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谚语英译研究——以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1
作者 邵育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5期244-246,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本文以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尝试从跨文化交际视域对英译本谚语进行批评和赏析,并结合以往研究提供准确的参考译文,以期提高译者的文化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谚语是语言的精华,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本文以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尝试从跨文化交际视域对英译本谚语进行批评和赏析,并结合以往研究提供准确的参考译文,以期提高译者的文化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为今后相关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英译 跨文化交际 《一句顶一万句》 葛浩文
下载PDF
论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孤独书写
2
作者 方玥 蔡爱国 《艺术科技》 2024年第3期25-27,共3页
目的: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人物的生存现状,并通过语言的交流描绘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意识。文章结合具体的小说分析,探究这种孤独书写的体现和深刻意义。方法:以小说中人物的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 目的: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人物的生存现状,并通过语言的交流描绘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意识。文章结合具体的小说分析,探究这种孤独书写的体现和深刻意义。方法:以小说中人物的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为切入点,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即荒诞境遇下人物的孤独存在、由沟通困境所引发的群体性孤独、在孤独的重复宿命下人物对出路的找寻。结果:小说中人物孤独体验的产生与存在境遇的荒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产生的生命虚无感加重了个体存在的孤独感。沟通的言语困境使书中的人物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到压抑和痛苦,感觉自己的存在受到了他人和环境的限制,个体的孤独体验逐渐蔓延成具有普遍性的群体孤独。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故事体现出一种关于孤独的轮回,在孤独宿命的笼罩下,人物有意识地以出走的方式进行某种程度的挣脱与反抗。结论: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孤独书写体现出深刻的主题意蕴。在人们复杂的生命历程中,孤独的产生难以避免,但如何理性面对孤独,破除所处困境,构建自我内在精神世界,仍需要深入思索。研究孤独书写的内涵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孤独书写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延津建构——以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为中心
3
作者 苟海燕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3-60,共8页
河南作为中原大地上的王朝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影响下,刘震云经由想象的点染和审美描摹,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学延津。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他通过对延津地理空间的多重描述、地域文化的... 河南作为中原大地上的王朝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影响下,刘震云经由想象的点染和审美描摹,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文学延津。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他通过对延津地理空间的多重描述、地域文化的全景书写以及民族性格的地域概述,完成了文学地理上的故乡体系建构,由此实现与地理空间的文学互动和交流,展现出延津叙述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延津建构 《一句顶一万句》
下载PDF
长篇儿童小说艺术的新拓展与重新“理解”儿童——评常新港的长篇儿童小说《一万种你》
4
作者 徐妍 《中国图书评论》 2023年第8期111-116,共6页
常新港的长篇儿童小说《一万种你》不仅明显超越了他以往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苦难童年经验的书写,而且对当下长篇儿童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意蕴都进行了拓展。在艺术形式上,常新港一如既往地以理性的目光“凝视”人物的心灵创伤,塑造了... 常新港的长篇儿童小说《一万种你》不仅明显超越了他以往的带有自叙传色彩的苦难童年经验的书写,而且对当下长篇儿童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意蕴都进行了拓展。在艺术形式上,常新港一如既往地以理性的目光“凝视”人物的心灵创伤,塑造了肖菲菲和舒西西等二十几位让人经久难忘的21世纪中国儿童形象,语言更为平实和自然,结构充满纵深感;在思想意蕴上,旨在思考这样的“新时代”思想命题:在21世纪中国,如何重新“理解”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新港 一万种你》 长篇儿童小说艺术 重新“理解” 儿童
下载PDF
失语者的精神救赎——论《一句顶一万句》的孤独书写
5
作者 张丰 时曙晖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3-47,共5页
在“故乡系列小说”到“说话系列小说”的叙事转向中,话语与孤独成为刘震云关注和思考的对象,这集中体现在其2009年出版的《一句顶一万句》中。作家从主体、成因、出路三个层面对孤独体验进行独特呈现。孤独的主体为民间大众,成因即话... 在“故乡系列小说”到“说话系列小说”的叙事转向中,话语与孤独成为刘震云关注和思考的对象,这集中体现在其2009年出版的《一句顶一万句》中。作家从主体、成因、出路三个层面对孤独体验进行独特呈现。孤独的主体为民间大众,成因即话语沟通的阻滞,出路则表现在人物爱好所指向的艺术空间。刘震云的孤独书写,或能为现代人的精神救赎提供某种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孤独书写 民间大众 话语沟通 爱好 游戏 艺术
下载PDF
文章千古事“砚”遇一万年
6
作者 刘文涛(文/图) 朱国伟(图) 《旅游世界》 2023年第7期78-83,共6页
现代社会,砚与一般人的关系并不密切,充其量算个工艺品。但在古代,砚却是读书人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且长期位居“文房四宝”之首,被称为“石友”。相较于纸、笔、墨,砚出现的时间最早,只不过砚最初的用途并不单纯是是为了磨墨写字,关... 现代社会,砚与一般人的关系并不密切,充其量算个工艺品。但在古代,砚却是读书人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且长期位居“文房四宝”之首,被称为“石友”。相较于纸、笔、墨,砚出现的时间最早,只不过砚最初的用途并不单纯是是为了磨墨写字,关于其前世今生,我们从考古发现的文物来谈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房用具 文房四宝 考古发现 前世今生 工艺品 一万 人的关系 读书人
下载PDF
漂泊·找寻·回归——论《一句顶一万句》的自我救赎
7
作者 张安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7期10-12,共3页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以祖孙三代轮回般的人生经历展示中国底层百姓的孤独生活,从而因孤独走上不断漂泊的道路,以祈求自我救赎。祖孙三代寻找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呈现三种结果:自我救赎的成功、失败以及自我救赎的未知性。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漂泊 寻找 自我救赎
下载PDF
异化与归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韩译探究——以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韩译本为例
8
作者 范晶晶 范佳星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7期103-105,共3页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可以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本文从异化与归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韩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相关案例...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可以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本文从异化与归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韩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相关案例,探究译者将源语转换为译入语时采用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化负载词韩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韩译本 文化负载词 异化 归化 翻译策略
下载PDF
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17
9
作者 马云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104,共3页
在苍茫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叶可以拖载灵魂的扁舟,我们在自己的扁舟上与人执掌相应,渴望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这诉诸语言的沟通究竟是靠血缘、友情、爱情,还是靠宗教?刘震云以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在苍茫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叶可以拖载灵魂的扁舟,我们在自己的扁舟上与人执掌相应,渴望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这诉诸语言的沟通究竟是靠血缘、友情、爱情,还是靠宗教?刘震云以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通过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变迁为我们做了解答。刘震云的写作是对当代社会精英文化泛滥的抵制,是对人生而孤独的消解,他在作品中提供了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
下载PDF
围绕“语言”展开的中国乡村叙事——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春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82-87,共6页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语言极富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说得来与说不来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展开形象刻画与乡村叙事。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语言 乡村叙事
下载PDF
一万年来灵武水洞沟遗址古气候的新认识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秉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气候偏干冷→温和半湿润;中全新世早期植被为阔叶乔灌丛草原→针叶乔灌丛草原→阔叶疏林草原,晚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相对温暖、稍凉→较温暖;晚全新世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一万年来 古气候
下载PDF
刘震云:从《一句顶一万句》到《一日三秋》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70,共7页
刘震云以反雅化的文体,点化出生活的荒谬性与不可理喻性,在非士大夫化的风俗图里,勾勒出芸芸众生不测的命运轨迹。与前期的写实性的文本不同,刘震云近期创作呈现出以写意为主的审美特点,这种转变,增加了对于存在的一种神秘性体味的色彩。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一日三秋》 反雅化
下载PDF
巴别塔能否重建——论《一句顶一万句》的存在主义诗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振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4-168,共5页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存在主义 荒诞 说话 语言
下载PDF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叙述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钦林 杨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99,共6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方法:一、叙述时序的闪回和闪前。从闪回和闪前的各种不同类型入手,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效果。二、主人公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位主人公的功能性体现在他们的生命...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方法:一、叙述时序的闪回和闪前。从闪回和闪前的各种不同类型入手,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效果。二、主人公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位主人公的功能性体现在他们的生命历程建构了小说的框架,心理性体现在他们展现了浮生百姓生存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三、隐蔽的评论方式。从叙事距离和人物言行两方面来分析作者如何于无形中诱导读者的感情倾向,隐蔽地表达其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四、全知中的空缺。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空缺——暂时性空缺、永久性空缺,来说明空缺可增加悬念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还可延伸作品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叙述方法
下载PDF
一万年以来陕西富平的植被与气候环境演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秉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0-673,共4页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显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环境的演化阶段。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富平剖面的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31个样品的孢粉分析,显示了该地区全新世植被和气候环境的演化阶段。将孢粉图式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带分别代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孢粉带:Ⅰ带为松—菊—香蒲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占优势,针叶树植物花粉含量较高为特征;Ⅱ带为松—栎—蒿—环纹藻组合带,以乔木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减少为特征;Ⅲ带为栎—松—蒿组合带,以草本植物花粉增加,乔木花粉减少为特征。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干草原,气候干凉—干冷;中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与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半湿润;晚全新世植被为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气候干旱偏暖—温凉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万年以来 黄土高原 陕西富平 植被和气候
下载PDF
平民的千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的人生悲剧与精神悲剧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9-63,共5页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姥爷"杨百顺和"外孙"牛爱国一个出延津,一个回延津,都在不停地寻找。祖孙两代的寻找,不只是形成了一个轮回,更预示了中国平民的千年孤独。小说揭示了平民的人生悲剧与精神悲剧,用...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姥爷"杨百顺和"外孙"牛爱国一个出延津,一个回延津,都在不停地寻找。祖孙两代的寻找,不只是形成了一个轮回,更预示了中国平民的千年孤独。小说揭示了平民的人生悲剧与精神悲剧,用平民语言阐释了平民的哲学。但小说也有个别情节不太真实,语言有些"绕",沉迷于自我的叙述方式等有待商榷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人生悲剧 精神悲剧
下载PDF
变异句式与变异修辞——《一句顶一万句》中“不是A,而是B”的“拧巴”修辞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南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1-86,共6页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在语言上明显的特点是在文本中较多使用了"不是A,而是B"的句式,创造了一种"缠绕"的语言及其"拧巴"的修辞效果,在小说中,这种句式常以三种变异形式出现:肯定递进式;承前否定式的辞...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在语言上明显的特点是在文本中较多使用了"不是A,而是B"的句式,创造了一种"缠绕"的语言及其"拧巴"的修辞效果,在小说中,这种句式常以三种变异形式出现:肯定递进式;承前否定式的辞格变体;否定、肯定并列辨析式。各种变异句式展现了作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不仅强化了主题、情感的表达,凸显了人物性格,同时通过句式的重复与"折绕"创造了某种韵律与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变异句 “拧巴”修辞
下载PDF
对话、苦难与回归——解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宏亮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15-116,共2页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揭示了在社会共同体体系中,主体间性的建构是凭人际间的语言交往才得以形成与维系的。作品告诉人们,贫穷是客观的存在,与其纠结痛苦地活过一生,不如微笑着面对。小说巨大的情感张力和直抵人物内心的人文关怀,揭...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揭示了在社会共同体体系中,主体间性的建构是凭人际间的语言交往才得以形成与维系的。作品告诉人们,贫穷是客观的存在,与其纠结痛苦地活过一生,不如微笑着面对。小说巨大的情感张力和直抵人物内心的人文关怀,揭示了人的身体出走与心灵回归间不断交锋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对话 苦难 回归 出走
下载PDF
“中国式”的孤独与寻找——评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忠超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中国式"的孤独是身份的焦灼和说话人的缺失,不同于西方基督式信仰关注的彼岸世界,"中国式"的孤独关注的是此在此生的世界。所以,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通过三次更名,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仍然希... "中国式"的孤独是身份的焦灼和说话人的缺失,不同于西方基督式信仰关注的彼岸世界,"中国式"的孤独关注的是此在此生的世界。所以,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通过三次更名,经历了一系列的坎坷,仍然希望得到身份的确认,为了消解这种孤独他不断寻找直至走出延津。杨百顺只是一个孤独的缩影,潜藏在刘氏小说中的孤独是主体对自我感到的焦虑,是由于找不到知音式的说话人而感到的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顶一万句》 “中国式”孤独 寻找
下载PDF
浓郁低调的乡土情怀——《一句顶一万句》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先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Z期32-33,共2页
《一句顶一万句》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震撼。本文以人文关怀为切入视角,试从生存世相演绎、人物形象刻画和精神孤独描摹等三个方面来剖析刘震云对故乡乡民真实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从而探究作家对人物的深情悲悯与期待,解读隐藏在低调叙... 《一句顶一万句》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震撼。本文以人文关怀为切入视角,试从生存世相演绎、人物形象刻画和精神孤独描摹等三个方面来剖析刘震云对故乡乡民真实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从而探究作家对人物的深情悲悯与期待,解读隐藏在低调叙事表象下的浓郁乡土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乡土情怀 人文关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