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圣、异质与时间性:《敌人,一个爱情故事》中大屠杀创伤记忆的空间再现
1
作者 张雯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3期54-58,共5页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在大屠杀题材小说中的代表作。辛格采用空间作为表征大屠杀创伤记忆的主要叙事策略,空间不仅是创伤记忆再现的场景,还参与到人物创伤记忆的动态建构和创伤疗愈中。本文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切入,结合创伤理论,从空间的神圣性、异质性以及时间性三个方面对小说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后大屠杀时代美国犹太移民群体的创伤记忆以及辛格的创伤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创伤记忆 《敌人 一个爱情故事》 大屠杀小说
下载PDF
论《偷窃: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艺术欺诈与人性迷失 被引量:1
2
作者 彭青龙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278-282,共5页
彼得·凯里的长篇小说《偷窃:一个爱情故事》是一部揭露艺术欺诈与人性迷失的作品。小说中澳洲画家迈克尔.波恩陷入偷窃骗局的经历,既反映了技术导致艺术价值丧失的后现代文化现象,也反映了画家在重占有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道德抉择... 彼得·凯里的长篇小说《偷窃:一个爱情故事》是一部揭露艺术欺诈与人性迷失的作品。小说中澳洲画家迈克尔.波恩陷入偷窃骗局的经历,既反映了技术导致艺术价值丧失的后现代文化现象,也反映了画家在重占有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道德抉择。迈克尔回归传统和人性的结局昭示了艺术和道德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偷窃:一个爱情故事》 艺术欺诈 人性迷失
下载PDF
《敌人,一个爱情故事》:辛格对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反思
3
作者 张钧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6-32,59,共8页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小说《敌人,一个爱情故事》,通过对美国东欧犹太移民生存状态的书写,反映出作家对人性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辛格认为以纽约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本质上是一种"黑帮文化",它助长了人们对极...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小说《敌人,一个爱情故事》,通过对美国东欧犹太移民生存状态的书写,反映出作家对人性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辛格认为以纽约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本质上是一种"黑帮文化",它助长了人们对极端物质主义的偶像崇拜,导致人们信仰的缺失和道德的失败。辛格对小说主人公赫尔曼形象的刻画及其对纽约形象的否定性描写传达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忧虑,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创作中所包含的美国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人 一个爱情故事》 纽约 人性 现代文明 忧虑
下载PDF
艾·巴·辛格:两性关系观察者——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女性人物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静 宋宝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7-79,共3页
艾.巴.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通过对男主人公与妻子、情人、前妻之间复杂的两性关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活状态。本文拟通过对辛格笔下的两性关系的分析,深入探讨《冤... 艾.巴.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通过对男主人公与妻子、情人、前妻之间复杂的两性关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活状态。本文拟通过对辛格笔下的两性关系的分析,深入探讨《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三位女性人物所担负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巴·辛格 两性关系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下载PDF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主人公赫尔曼的生存伦理研究
5
作者 梅倩 敬南菲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6期246-246,共1页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也是美国所有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位坚持使用意第绪语写作的美国犹太作家,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次以美国社会为背景,以反映美国犹太人生... 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也是美国所有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位坚持使用意第绪语写作的美国犹太作家,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次以美国社会为背景,以反映美国犹太人生活为主要情节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二战后犹太人在美国生活的情景。本文主要从文学伦理学中的生存伦理出发,对主人公赫尔曼的生存状况进行研究,揭示赫尔曼在二战后的美国主要采取的是逃避式生存方式,分析采取逃避式生存的方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生存伦理 撒谎 赫尔曼
下载PDF
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谫谈
6
作者 彭威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60-63,共4页
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长篇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露了纳粹大屠杀对犹太幸存者造成的肉体与精神创伤、伦理危机以及身份认同困惑。小说既表达了作者对犹太人遭受深重苦难的同情和对纳粹分子所犯滔天罪行的严厉... 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长篇小说《冤家,一个爱情故事》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露了纳粹大屠杀对犹太幸存者造成的肉体与精神创伤、伦理危机以及身份认同困惑。小说既表达了作者对犹太人遭受深重苦难的同情和对纳粹分子所犯滔天罪行的严厉谴责,也折射出作者自身惨痛的人生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格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纳粹大屠杀
下载PDF
从《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看辛格对二战期间犹太大屠杀罪行的控诉
7
作者 赵军 《琼州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3-74,54,共3页
本文通过对《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的文本细读,阐释辛格对二战期间犹太大屠杀的控诉。
关键词 辛格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犹太大屠杀
下载PDF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对大屠杀的深层思考 被引量:5
8
作者 朴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3,共7页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辛格关于大屠杀题材小说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辛格通过对流散于美国的大屠杀幸存者的细致刻画,反映了战后旅美犹太人审视犹太历史、确立文化身份、寻求心灵家园时所遭遇的诸多困境。辛格...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辛格关于大屠杀题材小说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品。辛格通过对流散于美国的大屠杀幸存者的细致刻画,反映了战后旅美犹太人审视犹太历史、确立文化身份、寻求心灵家园时所遭遇的诸多困境。辛格关于大屠杀题材小说的创作避开对大屠杀灾难本身的亲历性描写,着力于对历史、文化、民族身份进行想象性重构,以此治疗民族创伤并对犹太民族的命运予以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辛格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主题
原文传递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记忆书写与身份重构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13,共14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在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展现了作为幸存者且彼此之间有着复杂伦理关系的四位人物的各种记忆及其身份重构的过程。赫尔曼的嗅觉记忆固化了他作为雅德维珈的丈夫及保护人的身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在其代表作《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展现了作为幸存者且彼此之间有着复杂伦理关系的四位人物的各种记忆及其身份重构的过程。赫尔曼的嗅觉记忆固化了他作为雅德维珈的丈夫及保护人的身份,而与塔玛拉及子女同生共死记忆的缺失使得他规避了自己的父亲身份,历史记忆的融合则让他选择成为永远的受难者四处漂泊;塔玛拉的身体记忆使得她固化了自己的母亲身份,并最终作为书店老板完成了美国化的进程且成为犹太民族未来的守护者;雅德维珈作为嗅觉记忆的载体经历了女佣—妻子—单亲母亲的苦难生涯,由非犹太人转变成犹太教教徒;玛莎的创伤记忆令她受尽折磨,她经历了由难民到婚外情人再成为死者的身份转换过程。这些幸存者们在与他人共同建构伦理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家庭记忆,并将个体记忆、家庭记忆纳入漫长的历史记忆中,最终重新建构起他们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萨克·辛格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记忆书写 身份重构
原文传递
《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中的后人类技术与身体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少晶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假肢技术作为人类增强技术之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提升功能或治疗性的医学干预,这两种观点也指涉赛博格形象的两种不同内涵。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涉及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考量,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增强技术)对人类的意义,在最新出... 假肢技术作为人类增强技术之一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提升功能或治疗性的医学干预,这两种观点也指涉赛博格形象的两种不同内涵。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涉及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考量,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增强技术)对人类的意义,在最新出版的小说《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中,珍妮特·温特森为我们提供思考二者关系的方式。通过分析赛博格的由来,可见赛博格产生的技术背景(控制论技术)和社会背景(战争)对当代流行文化中的赛博格形象表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假肢的修辞隐喻中,假肢成为时髦的装备,受损的身体消失在背景中,只有强调假肢的物质现实,假肢佩戴者具身化的身体才能恢复可见性。这些佩戴假肢者不是使用身体技术,而是生活在身体技术中,他们的身体和假肢协同进。只有具备这种伦理意识,才能避免身体在人类增强技术中消失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妮特·温特森 《弗兰啃斯坦:一个爱情故事》 假肢 人类增强 赛博格
原文传递
读一个乡村教师的爱情故事
11
作者 白露塘 《年轻人(A版)》 2014年第7期74-74,共1页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柳相公高瞻远瞩,以革命重任为己任,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在痛心疾首眼泪婆娑一番后,坚定地决定:妹子,哥只是个传说,为了你的幸福,哥成全你。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读一个乡村教师的爱情故事
下载PDF
“创伤性”文化记忆与“疗愈式”文学想象
12
作者 张晓红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59,F0002,176,共11页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德国作家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运作机制下关于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文学想象性呈现。创伤理论建基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重点观照集体无意识下的历史访问模式或强迫症...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德国作家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为研究对象,探究创伤运作机制下关于纳粹大屠杀历史的文学想象性呈现。创伤理论建基于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重点观照集体无意识下的历史访问模式或强迫症式个体记忆机制,可为我们理解历史与现实、记忆与遗忘、沉默与发声、创伤与创造等多重纠葛关系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洞见。两部作品书写个体在历史灾难中遭受的身体和精神创伤,揭示了大屠杀浩劫中犹太民族和德国民族经受的创伤效应。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书写既是个体表达,又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建构。两部作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检视和反思后大屠杀时代美德社会心理与文化思潮,尤其是美国犹太人的身份焦虑、美国社会进步式和悲剧式叙事、德国人的集体耻辱,以及欧美文化对传统宗教和道德哲学的普遍怀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面对宗教、政治、文化仇恨和冲突造成的种种个体和集体创伤,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进行谈判、对话、磋商和合作,这可能是最审慎、最可取、最富建设性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创伤 怀疑主义 大屠杀文学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生死朗读》
下载PDF
一个笑着哭过的爱情故事
13
作者 完美青春 《女性天地》 2017年第7期38-40,共3页
许文怡怎么也想不到,在爱情把自己逼到绝壁深渊时,是章永海,这个相识一年多却从未有过任何交集的普通同事,毫不迟疑向她伸出了援手。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一个笑着哭过的爱情故事
原文传递
“创伤性”文化记忆与“疗愈式”文学想象
14
作者 张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7期63-64,共2页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是两部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文学经典。大屠杀文学指幸存者、目击者、受害者和其他人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性叙述,其间杂了回忆、历史数据、虚...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是两部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文学经典。大屠杀文学指幸存者、目击者、受害者和其他人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性叙述,其间杂了回忆、历史数据、虚构、诗歌、哲学和宗教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朗读》 文学想象 本哈德·施林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纳粹大屠杀 文学经典 文化记忆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原文传递
超越二元、以人为本——解读彼得·凯里小说文本中的伦理思想 被引量:4
15
作者 彭青龙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80,85,共5页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两部伦理主题小说《幸福》和《偷窃一个爱情故事》颠覆了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传统道德思维模式,蕴含着超越二元、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面对着强大的社会制度,小说中的人物陷入了种种困境而难以自拔,... 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两部伦理主题小说《幸福》和《偷窃一个爱情故事》颠覆了非此即彼、泾渭分明的传统道德思维模式,蕴含着超越二元、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面对着强大的社会制度,小说中的人物陷入了种种困境而难以自拔,迷失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抉择,在善恶两级的滑动和反复中,异化成既非圣洁天使,也非十足恶魔的精神分裂者,彰显出人性的复杂和多面以及道德主体身份构建的艰辛,主人公最终回归道德高地,体现了作者宽厚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凯里 《幸福》 《偷窃一个爱情故事》 道德 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