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原历史、拷问人性的电影《1942》 被引量:2
1
作者 卢茂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0-81,共2页
电影《1942》票房不高,但却是一部能够经受历史验证的好电影。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实,通过再现历史揭示人性内涵。影片通过对栓柱、花枝、瞎鹿等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展现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真实反应,使看似不合常理的人物... 电影《1942》票房不高,但却是一部能够经受历史验证的好电影。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实,通过再现历史揭示人性内涵。影片通过对栓柱、花枝、瞎鹿等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展现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真实反应,使看似不合常理的人物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合理化,使其更合乎事件变迁、合乎人性本身。《1942》将是冯小刚导演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终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历史 人性 里程碑
下载PDF
品读电影《1942》的叙事与人物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3,共2页
于2012年岁末上映的电影《1942》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改编。影片以真实的笔触再现了1942年,在饥饿威胁下河南千百万灾民的辛酸求生之路。影片的叙事由两条主线和两条辅线构成,主要线索为灾民的逃荒和政府的作... 于2012年岁末上映的电影《1942》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改编。影片以真实的笔触再现了1942年,在饥饿威胁下河南千百万灾民的辛酸求生之路。影片的叙事由两条主线和两条辅线构成,主要线索为灾民的逃荒和政府的作为,辅助线索为抗日战争战局的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坚守,主辅线交织使叙事铺陈清晰流畅。另外,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老东家和李培基这两个形象的塑造,演员准确拿捏人物心理,表演不露痕迹,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电影叙事 人物塑造
下载PDF
《1942》电影音乐语汇的“三板斧”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4-135,共2页
电影《1942》由张国立、徐帆、冯远征、张涵予、张默等担任主演,冯小刚导演,改编自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由赵季平担任作曲。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旱,千万灾民饿死逃荒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音乐时长并不多,但却包含着三种不同的音... 电影《1942》由张国立、徐帆、冯远征、张涵予、张默等担任主演,冯小刚导演,改编自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由赵季平担任作曲。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旱,千万灾民饿死逃荒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音乐时长并不多,但却包含着三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这就是《1942》电影音乐的"三板斧",即特有的三种音乐语汇,其中"土"音乐体现了河南的地方色彩;"洋"音乐营造了逃荒路上无比凄凉的气氛;"圣歌"音乐升华了电影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1942》 电影 音乐
下载PDF
电影《1942》字幕翻译策略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60-61,共2页
随着电影市场的国际化,很多国产电影都配有中英文两种字幕,目的是更好地把国产电影推向国际,帮助海外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影片内容。电影字幕翻译需要采用多种策略,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本文分析了冯小刚导演的最新力作... 随着电影市场的国际化,很多国产电影都配有中英文两种字幕,目的是更好地把国产电影推向国际,帮助海外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影片内容。电影字幕翻译需要采用多种策略,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多的信息。本文分析了冯小刚导演的最新力作《1942》中字幕翻译所使用的策略,包括浓缩,暗含转化为明示,归化和异化等,意在指出好的字幕翻译是译者结合多种翻译策略的结果,是获得观众认可的重要指标,也是电影打入国际市场的助推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字幕 翻译策略 《1942》
下载PDF
电影《1942》所展现的传统文化
5
作者 耿殿磊 杜亚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4-55,共2页
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的一场大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千万万的民众因为断粮,而外出逃荒。电影以两条线路展开:一是讲述国民党政府试图甩掉河南救灾这个大包袱;二是河南三百万民众的逃亡之路。冯小刚... 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的一场大灾难。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千万万的民众因为断粮,而外出逃荒。电影以两条线路展开:一是讲述国民党政府试图甩掉河南救灾这个大包袱;二是河南三百万民众的逃亡之路。冯小刚导演将重心集中于"逃荒"这条路线。电影中这条漫长而艰辛的生死路,不仅仅体现了三百万无辜民众的灾难与苦痛,更在点滴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信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1942》 文化 信仰
下载PDF
试析电影《1942》中精神维度的构建
6
作者 王列 王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95,共2页
《1942》对宏大政治题材的叙述方式进行了超越与突破。冯小刚将这场灾难当成一次民族精神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挖掘和透析。它让被史书所叙述的"大历史"和来自个人的生命的"小记忆"之间做了异常强烈的对照。冯小刚的... 《1942》对宏大政治题材的叙述方式进行了超越与突破。冯小刚将这场灾难当成一次民族精神事件进行了多维度的挖掘和透析。它让被史书所叙述的"大历史"和来自个人的生命的"小记忆"之间做了异常强烈的对照。冯小刚的着力点不是简单地控诉灾难,他的核心语境是在讲人。他镜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映射人性魔方的一个侧面,而正是从这众多的人物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全貌。冯小刚一直在借助一个个人物,探讨着苦难中如何自我救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灾难片 自我救赎 精神维度
下载PDF
《1942》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7
作者 王麦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1-42,共2页
《1942》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为背景,描写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逃荒的事情。电影《1942》上演了一场悲剧之歌,悲剧的主人公是瞎鹿、栓柱之类的普通人,这些善良的普通人虽然没有高贵的品质、崇高的理想以及献身理想的行为,但是他们的... 《1942》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为背景,描写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逃荒的事情。电影《1942》上演了一场悲剧之歌,悲剧的主人公是瞎鹿、栓柱之类的普通人,这些善良的普通人虽然没有高贵的品质、崇高的理想以及献身理想的行为,但是他们的生命被毁灭、人性被扭曲、信念遭沦丧,使观众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引起人们对饥饿、贫穷、人性等问题的重视和探索,进而达到对人生、命运、社会、历史的新认识和新理解。它给人的是一种在悲痛之后导向愉快和超脱的特殊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悲剧 生命 人性 信念
下载PDF
《1942》:温故饥馑荐臻的历史记忆
8
作者 张安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8-19,共2页
史诗巨制《1942》主要是通过"民"与"国"两条主线温故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1942》旨在表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重新唤回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同时,还要还中国... 史诗巨制《1942》主要是通过"民"与"国"两条主线温故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1942》旨在表现"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必须面对的真相",重新唤回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同时,还要还中国历史一个真正的1942。片中国际力量的表现实际是国产灾难片为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又一次探索,影片也为中国商业电影进一步走向世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灾难片 历史记忆 跨文化 对外传播
下载PDF
《1942》:生存的苦难与生命的坚忍
9
作者 葛丽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9-90,共2页
由冯小刚执导的影片《1942》讲述了在河南1942年的大旱中,灾民所经历的饥饿、死亡与丧亲之痛。灾民在政府的漠视、日本人的枪炮与贪官奸商的迫害下,走投无路,横尸遍野。影片主要以灾民寻求生路、美国记者白修德为灾民争取政府援助以及... 由冯小刚执导的影片《1942》讲述了在河南1942年的大旱中,灾民所经历的饥饿、死亡与丧亲之痛。灾民在政府的漠视、日本人的枪炮与贪官奸商的迫害下,走投无路,横尸遍野。影片主要以灾民寻求生路、美国记者白修德为灾民争取政府援助以及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等多重线索来展开叙事。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也是多层次的视角去重新反思历史和看待现在。本文从影片对生存的苦难与生命的坚忍的描述与展现,探讨了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灾民 生存的苦难 生命的坚忍 电影主题
下载PDF
追问《1942》
10
作者 崔海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00-101,共2页
电影《1942》真实讲述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的逃荒经历为主线,真实再现了河南灾民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漠视,把灾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942》这部影片追问灾荒的历史真相,让观众感受... 电影《1942》真实讲述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的逃荒经历为主线,真实再现了河南灾民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揭示了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漠视,把灾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942》这部影片追问灾荒的历史真相,让观众感受历史的真实与民心的向背、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和底层民众的生存艰难、人性的复杂与深刻。《1942》对历史、民族和人性做出了诸多的探索与表现,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历史 民族 人性
下载PDF
从《1942》看中西方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阐释
11
作者 孙俊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1-53,共3页
生命,作为文学的四大永恒主题之一,一直是历时历代各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重要主题。个体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生命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在影片《1942》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尽管中西方文化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阐释各不相同,有些观念却... 生命,作为文学的四大永恒主题之一,一直是历时历代各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重要主题。个体生命的意义以及个体生命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与冲突在影片《1942》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尽管中西方文化对个体生命意义的阐释各不相同,有些观念却是相契合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值得珍视的;而且只有当个体的生命对其背后赖以依靠的更强大的存在充满信心的时候,才能产生超越自身存在的生命意义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中西方文化 个体生命意义 信念
下载PDF
《1942》之殇
12
作者 钱建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59,共2页
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的河南,因为一场天灾和战乱,灾民在逃荒中因饥饿而走向绝望的故事。本文在对比当时世界各国局势、分析历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叙述了电影《1942》的主要故事情节,重点在于从剖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问题并从中论述... 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的河南,因为一场天灾和战乱,灾民在逃荒中因饥饿而走向绝望的故事。本文在对比当时世界各国局势、分析历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叙述了电影《1942》的主要故事情节,重点在于从剖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问题并从中论述电影《1942》对当今社会的启发和警示。文章旨在告诉人们,我们应该从过去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不再重蹈天灾人祸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世界局势简述 中华民国统治 河南饥荒 启发与警示
下载PDF
浅谈影片《1942》中的音乐叙事
13
作者 陶珂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73,共2页
优秀的电影配乐犹如影片活的灵魂,不但带给观众以触动心灵的审美体验,更能使观众了解一部影片的精神价值。电影《1942》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导演冯小刚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向观众讲述了70年前发生于... 优秀的电影配乐犹如影片活的灵魂,不但带给观众以触动心灵的审美体验,更能使观众了解一部影片的精神价值。电影《1942》改编自作家刘震云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小说《温故1942》。导演冯小刚以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向观众讲述了70年前发生于中国河南的一场大饥荒。影片配乐朴素、简单,与电影叙事完美结合,不但为整部影片叙事奠定了情感基调,引导着观众的情感走向,也直接参与了影片的叙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影片《1942》中配乐对电影叙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电影配乐 电影叙事
下载PDF
《1942》:乡村政治视角下的河南难民群体
14
作者 李丽霞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6期56-57,共2页
本文从灾荒实情反映点面结合、政府与社会救济对比鲜明、乡村政治视角与历史理想结合三个方面,分析冯小刚导演《1942》的真正用意和心灵震撼,审视1942年河南灾荒难民实情。
关键词 《1942》 河南难民 灾情 救济 乡村政治视角与历史
下载PDF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1942》字幕翻译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58-59,共2页
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耗资两亿,历时18年才完成的新片《1942》一经公映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为重要线索,讲述了一段令国人悲痛的历史。影片中的大量河南方言、民间俗语及汉语特有词等,在生动表达主人公情感、展现... 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耗资两亿,历时18年才完成的新片《1942》一经公映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为重要线索,讲述了一段令国人悲痛的历史。影片中的大量河南方言、民间俗语及汉语特有词等,在生动表达主人公情感、展现故事中心思想的同时,也使相关人员对其字幕的翻译产生了关注。故这里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指导,针对"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该影片的字幕翻译进行案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适应 选择
下载PDF
个体言说与启蒙叙事——从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1942》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思涵 沈嘉达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2-76,共5页
刘震云是一位有思想有行动的作家。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被改编成电影《1942》,不仅仅是载体和主导者的转换,更多的是内蕴的流变和思想的衰减。首先,电影转换了叙事视点,由"我"转换为第三人称。小说充满了主观意味和尖锐痛感... 刘震云是一位有思想有行动的作家。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被改编成电影《1942》,不仅仅是载体和主导者的转换,更多的是内蕴的流变和思想的衰减。首先,电影转换了叙事视点,由"我"转换为第三人称。小说充满了主观意味和尖锐痛感,是一种"民间意识"和"个体历史观",更锐利,更沉重,更荒诞。其次是人物和情节的"重新"设置。电影《1942》让我们回到传统电影的"苦大仇深"时代,回到正统路线上去。历史本身充满复杂性、多维性、不确定性,无论是要丰富历史形态,还是要警惕历史悲剧重演,我们对历史面貌的进一步探索都是必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电影《1942》 个体历史观 启蒙叙事
下载PDF
爱国影片《1942》的“幸福”教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2-83,共2页
爱国主义电影《1942》以一个家庭为缩影,全面反映描写了河南1942年的大灾荒,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国际形势,向观众们展示了巨大的灾难对生命个体的破坏以及灾难背后拯救方的种种努力或不作为。它带给观众足够多的反思与警醒。... 爱国主义电影《1942》以一个家庭为缩影,全面反映描写了河南1942年的大灾荒,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国际形势,向观众们展示了巨大的灾难对生命个体的破坏以及灾难背后拯救方的种种努力或不作为。它带给观众足够多的反思与警醒。本文对《1942》的剧情进行了综述,影片"哀而不伤给人温暖,也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反思的同时,影片给予观众更深层次的感悟,那是一场生命教育,也是一场有关"幸福"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幸福 生命 教育
下载PDF
从抽象到具象的演绎——由小说《温故1942》到电影《1942》的改编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鑫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5-118,共4页
电影《1942》作为冯小刚灾难片三部曲之一,是2012年度最令人热捧的电影,除了票房大卖外,更赢得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影片蓝本是刘震云的《温故1942》,从线索杂乱、人物形象抽象的调查体小说到叙事紧凑、人物具象的电影,创... 电影《1942》作为冯小刚灾难片三部曲之一,是2012年度最令人热捧的电影,除了票房大卖外,更赢得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影片蓝本是刘震云的《温故1942》,从线索杂乱、人物形象抽象的调查体小说到叙事紧凑、人物具象的电影,创作者着力在改编的情调与趣味、人物性格与层次、叙事节奏与韵律等方面下足功夫,实现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成功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1942》 《温故1942)) 改编策略
下载PDF
人性与信仰的考验:读解《1942》
19
作者 李群 白丽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57,共2页
《集结号》从人性的角度传达了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唐山大地震》以家庭伦理叙事的方式揭示了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而《1942》这部历经18年等待、酝酿、耗资2.1亿的影片则凸显出冯小刚悲天悯人的情怀。整部影片通过客观、写实的镜... 《集结号》从人性的角度传达了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唐山大地震》以家庭伦理叙事的方式揭示了灾难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而《1942》这部历经18年等待、酝酿、耗资2.1亿的影片则凸显出冯小刚悲天悯人的情怀。整部影片通过客观、写实的镜头,凄凉、清冷的影调,内敛、纪实的叙事风格,还原历史的真实,追求严肃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主题的分析,深入探讨影片中关于人性和信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 人性 信仰
下载PDF
从目的论看《1942》字幕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及补偿策略
20
作者 朱俊峰 钱笑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122-123,共2页
字幕翻译作为文化翻译的一种形式,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电影《1942》的字幕翻译为个案,探讨字幕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及补偿策略,提出用归化添补、异化添补和删译的策略来使观众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 字幕翻译作为文化翻译的一种形式,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以电影《1942》的字幕翻译为个案,探讨字幕翻译中的词汇空缺及补偿策略,提出用归化添补、异化添补和删译的策略来使观众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字幕翻译 词汇空缺 《194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