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朝花夕拾》的“素心”
1
作者 傅红英 赵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4-51,共8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断断续续创作并陆续发表在《莽原》上的系列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合集,有着异于其他文本的情感内核和内在向心力。《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故乡人、事、物,不是简单直白地表达眷恋,而是寄予着鲁迅纯粹无垢的“素心...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断断续续创作并陆续发表在《莽原》上的系列回忆性叙事散文的合集,有着异于其他文本的情感内核和内在向心力。《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故乡人、事、物,不是简单直白地表达眷恋,而是寄予着鲁迅纯粹无垢的“素心”,这种“素心”是“为朴、为真、为淳、为厚”的人性和天真未漓的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素心
下载PDF
单篇课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研究——以《朝花夕拾》为例
2
作者 魏晓晓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4期165-168,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整本书阅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阅读的第一本名著。在鲁迅作品选编方面,教材中共收录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三篇出自《朝花夕拾》,包括七年级上册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整本书阅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阅读的第一本名著。在鲁迅作品选编方面,教材中共收录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三篇出自《朝花夕拾》,包括七年级上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以及八年级上册课文《藤野先生》。对《朝花夕拾》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实践,还能推动整本书阅读理论的发展。另外,单篇阅读教学仍然是语文课程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让单篇学习与整本书阅读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在拥有广阔知识视野的同时,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单篇阅读 《朝花夕拾》 教学价值
下载PDF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思和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9-60,共12页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可以让我们读到许多从单篇散文里很难读出来的新元素。其贯穿始终的教育成长主题、童年记忆为核心的散文连缀形式以及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所带来的细节虚构,都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艺术作品。它不...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可以让我们读到许多从单篇散文里很难读出来的新元素。其贯穿始终的教育成长主题、童年记忆为核心的散文连缀形式以及典型化的创作手法所带来的细节虚构,都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的艺术作品。它不是一部仅供研究者研究参考的文献资料汇编,也不是一部散漫随意的回忆性散文结集,《朝花夕拾》在原创艺术上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立完整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整本书”阅读 教育成长主题 细节虚构 艺术真实 典型化手法
下载PDF
《朝花夕拾》的儿童叙事及其文体功能 被引量:3
4
作者 叶诚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9-154,共6页
《朝花夕拾》的整体表达风格是大悖于所谓"文格"的——追忆童年往事却又带入时事,意在批判传统文化却又沉溺于考镜文献源流,讽喻中偏多絮语,爱憎间屡有闲趣,这种任意推展的笔墨让人隐约可见鲁迅写作过程中"童年意绪"... 《朝花夕拾》的整体表达风格是大悖于所谓"文格"的——追忆童年往事却又带入时事,意在批判传统文化却又沉溺于考镜文献源流,讽喻中偏多絮语,爱憎间屡有闲趣,这种任意推展的笔墨让人隐约可见鲁迅写作过程中"童年意绪"时时压倒"成人心事"的情状,最终成就的是《朝花夕拾》更加贴近那种无所用心的有趣之童心而非急功近利的现实之感兴的文章体式。《朝花夕拾》这些直写作者兴致与趣味的笔墨,既是在追索童年可能的记忆,更是对今昔孩童顺乎天性、痛快生活的理想境界的追摹与仿效。虽不能至,修辞可达,《朝花夕拾》至少在伸展自如的文体形式上表达了鲁迅期许的儿童世界的理想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儿童叙事 文体功能
下载PDF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崇科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3,208,共11页
《朝花夕拾》作为精品创制之一,呈现出鲁迅那异常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结构”。这种结构既属于鲁迅自身,同时也具有时代特征,象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奋斗与努力。从意义指向角度考察,它指向了破与立的辩证:既大力批判国民劣根性及其生成机... 《朝花夕拾》作为精品创制之一,呈现出鲁迅那异常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结构”。这种结构既属于鲁迅自身,同时也具有时代特征,象征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奋斗与努力。从意义指向角度考察,它指向了破与立的辩证:既大力批判国民劣根性及其生成机制与背后的传统,又借父亲形象进行宏观、微观结合处理;既强调“立人”,同时也指向“立国”;而在关于自我的纠缠中,它既有自责也有自慰,彰显出某种救赎感。类似的,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呈现出有效的诗学结构,其中最典型的则是“三”的辩证,令人叹为观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鲁迅 情感结构 “三”
下载PDF
译著《朝花夕拾》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车明明 李忠玉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3-76,共4页
文章拟从一全新的视角,即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以译品《朝花夕拾》为例,对杨宪益、戴乃迭对该书的翻译进行分析,旨在说明译作的成功和译者做到了多维度适应性选择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鲁迅作品 《朝花夕拾》 汉译英 杨宪益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生态环境 多维适应性选择
下载PDF
视觉维度上的《朝花夕拾》
7
作者 高秀川 王为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39-46,共8页
《朝花夕拾》解读历史中的视觉化问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少数几篇研究文章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幻灯片事件”上——作为鲁迅最初思想转型焦点的“幻灯片事件”,虽然可以引导一种视觉维度上的论析,但仍显单薄。《朝花夕拾》诸篇所涉及的... 《朝花夕拾》解读历史中的视觉化问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少数几篇研究文章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幻灯片事件”上——作为鲁迅最初思想转型焦点的“幻灯片事件”,虽然可以引导一种视觉维度上的论析,但仍显单薄。《朝花夕拾》诸篇所涉及的视觉化图幅一方面可以解读出鲁迅“立人”思想脉络的形成过程以及“主体性建构”的核心诉求,另一方面亦可从图文互文的文本形态中发掘出鲁迅精神层面存在的现实与理想、自我与他者、闲静与纷扰的对立与冲突。要之,《朝花夕拾》视觉维度上的研究并不纯粹是藉由文字对图像进行意义阐释,亦不是经由图像对文字所述及的思想进行直观呈现。事实上,这两者之间的互释、映衬、对话所获致的信息增殖才是重中之重,仍然存在着深入挖掘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朝花夕拾》 主体性 互文
下载PDF
“故事新编”与创伤记忆的修复:鲁迅后期创作心理论
8
作者 魏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8-46,共9页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鲁迅的创作明显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因为家庭困顿以及兄弟失和所留下的精神创伤,使得他在《呐喊》《彷徨》与《野草》中或多或少地以抵制记忆的方式来面对内心的创伤;而到了创作《朝花夕拾》的时候,鲁迅试图以回忆...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鲁迅的创作明显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因为家庭困顿以及兄弟失和所留下的精神创伤,使得他在《呐喊》《彷徨》与《野草》中或多或少地以抵制记忆的方式来面对内心的创伤;而到了创作《朝花夕拾》的时候,鲁迅试图以回忆温馨往事的方式来重新结构自己的过去,从而抚平创伤。通过“故事新编”,鲁迅借着那些新编的故事,穿梭于古今之间,把自己的创伤记忆溶入这些新编的故事之中,神与物游,直面兄弟失和的精神创伤,并通过书写,成功地走出了这段精神创伤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 创伤记忆
下载PDF
解读《朝花夕拾》
9
作者 杨桂珍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36-38,共3页
《朝花夕拾》是1921年鲁迅先生在编完《野草》后创作的,属回忆性散文,共收录十篇散文(小引与后记除外),或是回忆童年、童趣、童真,或是回忆故乡的人,或是描写故乡的风俗。但他并非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回忆的时候他往往借古讽今或喻今... 《朝花夕拾》是1921年鲁迅先生在编完《野草》后创作的,属回忆性散文,共收录十篇散文(小引与后记除外),或是回忆童年、童趣、童真,或是回忆故乡的人,或是描写故乡的风俗。但他并非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回忆的时候他往往借古讽今或喻今。由此整部集子的审美风格自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鲁迅 审美表现
下载PDF
《朝花夕拾》与绍兴民俗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惠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 鲁迅《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绍兴民俗的描写,寄予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深刻的文化思考。《朝花夕拾》既展示了大量绍兴淳朴的民俗,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的乡土世界;也描写了一些绍兴民间陋俗,它们留给作者的是痛苦的记忆和愤慨的情绪。民俗与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关系密切,在对民俗的描写中,渗透着鲁迅对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绍兴民俗
下载PDF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东霞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48-150,共3页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文学散文集,书中只有十篇散文,作为鲁迅先生的精良之作,其极具深刻的思想内涵,有非常值得人们探究的价值。对《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揭示、理解鲁迅相关思想内涵。
关键词 《朝花夕拾》 人物形象 塑造 鲁迅
下载PDF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地点传记学的可能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5,共11页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是一份与《朝花夕拾》存在对话关系的回忆文本,在与鲁迅进行超时空对话的强烈意图驱动下,周作人树立了“百草园”这一特殊“地点”在鲁迅传记书写中的作用,“地点”由此成为了周作人“回忆文”写作的贯穿视角。...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是一份与《朝花夕拾》存在对话关系的回忆文本,在与鲁迅进行超时空对话的强烈意图驱动下,周作人树立了“百草园”这一特殊“地点”在鲁迅传记书写中的作用,“地点”由此成为了周作人“回忆文”写作的贯穿视角。周作人将“文字”重新熔铸到最初承载它们的“记忆的箱子”--“百草园”的“房屋”与“物品”中,使“文字”与“实物”互相询唤,“房屋”与“物品”成为周作人构筑、拼接“百草园”人物的群像与个体肖像的两重维度,“回忆”的形态也由平面变为立体,发生质与量的双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鲁迅 《鲁迅的故家》 《朝花夕拾》 百草园
下载PDF
往昔的失落和拾取——《朝花夕拾》的回忆功能阐释
13
作者 揭爱平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9-71,共3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以回忆形式写成的自传式散文集,由十篇回忆散文结集而成,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感性生命丰富多彩的鲁迅形象。文本清新的笔致,温情的抒写都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感情,以及他从一个童年到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 《朝花夕拾》人性功能 诗性功能 反思功能
下载PDF
透过《朝花夕拾》中的民俗看鲁迅的文化哲学观
14
作者 陈风苓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0-43,共4页
本文试图立足于鲁迅对《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描写来透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文化哲学观,打破仅仅将鲁迅当作一个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鲁迅对民俗文化中生命力高扬的部分持体认和肯... 本文试图立足于鲁迅对《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描写来透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文化哲学观,打破仅仅将鲁迅当作一个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鲁迅对民俗文化中生命力高扬的部分持体认和肯定态度。其中,儿童的经验视角和成人的叙述视角对民俗文化的不同情感取向造成了两者在文化哲学观上有限度的契合和张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文化现代性意义的生成。鲁迅对传统民俗落后一面的批判,立足点也在于"立人"说关照下的生命力萎缩造成的国民性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民俗 文化哲学观
下载PDF
诗学空间与历史空间:“百草园”的多元层次及研究路径
15
作者 丁文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8-57,共10页
1926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发表,在周氏兄弟的同题写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鲁迅"故乡"这一写作题旨的提炼与概括,也对周作人的写作具有线索提示的作用,甚至照亮了周氏兄弟此前围绕"故园"主旨展开的文学... 1926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发表,在周氏兄弟的同题写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鲁迅"故乡"这一写作题旨的提炼与概括,也对周作人的写作具有线索提示的作用,甚至照亮了周氏兄弟此前围绕"故园"主旨展开的文学实践。周作人数量可观的"回忆文"构成了与《朝花夕拾》的对话,二人的描述对象均为被鲁迅命名为"百草园"的地点。周作人通过一系列补充、注释与对话,拓展了"百草园"的范畴。"百草园"由一个诗学空间被拓展成为融汇了地点、家族、历史、源头四重意蕴的历史空间。周氏兄弟的"百草园"文本中,诗学空间的建构与历史空间的复原是两种被展示的方向,两种叙述构成了"意"与"言"的矛盾与互补。"百草园"作为一个文学史的话题,显现出在周氏兄弟研究中另一种路径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周氏兄弟研究
下载PDF
鲁迅的创伤体验与记忆方式——以《野草》《朝花夕拾》为考察中心
16
作者 孙士棋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89-95,共7页
记忆是鲁迅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资源与言说对象。鲁迅涉及记忆的文本,揭示了他深层的人格特质和精神世界。鲁迅童年的生活体验与记忆使得他易于感受到一种创伤感,尤其是父亲的病与死影响着他生命的始终;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野草》... 记忆是鲁迅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资源与言说对象。鲁迅涉及记忆的文本,揭示了他深层的人格特质和精神世界。鲁迅童年的生活体验与记忆使得他易于感受到一种创伤感,尤其是父亲的病与死影响着他生命的始终;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野草》《朝花夕拾》,共同构成了他以个人和集体为取向的记忆方式;鲁迅在努力记忆的同时,也承受着无法忘怀之苦。在记忆与忘却、个人与集体、自我与时代之间,鲁迅呈现出不断反复的姿态。借由记忆理论,以《野草》《朝花夕拾》为考察中心,可以为解读鲁迅及其文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创伤体验 记忆方式 《野草》 《朝花夕拾》 自传
下载PDF
深度学习下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17
作者 杜洋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第7期69-75,共7页
通过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笔者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鉴赏评价、批判探究五个层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从整本书的内容、语言、思想感情、价值... 通过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笔者运用深度学习理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鉴赏评价、批判探究五个层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从整本书的内容、语言、思想感情、价值引导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通过举办辩论会、“鲁迅文化月”等系列活动,加强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共鸣。通过阅读评价单进行阅读测评,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整本书阅读教学 深度学习理论 重温经典
下载PDF
名著导读:别样的图书广告与阅读牵引--浅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体例及教学利用
18
作者 刘婷婷 《中文论坛》 2021年第1期291-304,共14页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朝着"课程化"方向实施。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老师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对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文本体例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朝花夕拾》为例,...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把名著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朝着"课程化"方向实施。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老师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对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文本体例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朝花夕拾》为例,探讨利用导读文本并结合名著特点进行读前激发兴趣、读中指导方法、读后交流提升的推进过程,层层深入,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体例 教学利用 《朝花夕拾》
下载PDF
谈《朝花夕拾》的自传性与鲁迅的自我塑造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为生 邹广胜 《现代传记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02-119,共18页
鲁迅文学创作的自传性是异常鲜明的,尤以《朝花夕拾》为最。《朝花夕拾》是鲁迅的自传性回忆散文集,以这部作品为个案来解读鲁迅文学创作的自传性就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与独特个性。从《朝花夕拾》中我们能看出... 鲁迅文学创作的自传性是异常鲜明的,尤以《朝花夕拾》为最。《朝花夕拾》是鲁迅的自传性回忆散文集,以这部作品为个案来解读鲁迅文学创作的自传性就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与独特个性。从《朝花夕拾》中我们能看出鲁迅性格的多面及丰富性,对鲁迅矛盾性格的揭示对思考今日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自传性 自我
原文传递
作为自传文学的《朝花夕拾》
20
作者 黄立斌 《现代传记研究》 2020年第1期121-133,共13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之际的回忆图景,叙写了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在文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自传文学特征。自我是自传文学的中心,传主自我意识的显现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因此,从中可以看到传主所建构出来的自我是怎样的形象。作为自传... 《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之际的回忆图景,叙写了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在文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自传文学特征。自我是自传文学的中心,传主自我意识的显现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因此,从中可以看到传主所建构出来的自我是怎样的形象。作为自传文学的《朝花夕拾》,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自传文学包含"过去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双重视角,混杂回忆话语和现时话语两种话语形态,呈现出双重自我相互交错的叙述特点。《朝花夕拾》展现出鲁迅个性成长的动态过程,多维建构起鲁迅丰富的精神自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自传文学 自我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