作者 柏红秀 王笑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8,共9页
擅于用电影观察个体命运进而对社会作出严肃思考的黄建新,近年来积极参与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创作,继《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以后,他今年又导演了《1921》。《1921》既注重叙事建构又着力于主题传达,它以纪录片开篇营造故事的真实感... 擅于用电影观察个体命运进而对社会作出严肃思考的黄建新,近年来积极参与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创作,继《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以后,他今年又导演了《1921》。《1921》既注重叙事建构又着力于主题传达,它以纪录片开篇营造故事的真实感,用类型片组织结构展开故事叙述,借助散文化手法充实革命内涵,用诗化手法彰显革命主题较之同类题材的电影作品,该片叙事逻辑严密,故事内容丰富,革命主题深刻,是一部实现了黄建新拍“好看”电影心愿的主流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黄建新 新主流电影 叙事建构 主题传达 “好看”
下载PDF
青春、历史、革命话语的融合——论电影《1921》的叙事风格 被引量:2
5
作者 罗茹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2,共7页
电影《1921》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为成立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一大进行的艰苦奋斗。不同于其他红色电影,在当下审美观照下,它将建党先驱的"一大"故事融汇成青春、历史、革命话语,形成多重、复杂叙事。不仅将青春指认为奋斗,而且... 电影《1921》讲述了一群年轻人为成立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一大进行的艰苦奋斗。不同于其他红色电影,在当下审美观照下,它将建党先驱的"一大"故事融汇成青春、历史、革命话语,形成多重、复杂叙事。不仅将青春指认为奋斗,而且再度确认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同时修复当下公众话语中的革命记忆,实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复归。《1921》再度延伸了红色电影的内涵与外延,为新时代红色经典电影的创作与审美提供了新的思考,为"电影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新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电影 《1921》 青春 历史 革命记忆
下载PDF
从革命到后革命:新主流电影《1921》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冰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26-130,共5页
新主流电影《1921》以一种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叙述过去的经验,展现了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跨界叙事,革命、青春与电影类型的表达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情感认同,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结构相通。新主流电影在情感结构和类型表达等方面的... 新主流电影《1921》以一种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叙述过去的经验,展现了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跨界叙事,革命、青春与电影类型的表达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情感认同,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结构相通。新主流电影在情感结构和类型表达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力,消除历史文本的“固化”,使历史记忆缝合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结构中,预示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1921》 情感结构
下载PDF
从《开天辟地》到《1921》:建党献礼片的创新性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沈玲玲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19-125,共7页
新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逐步呈现出繁荣之象,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建党献礼片,在意识形态表达中强化民族认同,在多样社会文化语境中深化主题内涵。从《开天辟地》到《1921》,建党献礼片以史为镜,从艺术层面展现中国革命历程,诠释了... 新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逐步呈现出繁荣之象,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建党献礼片,在意识形态表达中强化民族认同,在多样社会文化语境中深化主题内涵。从《开天辟地》到《1921》,建党献礼片以史为镜,从艺术层面展现中国革命历程,诠释了主旋律电影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聚焦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英雄楷模塑造;以影载道,优化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多元叙事的创新强化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人物塑造的创新实现了宏观史实与微观聚焦的并行融合,视听技术的创新重现了电影美学与革命历史的文化汇流。建党献礼片在影像表征、角色定位的转型中建构立体的新型国家形象,传承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献礼片 文化语境 影史书写 视听叙事 《开天辟地》 《1921》
下载PDF
多模态视角下新主流电影的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1921》为例
8
作者 余玥希 宋红波 《考试与评价》 2022年第6期28-32,共5页
电影台词或字幕翻译是双语文本的相互转换,常常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是一个包含繁杂因素的综合性工程。本文采用张德禄多模态的理论框架,从文化、内容、表达、语境等层面,分析电影《1921》中的字幕翻译与... 电影台词或字幕翻译是双语文本的相互转换,常常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是一个包含繁杂因素的综合性工程。本文采用张德禄多模态的理论框架,从文化、内容、表达、语境等层面,分析电影《1921》中的字幕翻译与图像、声音等功能表意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从而使电影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1921》 字幕翻译 多模态话语分析
下载PDF
青春续写与诗意表达——电影《1921》的叙事策略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博文 《视听》 2022年第1期78-80,共3页
作为党史题材的新主旋律电影,《1921》在深耕历史的同时更注重在叙事层面上的突破与创新。该片用微观视角讲述宏大建党史诗,用去"高大全"的常人化表达方式描摹革命群像,用多线并置的结构编排演绎国际风云动荡,并融入超现实主... 作为党史题材的新主旋律电影,《1921》在深耕历史的同时更注重在叙事层面上的突破与创新。该片用微观视角讲述宏大建党史诗,用去"高大全"的常人化表达方式描摹革命群像,用多线并置的结构编排演绎国际风云动荡,并融入超现实主义的隐喻叙事和类型化电影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现代化、青春化和诗意化的书写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主旋律电影 青春群像 叙事结构 符号隐喻 类型化电影
下载PDF
《1921》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10
作者 李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28-130,共3页
《1921》是由黄建新导演、多位明星联袂出演的献礼建党百年红色影视作品。该片将视角投向1921年的上海,讲述了以李达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参加中共一大前后的历史事件。影片在既定的时间与多维度的空间下塑造革命群像,在宏大叙事的题材... 《1921》是由黄建新导演、多位明星联袂出演的献礼建党百年红色影视作品。该片将视角投向1921年的上海,讲述了以李达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参加中共一大前后的历史事件。影片在既定的时间与多维度的空间下塑造革命群像,在宏大叙事的题材之下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个人内心的描写,从而使人物立体丰满;影片还创新性地融入了超现实元素,可看性更强,更能激发受众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了爱国爱党之情在银幕内外的联动与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历史叙事 人物塑造 民族认同 超现实
下载PDF
从《建党伟业》到《1921》:建党题材电影叙事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1
作者 周雨然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作为近十几年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代表人物,黄建新用一部《建党伟业》创造了建党题材电影的商业奇迹。《1921》一方面传承《建党伟业》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美学风格,以零聚焦叙事俯瞰全局,通过象征化、戏剧化的叙事艺术塑造出立体化的革命... 作为近十几年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代表人物,黄建新用一部《建党伟业》创造了建党题材电影的商业奇迹。《1921》一方面传承《建党伟业》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美学风格,以零聚焦叙事俯瞰全局,通过象征化、戏剧化的叙事艺术塑造出立体化的革命英雄群像;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党史故事置于国际视野之下,以青春化的个体叙事为依托,用更具“烟火气”的方式将特定时空截面下的党史娓娓道来,呈现了革命英雄生命的本真状态,也更符合当下观影者的情感体验。分析《1921》对《建党伟业》电影叙事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我国建党题材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艺术 《1921》 《建党伟业》 非线性叙事 个体叙事
下载PDF
红色电影《1921》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应用
12
作者 房婉琪 石洁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年第15期3-5,共3页
归化是一种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本质在于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电影《1921》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红色电影,对于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电影《1921》字幕的细读发现,学生在对具有文化信息的字幕... 归化是一种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本质在于使译文本土化,强调翻译效果。电影《1921》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红色电影,对于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电影《1921》字幕的细读发现,学生在对具有文化信息的字幕翻译上,归化是主要的翻译策略,具体表现为改译、意译、缩减等。采取归化策略翻译红色电影字幕,可以很好地传递中国革命历史文化,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字幕翻译 归化策略 红色电影
下载PDF
《1921》:新主流电影的创新与百年革命精神的视点表达
13
作者 金晶 《视听》 2021年第11期77-78,共2页
《1921》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更是一次对新主流电影的创新与超越。它采用独特的平民化视点、国际视点和女性视点,突破"时间"和"事件"的禁锢,以"空间"和&q... 《1921》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更是一次对新主流电影的创新与超越。它采用独特的平民化视点、国际视点和女性视点,突破"时间"和"事件"的禁锢,以"空间"和"人"为核心,展现了多重时空中的革命先驱者的形象。类型片元素的杂糅,在严肃的政治电影基础上增添了一缕诗意与吸引力。在影片内核上,导演运用数个充满隐喻的写意画面,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相碰撞,深度诠释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1921》 创新 平民化 国际化 女性
下载PDF
电影《1921》:青年责任的艺术呈现
14
作者 罗兴伟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0-43,共4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影片《1921》,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而展开,艺术性地塑造出生动的青年群像,诠释出初心不移、使命不改是青年忠贞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守理想、坚定信念是青年必须树立的思想根基,忠诚为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影片《1921》,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而展开,艺术性地塑造出生动的青年群像,诠释出初心不移、使命不改是青年忠贞不渝的奋斗目标,坚守理想、坚定信念是青年必须树立的思想根基,忠诚为国、不负人民是青年一以贯之的远大抱负,永久奋斗、赤诚奉献是青年责任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青年责任 艺术性
下载PDF
《1921》:献礼片的新尝试
15
作者 王兆敏 赵鑫 《声屏世界》 2022年第4期42-44,共3页
以主旋律为题材的电影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之一。文章立足于献礼片《1921》,从影片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物塑造、视听元素叙事符号三个方面讨论电影的进步之处,从叙事线与背景两个方面讨论影片的不足,对整部... 以主旋律为题材的电影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之一。文章立足于献礼片《1921》,从影片的进步之处与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人物塑造、视听元素叙事符号三个方面讨论电影的进步之处,从叙事线与背景两个方面讨论影片的不足,对整部影片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献礼片 主旋律
下载PDF
《1921》:红色群像塑造的创新性策略分析
16
作者 梁建业 《声屏世界》 2022年第19期35-37,共3页
在红色群像的创新性塑造方面,影片《1921》一改以往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严肃的政治脸谱、浮夸的程式化表演、千篇一律的神格化气质,通过年轻化、青春态的表达,将红色英雄人物不畏艰难的革命奋斗史和朝气蓬勃的热血青春交织在一起,展现... 在红色群像的创新性塑造方面,影片《1921》一改以往主旋律电影中人物形象严肃的政治脸谱、浮夸的程式化表演、千篇一律的神格化气质,通过年轻化、青春态的表达,将红色英雄人物不畏艰难的革命奋斗史和朝气蓬勃的热血青春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影片与众不同的青春气质;通过真实化、日常化的细节描摹,有效还原红色英雄人物去“英雄式”的平凡生活日常;通过情感化抒写,关注红色英雄人物内心,将人物重塑为充满人文主义气质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普通人;通过象征与隐喻的多次运用,将红色英雄人物的精神追求巧妙传递给当代青年观众,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革命认知,引导他们在历史记忆中产生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红色群像 情感化
下载PDF
从《1921》看建党献礼片的意识形态传播策略
17
作者 冯家霞 《视听》 2021年第10期35-36,共2页
新时期以来,新主流电影不断融合创新,建党献礼片俨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到《1921》,建党献礼片在主流文化渗透大众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的探索道路上,表现出更胜以往的创新自信与传播自信。在建党献礼片《1... 新时期以来,新主流电影不断融合创新,建党献礼片俨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到《1921》,建党献礼片在主流文化渗透大众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的探索道路上,表现出更胜以往的创新自信与传播自信。在建党献礼片《1921》中,这种创新与自信具体表现为历史大逻辑与故事小逻辑的互补、抒情性与诗意性并存的情感书写,以及受众潜意识激发与对位上的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建党献礼片 意识形态传播
下载PDF
《1921》:献礼片的创新实践与中国电影的整体思维——黄建新访谈 被引量:25
18
作者 黄建新 李道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1,共7页
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到《1921》,建党献礼片已经成为献礼片和新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访谈中可以看出,黄建新通过《1921》创作中的史料挖掘与结构创新,显示出建党献礼片的探索与自信;通过对影片中叙事对位与潜意识对位的阐... 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到《1921》,建党献礼片已经成为献礼片和新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访谈中可以看出,黄建新通过《1921》创作中的史料挖掘与结构创新,显示出建党献礼片的探索与自信;通过对影片中叙事对位与潜意识对位的阐释,探讨了中国电影的整体思维观;而且通过对抒情性与诗意表达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建立电影影像系统的思考。中国电影人与中国电影,总在不断追求,永远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1》 建党献礼片 新主流电影 潜意识对位 诗意表达
原文传递
1921年:历史的承接与推进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宏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33,42,共8页
近代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思想印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先后形成了师夷、农民革命、洋务自强、维新立宪、共和革命、科学与民主六大思潮。 1 92 1年中共出世以后 ,继承了这六大思潮爱国、学... 近代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思想印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先后形成了师夷、农民革命、洋务自强、维新立宪、共和革命、科学与民主六大思潮。 1 92 1年中共出世以后 ,继承了这六大思潮爱国、学西方、反帝反封建的特点 ,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员 1921 近代 中国 思想文化 维新思潮 科学思潮 民主思潮 农民革命 洋务运动 共和革命思潮
下载PDF
1920-1921年《新青年》嬗变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发展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9-179,共11页
1920年5月份以前,陈独秀和北京同人通过《新青年》保持着工作关系,1920年6月至1920年12月,陈独秀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发起中国共产党组织,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与此同时,... 1920年5月份以前,陈独秀和北京同人通过《新青年》保持着工作关系,1920年6月至1920年12月,陈独秀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发起中国共产党组织,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公开宣传刊物。与此同时,陈独秀仍然与北京同人保持着联系,希望昔日同人继续发稿,而昔日的北京同人对《新青年》性质的变化毫不知情,遂对《新青年》第8卷的编辑方针产生不满。双方在1921年1月至2月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导致陈独秀与北京同人分裂。1921年3月以后,北京同人已不再干预《新青年》编辑工作,仅偶有稿件刊登。1921年8月以后.再没有北京同人的文章在《新青年》发表,《新青年》完成了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1921 《新青年》 中国共产党 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