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朝花夕拾》的“素心” |
傅红英
赵新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单篇课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研究——以《朝花夕拾》为例 |
魏晓晓
|
《科教文汇》
|
2024 |
0 |
|
3
|
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 |
陈思和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1 |
11
|
|
4
|
《朝花夕拾》的儿童叙事及其文体功能 |
叶诚生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5
|
《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 |
朱崇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6
|
译著《朝花夕拾》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翻译分析 |
车明明
李忠玉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7
|
视觉维度上的《朝花夕拾》 |
高秀川
王为生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8
|
“故事新编”与创伤记忆的修复:鲁迅后期创作心理论 |
魏巍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9
|
解读《朝花夕拾》 |
杨桂珍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0
|
《朝花夕拾》与绍兴民俗 |
李惠芳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4 |
1
|
|
11
|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
程东霞
|
《黑河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2
|
周作人的“百草园”叙述:地点传记学的可能性 |
丁文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3
|
往昔的失落和拾取——《朝花夕拾》的回忆功能阐释 |
揭爱平
|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4
|
透过《朝花夕拾》中的民俗看鲁迅的文化哲学观 |
陈风苓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5
|
诗学空间与历史空间:“百草园”的多元层次及研究路径 |
丁文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6
|
鲁迅的创伤体验与记忆方式——以《野草》《朝花夕拾》为考察中心 |
孙士棋
|
《嘉兴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7
|
深度学习下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
杜洋
|
《当代教研论丛》
|
2022 |
0 |
|
18
|
名著导读:别样的图书广告与阅读牵引--浅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体例及教学利用 |
刘婷婷
|
《中文论坛》
|
2021 |
0 |
|
19
|
谈《朝花夕拾》的自传性与鲁迅的自我塑造 |
王为生
邹广胜
|
《现代传记研究》
CSSCI
|
2018 |
2
|
|
20
|
作为自传文学的《朝花夕拾》 |
黄立斌
|
《现代传记研究》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