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君毅的“一念自反”
1
作者 吴海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16-22,共7页
唐君毅的"一念自反"强调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在心灵的自反自觉中,悟透人生的真实本质,到达人生的完满。这种思想继承了传统儒学的超凡入圣之法,并被唐君毅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它是超越性的,瞬时性的,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主体... 唐君毅的"一念自反"强调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在心灵的自反自觉中,悟透人生的真实本质,到达人生的完满。这种思想继承了传统儒学的超凡入圣之法,并被唐君毅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它是超越性的,瞬时性的,另一方面它又要求主体自身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在西方文化的猛烈侵袭的现实条件之下,唐君毅以自我丰富的人生阅历,提出"一念自反",为中国传统文化危机找到解决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一念自反 人格修养
下载PDF
“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其难点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滨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8-44,共7页
致良知教是实修的工夫,其工夫的难点在于,起始阶段由于良知的力量不足,导致为善去恶工夫的艰难。针对此问题,王龙溪的解决办法是纯用良知,不许意识掺入;其路径是就当下一念,返照心源;其下手处和动力是对于良知的"信"。龙溪之&... 致良知教是实修的工夫,其工夫的难点在于,起始阶段由于良知的力量不足,导致为善去恶工夫的艰难。针对此问题,王龙溪的解决办法是纯用良知,不许意识掺入;其路径是就当下一念,返照心源;其下手处和动力是对于良知的"信"。龙溪之"一念自反,即得本心"是其悟前工夫,并非顿悟之事。龙溪的工夫路径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并将阳明学的内涵充分显发出来,但亦有属于自己的难点。"致"良知与"信"良知路径虽有所不同,但可以相资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教 意识掺入 难点 一念自反 信得及 悟前工夫
下载PDF
作为良知伦理学的“知行合一”论——以“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为中心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4,共11页
近年来,阳明学“知行合一”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及其理论意义,经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而得以重新激活。然而在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论述中,有一个重要命题由于仅见于《阳明先生遗言录》而向来未被注意:“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 近年来,阳明学“知行合一”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及其理论意义,经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而得以重新激活。然而在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论述中,有一个重要命题由于仅见于《阳明先生遗言录》而向来未被注意:“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这句命题无疑是对历来熟知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重要补充,甚至原本就是有关知行合一问题的一项完整论述。这表明,“知一行”处在一念良知的过程中,“知”非见闻之知而是德性之知的同时,又是涵指作为“心知”的意愿、意志、意向,与一念发动而展现出来的“行”处在即本体即工夫的同一结构中,互相涵摄、彼此互动。由于良知具有自知自觉、自反自证的根本能力,从而使知行合一得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知行合一是良知伦理学的命题而非知识论或认识论命题,因为良知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知行合一 一念良知 一念自反 良知伦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