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市燃煤锅炉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排放特征研究
1
作者 沈利娟 刁一伟 +4 位作者 王红磊 孙杰娟 刘诗云 刘焕武 赵天良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燃煤锅炉是城市地区含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采集分析了西安市9个燃煤锅炉的PM_(10)和PM_(2.5)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表明:燃煤锅炉颗粒物中OC在PM_(2.5)中的质量占比高于在PM_(10)中质量占比,而EC在PM_(10)中... 燃煤锅炉是城市地区含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采集分析了西安市9个燃煤锅炉的PM_(10)和PM_(2.5)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表明:燃煤锅炉颗粒物中OC在PM_(2.5)中的质量占比高于在PM_(10)中质量占比,而EC在PM_(10)中的质量占比高于在PM_(2.5)中质量占比。OC、EC和总碳气溶胶(TC)在PM_(10)中的质量占比分别为4.35%±1.09%、4.25%±1.02%和8.60%±1.87%,在PM_(2.5)中的质量占比分别为6.91%±1.09%、2.62%±0.41%和9.53%±1.40%。不同锅炉类型的OC/EC(二者浓度比)差异较大。链条炉、循环流化床和煤粉炉的OC/EC在PM_(10)中分别为1.50±0.96、0.89±1.06和12.03±8.48,在PM_(2.5)中分别为6.72±5.70、1.19±0.65和11.62±5.83。不同锅炉排放的PM_(10)和PM_(2.5)中含碳气溶胶的主导成分不同,通过含碳气溶胶的成分组成可以准确区分锅炉排放来源。PM_(10)中TC和EC的质量占比均呈链条炉(10.64%±5.13%和5.79%±4.78%)>循环流化床(7.25%±2.23%和4.15%±1.14%)>煤粉炉(4.85%±1.84%和0.50%±0.25%),OC的质量占比呈链条炉(4.85%±2.33%)>煤粉炉(4.35%±2.09%)>循环流化床(3.10%±3.37%)。PM_(2.5)中TC和OC的质量占比均呈链条炉(12.97%±5.57%和9.25%±5.63%)>煤粉炉(5.57%±1.86%和5.02%±1.79%)>循环流化床(4.92%±5.41%和2.94%±3.53%),EC的质量占比呈链条炉(3.71%±3.84%)>循环流化床(1.97%±1.88%)>煤粉炉(0.55%±0.07%)。不同锅炉类型对PM_(10)中的EC影响较大,对PM_(2.5)中的OC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锅炉燃煤燃烧方式和燃烧效率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有机 元素 排放特征 西安
下载PDF
沈阳市秋冬季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2
作者 李哲 王帅 +2 位作者 王男 卢迎红 苏枞枞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2期76-80,95,共6页
通过分析沈阳市环境空气秋冬季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研究环境空气PM_(2.5)中OC,EC的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城区秋季环境空气EC和OC质量浓度较高;秋冬季二次有机碳(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到8.28~14.81μg/m^... 通过分析沈阳市环境空气秋冬季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质量浓度,研究环境空气PM_(2.5)中OC,EC的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沈阳城区秋季环境空气EC和OC质量浓度较高;秋冬季二次有机碳(SO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达到8.28~14.81μg/m^(3)和6.98~11.59μg/m^(3),二次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通过碳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秋冬季碳组分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燃煤排放和汽油车尾气;冬季K^(+)与OC,EC,SOC之间的相关性较好,K^(+)与OC,EC,SOC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冬季OC与EC相关性较好,冬季碳质气溶胶污染源来源相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有机 元素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基于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元素区分贵州不同产地的博落回花
3
作者 王晓卉 金宏标 +2 位作者 巩京慧 王金换 张显强 《实验与分析》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探讨碳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元素在博落回花的产地推断中的可行性,为毒蜂蜜来源判别以及博落回原材料地理推断提供技术支撑。采集贵州省12个地域的博落回样本,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 探讨碳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元素在博落回花的产地推断中的可行性,为毒蜂蜜来源判别以及博落回原材料地理推断提供技术支撑。采集贵州省12个地域的博落回样本,采用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博落回花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19种矿物元素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了博落回花产地推断模型。根据矿物元素主成分分析,五个主成分代表了总指标88.289%的信息,Cs、Ba、Al、V、Mn、Fe、Ni和Li可做因子分析。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方法建立的判别模型确定了As、Rb、Pb、δ^(13)C、Cs、Cu、Sr共7个指标,可进一步建立博落回花的指纹图谱。基于碳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元素可用于区分博落回花的生产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落回花 同位素比值 矿物元素
下载PDF
东海嵊山岛末次冰期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4
作者 赵庆 周立旻 +3 位作者 郑祥民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关系密切,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我国东海嵊山岛末次冰期黄土地层,在磁化率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嵊山岛黄土沉积剖面... 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关系密切,对研究区域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我国东海嵊山岛末次冰期黄土地层,在磁化率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嵊山岛黄土沉积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波动范围-21.63‰~-27.56‰,平均值为-24.88‰,剖面有机碳同位素组成波动偏正;利用端元法对嵊山岛黄土沉积环境中C_(3)/C_(4)植被相对丰度进行估算,揭示沉积地层记录的植被类型是以C_(3)型植被为主导,C_(4)型植被对沉积地层中有机碳同位素的贡献有限;与南京洞穴石笋、苏禄海海洋沉积以及南极Vostok冰芯氧同位素记录对比,显示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期嵊山岛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波动是以C_(3)型植被为主导的植被碳同位素对降水条件改变的响应,降水可能是这一时期黄土沉积中有机碳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末次冰消期阶段,温度有利于C_(4)植被的发育,导致区域C_(4)型植被丰度有所上升,并对沉积地层中有机碳同位素变动的贡献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同位素组成 冰期 降水 温度 嵊山岛黄土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和UPLC-Q-Orbitrap代谢组学技术的有机奶和普通奶的成分差异研究
5
作者 聂雪梅 谢昀 +1 位作者 许博舟 许秀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46-252,共7页
目的:为了防止受利益驱动的一些不法商家随意标注“有机”字样来对食品采取假冒、伪造、以次充好等方式欺诈消费者。方法:本研究提出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和UPLC-Q-Orbitrap代谢组学技术两种方式对有机奶和普通奶进行差异成分的研究,... 目的:为了防止受利益驱动的一些不法商家随意标注“有机”字样来对食品采取假冒、伪造、以次充好等方式欺诈消费者。方法:本研究提出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和UPLC-Q-Orbitrap代谢组学技术两种方式对有机奶和普通奶进行差异成分的研究,同时对不同泌乳期的有机奶进行分析。结果:由于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因此有机奶和普通奶具有显著性差异,可通过碳和氮同位素比值对有机奶进行判别;同时基于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的差异物质的代谢组学数据,采用OPLS-DA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共筛选包括组氨酸等5种差异较大的代谢物,且不同泌乳期的有机奶中组氨酸等化合物含量差异性较大。结论:该研究虽然样本有限,但有机奶和普通奶存在显著的差异代谢物,通过C和N同位素比值,以及5种筛查的差异代谢物可初步判定有机奶,该研究对有机奶和普通奶的差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氮同位素比值 UPLC-Q-Orbitrap 成分差异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方法初探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媛媛 贺行良 +1 位作者 孙书文 朱志刚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27-631,共5页
初步建立了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标定了标准工作参考气CO2(δ13CvsPDB为-32.053‰);验证了仪器的稳定性,标准偏差为0.009‰;当离子流强度范围为0.4~8.7 V时,总... 初步建立了利用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联用技术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方法。标定了标准工作参考气CO2(δ13CvsPDB为-32.053‰);验证了仪器的稳定性,标准偏差为0.009‰;当离子流强度范围为0.4~8.7 V时,总体线性为0.0337‰/V,小于仪器线性指标0.06‰/V的要求;同时测定了国家标准物质GBW 04408、国际标准物质Urea和海洋沉积物样品M01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标准偏差在0.04‰~0.13‰范围内;并在三家实验室进行了测量比对实验,标准偏差小于0.20‰,满足地质样品再现性0.5‰的要求。所选样品区域δ13Corg范围为-25.29‰~-22.30‰,表明该海域总有机碳是陆源和海源两种来源的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有机稳定同位素 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下载PDF
元素分析仪法测定河流中颗粒物有机碳
7
作者 何建英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9期154-156,163,共4页
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生物圈物质和能量传递的关键,近年来,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使全球碳循环受到广泛关注,而颗粒有机碳(POC)是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是微生物利用消耗的主要物质来源。目前,元素分析仪法是测定POC最... 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生物圈物质和能量传递的关键,近年来,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使全球碳循环受到广泛关注,而颗粒有机碳(POC)是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是微生物利用消耗的主要物质来源。目前,元素分析仪法是测定POC最常用的方法,但其前处理方法仍存在一定争议,为更准确测定水体中POC,本文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分析了在颗粒物量多(>200 mg)和量少(<100 mg)情况下POC的元素分析仪方法的预处理方法,明确最佳预处理实验条件。在本研究中确定了去除量多颗粒物中无机碳的最佳酸浓度为1 mol/L,对于量少颗粒物可用熏蒸方法完全去除无机碳,所需的时间为9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仪 酸溶处理 酸熏蒸 颗粒物 颗粒有机
下载PDF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量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实验室间比对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常文博 李凤 +1 位作者 张媛媛 贺行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5-545,共11页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作为一种有效指标,可对不同地质时期空气、温度、降水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标记。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是一种测量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作为一种有效指标,可对不同地质时期空气、温度、降水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标记。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是一种测量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有诸多实验室使用元素分析仪(EA)与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联用的方法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测试。各实验室之间测试技术及数据稳定性缺少比对依据,测试结果缺乏有效的溯源,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和统一。本文选取了我国2018年研制的三个国家一级海洋沉积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GBW04701、GBW04702、GBW04703)及两个国际标准物质(EMA-B2152、EMA-B2151),在我国十家实验室对EA-IRMS在线技术测试方法进行实验室间的测量比对实验,以验证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测试结果表明:各家协作实验室的数据准确、稳定,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良好,测得的δ13 C和δ15 N精密度分别好于0.10‰、0.14‰。通过比对研究,同时证明了EA-IRMS在线技术适用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海洋沉积物样品分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海洋沉积物 有机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比对研究
下载PDF
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评估
9
作者 邱程 方义铭 +2 位作者 郭红霞 方羽 赵鸣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0期87-91,共5页
为研究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生成,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了为期1年的细颗粒物碳组分采样监测。利用OCEC分析仪对其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了评估,结果... 为研究荆门市PM_(2.5)中碳组分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及二次有机碳生成,于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进行了为期1年的细颗粒物碳组分采样监测。利用OCEC分析仪对其质量浓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对二次有机碳(SOC)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荆门市PM_(2.5)中TC均值为10.9μg/m^(3),占PM 2.5的14.2%,其中OC均值为8.8μg/m^(3),EC均值为2.1μg/m^(3);不同季节碳组分污染特征显示冬季OC、EC浓度水平最高,春夏季最低,而占比特征正好相反,说明相比冬季,春夏季碳组分对PM_(2.5)贡献较大;相关性及比值分析显示春季OC和EC相关性较好,夏季的相关性最差,OC/EC均值为4.5,符合机动车尾气及燃煤复合污染特征,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有机污染过程;SOC评估结果显示SOC对OC贡献春季>夏季>冬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元素 有机 最小相关系数法
下载PDF
祁连山康乐林区4种土壤有机碳和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研究
10
作者 刘新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7期52-56,共5页
为了加大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祁连山康乐林区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种土壤有机碳和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值排序为暗厚干润均腐土>暗沃... 为了加大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在祁连山康乐林区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4种土壤有机碳和微量元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值排序为暗厚干润均腐土>暗沃寒冻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钙积干润均腐土;4种土壤随着土壤剖面垂直深度的加深,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微量元素含量在递减;暗厚干润均腐土、暗沃寒冻雏形土和草毡寒冻雏形土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较高、密度较大,钙积干润均腐土0~10 cm土壤层有机碳含量较低、密度较小。暗厚干润均腐土、暗沃寒冻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和钙积干润均腐土0~40 cm土层有效态硼、锰和铜均值含量中等,有效态锌均值含量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康乐林区 有机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基于ELPI+研究南昌碳气溶胶粒径分布与肺沉积表面积
11
作者 邹长伟 徐唱 +2 位作者 黄虹 周星明 申钊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8,共11页
掌握气溶胶及碳组分的粒径分布有助于识别来源和探讨形成机制,肺沉积表面积(LDSA)是气溶胶颗粒在人体呼吸道肺泡区沉积的健康风险评估重要指标。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利用荷电低压颗粒物采样分析仪(ELPI+)研究南昌室内、外气溶胶和碳... 掌握气溶胶及碳组分的粒径分布有助于识别来源和探讨形成机制,肺沉积表面积(LDSA)是气溶胶颗粒在人体呼吸道肺泡区沉积的健康风险评估重要指标。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利用荷电低压颗粒物采样分析仪(ELPI+)研究南昌室内、外气溶胶和碳组分的粒径分布与LDSA,结果显示,采样期间环境空气混合受体点、道路旁、打印室、学生宿舍的主要空气颗粒物分别为核模态与积聚模态、爱根核模态与核模态、核模态、积聚模态。室外、室内空气颗粒物中有机碳(OC)粒径分布特征相似,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0.256~0.382μm;颗粒物中元素碳(EC)的粒径分布在室内呈单峰型,在室外呈多峰型;不同微环境颗粒物OC/EC比值的粒径分布大多呈“L”型,打印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OC/EC比值无明显差异,近似呈“—”型。室外空气颗粒物中优势碳组分是OC_(2)、OC_(3)、OC_4和EC_(1),主要源于燃煤排放和机动车尾气,室内空气颗粒物的优势碳组分是OC_(1)、OC_(2)、OC_(3),主要源于香烟燃烧和室外空气渗透。不同微环境颗粒物的LDSA有差异,室外混合受体点、道路旁和室内打印室、学生宿舍的LDSA日均值分别为49.0、10.9、29.9和31.0μm^(2)/cm^(3);在有明显贡献源(如打印机工作或香烟燃烧)的室内环境中,特别是香烟燃烧的影响下,短时间内颗粒物LDSA非常高,超过环境空气颗粒物LDSA的最高值;道路旁空气中小于100 nm颗粒的LDSA占比高,存在香烟燃烧的室内100~600 nm粒径颗粒物的LDSA占比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有机 元素 粒径分布 肺沉积表面积
下载PDF
第十四届全运会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和含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利娟 王红磊 +4 位作者 赵天良 施双双 武自豪 可玥 刘焕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3,共16页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 人为源密集的城市是空气污染影响的主要区域,厘清城市地区排放源的变化与大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影响作用机制,有助于协调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第十四届全运会期间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西安市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的影响,于2021年8月6日至10月1日使用在线监测仪器观测了环境六要素、气象要素和PM_(2.5)中的气溶胶化学组分(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主要污染物O_(3)和PM_(2.5)浓度日变化的影响不同,主要由温度对光化学过程的影响和扩散条件差异导致。O_(3)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峰值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浓度变化更迅速。PM_(2.5)在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白天的峰值浓度较高,并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夜间的峰值浓度较高。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对PM_(2.5)中化学组分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对有机碳的组成影响较大。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相比,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NO_(3)^(-)、SO_(4)^(2-)、NH_(4)^(+)、Cl^(-)、Ca^(2+)、Na^(+)和NO_(2)^(-)浓度降低了17.9%~71.8%,K^(+)、Mg^(2+)和元素碳浓度增加了1.9%~13.6%,有机碳浓度仅降低了1.0%,但是一次有机碳浓度增加了13.6%,二次有机碳浓度降低了4.7%。NO_(3)^(-)/SO_(4)^(2-)值在减排措施实施期间晴天(0.53)远低于减排措施实施前晴天(1.66),表明减排措施实施期间交通源的贡献显著降低。降雨对NO_(3)^(-)和NH_(4)^(+)的清除较弱,反而会增加其浓度,但对K^(+)、Mg^(2+)、Ca^(2+)和Na+的清除作用较强。NO_(3)^(-)、SO_(4)^(2-)和NH_(4)^(+)在减排措施实施前后均是水溶性离子最重要的组成,在水溶性离子中的占比为90.8%(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95.8%(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二次有机碳是有机碳的主要组成,占比为75.5%(减排措施实施期间的雨天)~79.9%(减排措施实施前的晴天)。不同阶段的水溶性离子和含碳气溶胶浓度日变化特征不同。NO_(3)^(-)、SO_(4)^(2-)和NH_(4)^(+)浓度晴天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分布,雨天为多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有机 元素 日变化 PM_(2.5) 臭氧 第十四届全运会 西安
下载PDF
南京市PM_(2.1)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13
作者 吴梦龙 郭照冰 +3 位作者 刘凤玲 卢霞 刘杰 任玉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0-1166,共7页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 采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2011年南京市区(南师)和郊区工业区(南化)大气气溶胶细粒子(PM2.1)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对两地的OC、EC污染特征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细粒子中含碳物质的来源.结果显示,在PM2.1中,南京市市区OC、EC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2.79,3.18μg/m3,郊区工业区分别为13.44,3.74μg/m3,工业区污染更加严重.市区和工业区冬春季OC、EC含量较高且冬季OC、EC相关性较高,这与冬季燃煤量增加,并且受内陆西风及逆温的影响,污染物集中在南京市上空不易扩散有关;夏季两地OC、EC含量及相关性均达到最低,可能由于夏季降雨频繁,加上台风作用,稀释和清除了部分污染物.应用OC/EC比值法对市区和郊区工业区二次有机碳(SOC)含量进行了估算,两地均是夏季SOC占TOC比例最高,分别为46.63%、45.65%,SOC主要来自于光化学反应,可见在光照充裕、辐射强烈的夏季更加有助于SO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1 南京市 有机 元素 有机
下载PDF
北京冬季PM_(2.5)中元素碳、有机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7
14
作者 于建华 虞统 +2 位作者 杨晓光 时建纲 王欣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50,55,共4页
通过2003年1月对北京市区PM2 5中元素碳(EC)、有机碳(OC)连续测量,分析了其污染特征。监测资料表明,北京市区PM2 5中ρ(OC)高于ρ(EC),它们多在夜间高、白天低,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北京市区冬季ρ(OC) ρ(EC)的值较低。
关键词 元素 EC 有机 OC PN2.5
下载PDF
天津冬季PM_(2.5)与PM_(10)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52
15
作者 古金霞 白志鹏 +4 位作者 刘爱霞 吴丽萍 解以扬 董海燕 张金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3-36,共4页
研究了天津冬季PM2.5和PM10中碳成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4±60.9)、(224.6±131.2)μg/m3;总碳(TC)、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在PM2.5中的平均质量分数比在PM10中分别高出5.0%、3... 研究了天津冬季PM2.5和PM10中碳成分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冬季PM2.5和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4±60.9)、(224.6±131.2)μg/m3;总碳(TC)、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在PM2.5中的平均质量分数比在PM10中分别高出5.0%、3.6%、1.2%;PM2.5中OC、EC的相关系数较高,为0.95,表明OC、EC的来源相对简单,可能主要反应了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贡献。OC/EC的平均值在PM2.5和PM10中分别为3.9、4.9,次生有机碳(SOC)在PM2.5和PM10中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9、23.4μg/m3,分别占OC的48.5%(质量分数,下同)、49.8%,OC/EC较高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源有关;PM2.5中的OC1与OC2的比例明显高于PM10,而聚合碳(OPC)的比例又低于PM10,同时PM2.5与PM10中的EC1含量均较高,表明天津冬季燃煤取暖和机动车尾气是重要的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有机 元素
下载PDF
石家庄市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康苏花 高康宁 +3 位作者 赵鑫 杨丽杰 李亚卿 靳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82,共6页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3年2月6—19日春节期间在石家庄市采集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样品,对其有机碳、元素碳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石家庄TSP、PM10、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9、330、245μg/m3... 为研究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于2013年2月6—19日春节期间在石家庄市采集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样品,对其有机碳、元素碳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石家庄TSP、PM10、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89、330、245μg/m3,颗粒物污染严重;碳组分在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随着粒径的减少,碳组分比重逐渐增加;存在不严重的次生有机碳污染;OC与EC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两者有较为相似的污染源,主要为燃煤、机动车排放源。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OC、EC浓度和OC/EC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TSP PM10 PM2.5 元素 有机 有机
下载PDF
广州大气细粒子中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36
17
作者 黄虹 曹军骥 +5 位作者 曾宝强 李顺诚 何建辉 邹长伟 邹世春 李诗敏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5-260,共6页
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大气细粒子(PM2.5)采样,监测分析得到PM2.5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等组分的质量浓度,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细粒子碳污染较严重。对OC、EC和WSOC质量浓... 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年的大气细粒子(PM2.5)采样,监测分析得到PM2.5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等组分的质量浓度,并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细粒子碳污染较严重。对OC、EC和WSOC质量浓度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原因。OC、EC浓度相关性好,表明OC、EC来源大部分相同。根据OC/EC比值,估算二次有机碳(SOC)量,结果是SOC占OC的1/3。讨论了SOC和SOC/OC比值的季节分布,结果证明SOC夏季生成比冬季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粒子 有机 元素 水溶性有机
下载PDF
广州市夏季室内外PM_(2.5)中有机碳、元素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18
作者 黄虹 李顺诚 +3 位作者 曹军骥 邹长伟 陈新庚 范绍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42-1249,共8页
2004年7~8月在广州市9个采样点的室内、室室外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分析得到OC、EC的质量浓度,对OC、EC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室内室外质量浓度关系、OCEC质量浓度关系及二次有机碳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2004年7~8月在广州市9个采样点的室内、室室外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采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分析得到OC、EC的质量浓度,对OC、EC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室内室外质量浓度关系、OCEC质量浓度关系及二次有机碳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OC室内、外平均质量浓度为17.3和19.9μg·m-3,EC室内、室外平均质量浓度为6.5和6.6μg·m-3,总碳气溶胶占PM2.5质量的50%以上;在不同类型采样点OC、EC质量浓度存在区别;室内环境中OC、EC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室外环境中OC、EC质量浓度相关性不显著;OC、EC质量浓度比ρ(OC)ρ(EC)超过2;室内、室外PM2.5中二次有机碳质量浓度是7.6和10.0μg·m-3,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为43.8%、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OC) 元素(EC) 室内空气
下载PDF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粒径分布 被引量:30
19
作者 谭吉华 段菁春 +4 位作者 赵金平 毕新慧 盛国英 傅家谟 贺克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7-271,共5页
使用冲击式采样器(MOUDI)采集广州市灰霾形成过程的大气颗粒物.分析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大气主要消光部分积聚态颗粒物及其中的OC和EC,在PM10(可吸入颗粒物)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绝对浓度要远高于正常天气.正常天气O... 使用冲击式采样器(MOUDI)采集广州市灰霾形成过程的大气颗粒物.分析了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大气主要消光部分积聚态颗粒物及其中的OC和EC,在PM10(可吸入颗粒物)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绝对浓度要远高于正常天气.正常天气OC和EC呈双模态分布,严重灰霾天气EC的粒径分布呈单一模态分布,OC的粒径分布呈双模态分布,峰值都向大粒径方向偏移.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OC和EC在积聚态的大幅度增长是形成灰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灰霾 有机 元素
下载PDF
上海中心城区冬季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成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20
作者 王东方 高松 +2 位作者 段玉森 张元茂 魏海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58,72,共5页
采样分析了上海中心城区冬季2009年1月-2月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并对其污染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城区范围内OC、EC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OC、EC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PM2.5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 采样分析了上海中心城区冬季2009年1月-2月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组分,并对其污染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城区范围内OC、EC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OC、EC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PM2.5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88%、1.49%;ρ(OC)/ρ(EC)比值较高,为5.73,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二次有机污染;OC质量浓度和EC质量浓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二者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的源;春节前后,TC浓度变化(即OC+EC)呈现明显的假日效应,机动车排放是TC的重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元素 PM2.5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